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0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脑基底节出血的患者微创术后口服尼莫地平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头颅CT血肿大小及周围水肿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减少较对照组显著 (P <0 .0 5、0 .0 5、0 .0 1)。结论 尼莫地平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促进血肿吸收 ,抑制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42.
不同剂量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面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应用Ca2+通道拮抗剂对周围神经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多,但在临床应用中其剂量大小对受损神经保护作用的效果差异尚需探讨.目的应用不同剂量Ca2+通道拮抗剂氟桂利嗪治疗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观察治疗1个月后电生理学量化评估结果.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随访1个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1999-11/2001-0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面瘫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6~58岁,病程≤3 d,未经过任何治疗且瘫痪均为完全性.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初诊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治疗Ⅰ组10例,治疗Ⅱ组13例.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强的松1 mg/(kg·d),1次/d,晨服,最大剂量≤60 mg/d,每隔5 d减半量,1个疗程15 d,甲钴胺口服500μg,3次/d.呋喃硫胺口服25 mg,3次/d.超短波理疗,1次/d,治疗15 d.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在此基础上进行Ca2+通道拮抗剂治疗治疗Ⅰ组氟桂利嗪5 mg,1次/晚,治疗Ⅱ组氟桂利嗪10 mg,1次/晚.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Blink反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Blink反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3组患者Blink反射均呈现面瘫侧传出型阻断,R1,R2均消失.②治疗后1个月Blink反射R1,R2出现,治疗Ⅱ组R1及R2的潜伏期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9 608±0.575)ms,(31.869±2.934)ms,(11.208±1 490)ms,(37.583±5.408)ms,P<0.01],而治疗Ⅰ组与对照组比较,R1,R2潜伏期恢复无差异.③治疗后1个月3组Blink反射同侧波幅变化比较无差异. 结论较大剂量(10 mg/d)氟桂嗪治疗1个月,可促进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日剂量5 mg时,氟桂嗪对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不优于常规治疗,其机制和最适剂量本文未做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3.
电动床站立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动站立床对偏瘫患者下肢及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及站立训练时心血管反应的安全性。方法 将 60例Barthel指数评分小于 40分的 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站立床训练组 (治疗组 ,n =30 )和口服药物组 (对照组 ,n =30 ) ,采用自身对照及空白对照法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周、2周时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及躯干控制力的变化 ,以及站立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患肢负重能力、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2周训练后站立时的血压、脉搏波动减小 ,且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电动站立床站立训练有助于早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且心血管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估天麻素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对6项研究结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用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差异。结果:同质性检验:χ2=5.69,自由度为5,P〉0.05;合并效应值的估计:OR合并=3.67,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0.86~1.73;OR合并的检验:χ2=34.27,P〈0.01。结论:天麻素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显著优于目前常用药物,但临床设计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改善,如随机和盲法的严格正确实施、判效指标的选择、随访及临床试验报告规范化等,以及其在适应证、治疗剂量等方面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急性脑梗死时,由于脑缺血、缺氧,脑组织中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受损的脑组织释放出大量的蛋白酶,经受损的血脑屏障(BBB)进入血液循环中,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eific enolase.NSE)是最主要的酶之一,通过测定NSE的活性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梗塞面积大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脑基底节出血患者微创术后静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头颅CT血肿大小及周围水肿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减少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血肿吸收,抑制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一个显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CMT)家系进行临床、电生理及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所有成员进行体检、5名患者均进行肌电图检查,先证者进行肌活检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家系中的患者均有以下肢远为重的肌肉萎缩,均有弓形足,4名患者有双上肢远端肌肉萎缩,无感觉障碍,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大于38 m/s。腓肠神经提示有髓纤维的数量减少,但无洋葱头样结构。结论该家系显性遗传,但需进一步寻找其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Cyt C)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血必净组,每组27只。采用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3 h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 6、12和24 h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脑皮层中Cyt 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TUNEL法检测,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血必净组各时间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24 h时血必净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数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6~24 h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中Cyt 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或P<0.01);6~24 h尼莫地平组和血必净组大鼠大脑皮层中Cyt 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24 h时血必净组大鼠大脑皮层中Cyt 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尼莫地平组降低(P<0.01)。结论:血必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有抗凋亡作用,其抗凋亡效应与抑制Cyt C蛋白表达有关联。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药物素养水平展开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4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药物素养评估量表(MedLitRxSE)、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S-SSS)开展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法、单因素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脑卒中患者药物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MedLitRxSE评分为(8.78±3.51)分;MOS-SSS评分为(69.72±14.96)分。年龄(β’=-0.294)、文化程度(β’=0.196)、家庭人均月收入(β’=0.723)、家族脑卒中病史(β’=0.457)及医疗社会支持(β’=0.535)是脑卒中患者药物素养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药物素养普遍处于中等水平,临床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重点关注高龄患者药物素养水平及合理用药情况,并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以提高脑卒中患者药物素养水平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0.
甲钴胺对挤压伤大鼠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干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为观察指标,考察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结果:甲钴胺组给药4周后能显著改善大鼠坐骨神经损害。结论: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有确切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