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24篇
综合类   182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让学生了解主动发问的意义,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和发问的机会,引导学生掌握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2.
1病历资料患者,女,52岁。因左侧鼻腔渐进性阻塞20年于2004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伴轻度头昏痛及嗅觉减退,未经诊治,逐渐加重。入院前半年左侧面部开始膨隆。自发病以来,无流涕、出血、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查体:左侧鼻腔及鼻咽部新生物完全填塞,左侧鼻腔及面部隆起,口腔正常。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检测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从而评价其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其中55例患者的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发生率以及该突变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55例患者中术后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27例有DVT,28例无DVT;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发生率为0,DVT患者与无DVT患者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型变异频率均为0,两组突变基因的频率也均为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 中国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罕见,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无相关性;首次得出中国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易感人群中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升高与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无关,可能存在另外的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或其他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受体亚型的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短程密集化疗疗效反应的差异。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接受新辅助短程密集化疗的223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粗针穿刺结果,将患者的肿瘤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三阴性以及HER-2阳性。新辅助短程密集化疗为4个周期,化疗方案均为TE(多西紫杉醇75mg/m2d1+表柔比星75mmg/m2d1),14d为1个周期。采用χ2检验分析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和受体亚型与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和化疗有效率的关系。结果 总的化疗有效率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59%(132/223)和9%(21/223)。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70%(122/175)和24%(8/33)(P〈0.01),pCR率分别为11%(20/175)和3%(1/33)。ER阳性、三阴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6%(57/123)、84%(43/51)和65%(32/49)(χ2=22.49,P=0.00),pCR率分别为2%(3/123)、23%(12/51)和12%(6/49)(χ2=19.39,P=0.00)。结论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较小,新辅助化疗后ER阳性乳腺癌的pCR率很低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对比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过程中抬腿驱血和驱血带驱血对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行初次TKA的患者,依据驱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抬腿驱血组和驱血带驱血组各40例,记录2组患者的临 床资料,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血红蛋白(HGB)、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 因子(TNF)-α、D-二聚体(D-Dimer)水平。比较分析2组术前1 d,术后1 d、3 d、7 d及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术前1 d,术后7 d、1个月、3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术前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抬腿驱血组的HGB水 平高于驱血带驱血组(P<0.05),CRP、CK、IL-6、TNF-α、D-Dimer水平低于驱血带驱血组(P<0.05)。2组术后VAS 评分呈下降趋势,膝关节ROM、HSS评分呈上升趋势,且抬腿驱血组术后1 d、3 d、7 d VAS评分均低于驱血带驱血组, 术后1 d、3 d膝关节ROM均高于驱血带驱血组(P<0.05),不同驱血方式对HSS评分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驱血 带驱血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发生率高于抬腿驱血组(P<0.05),2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TKA中,抬腿驱血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肿胀、炎症反应、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具有 一定优势,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单纯微入路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具体方法的实施和临床效果评价。方法:抽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乳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0例患者全部经单纯微入路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出院后回访,回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12个月,回访率100%。手术切口愈合正常18例,双侧乳腺对称17例,乳头、乳晕外观正常17例,切口有明显瘢痕1例,复发2例。结论:单纯微入路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是十分理想的方法,保持了乳房的外形美观,是广大乳腺纤维瘤女性患者愿意接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7.
红外乳腺导管造影术诊断乳头溢液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索用红外乳腺诊断仪行乳腺导管造影的方法及其对乳头溢液诊断的意义。方法 106例乳头溢液病人,同时行选择性X线乳腺导管造影和经导管注入美蓝造影用红外乳腺诊断仪观察,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X线乳腺导管造影与红外乳腺诊断仪乳腺导管造影对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腺病的病理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91.8%、100%、90.0%与70.8%、65.6%、100%和30.8%。结论 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红外乳腺诊断仪乳腺导管造影术对部分乳头溢液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8.
Mondor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ndor病,国内又称“胸壁硬化性静脉周围炎”或“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早在1869年,Faage首次描述了一组与皮肤相关的症状,主要表现是乳腺区域的浅表的血栓性静脉炎。后被HenryMondor在1939年系统命名为一种独立的疾病[1]。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04年10月以“Mondor’sdisease”为主题词的文章共有66篇。其中的大部分为个案或短篇报道,说明其发病较少或未被重视。国内也有采用中药、抗生素、理疗及消炎药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的报道[2,3],但是各家的报道有许多不同之处,临床常有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1M…  相似文献   
69.
人格的力量     
1936年的柏林,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奥运会开始。希特勒要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但德国有一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希特勒要他击败黑种人的杰西·欧文斯,以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在纳粹的报纸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跳远是他的第一项比赛。他只要跳得不比他最好成绩少过半米就可以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  相似文献   
70.
乳腺腺肌上皮瘤诊治体会(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腺肌上皮瘤6例。结果:6例均表现为乳腺包块,直径在1.5~3cm之间,对其均行乳腺包块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无复发。结论:乳腺腺肌上皮瘤为良性肿瘤,首选治疗为包括肿瘤组织的局部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