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长期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消化道外症状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胃食管反流病纠误经过.结果:患者因咯痰、喘憋30年,加重伴不能平卧、声音嘶哑、胸骨后疼痛、反酸、尿失禁10年来诊,病程中长期误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入我院后经血气分析、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胃镜检查等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行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后,前述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临床上大量严重"哮喘"、重症咳嗽、久治无效的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可能是GERD所致.  相似文献   
72.
沙鼠脑缺血耐受的组织学变化及HSP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脑缺血耐受时的组织学变化及 HSP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 HE染色观察脑缺血耐受时的组织学变化 ,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 ,了解 HSP70及 HSP2 7在其中的作用。结果 :一次性 5分钟缺血后 7天海马 CA1区神经元大多坏死 ,若在缺血前给予 2分钟的缺血预处理 ,该区神经元大多保留 ,表现出明显的保护作用。只给一次性 5分钟缺血 ,海马 CA1区神经元无 HSP70染色。若在缺血前给予预处理 ,海马 CA1区神经元可见明显 HSP70染色。而HSP2 7主要在胶质细胞表达 ,海马区的神经元未见其表达。结论 :缺血前给予预处理对以后的缺血有保护作用 ;在缺血耐受过程中 ,HSP70表达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3.
游敏吉  翁晓华  代虹  吴继敏  刘志平 《浙江医学》2023,45(23):2526-2530
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疼痛递质和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DPE镇痛。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点(镇痛前、镇痛30min、宫口开全和分娩)宫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产妇分娩情况;分娩前和分娩24h产妇疼痛递质[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和应激反应指标[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前宫缩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30min、宫口开全和分娩宫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镇痛持续时间、自然分娩率及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分娩后24h血清PGE2、SP、NE、Cor和ACTH水平均高于分娩前(均P<0.05),观察组分娩后24h血清PGE2、SP、NE、Cor和AC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DPE用于产妇分娩镇痛效果良好,可抑制疼痛递质释放,减轻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4.
75.
76.
中国呼吸病专家、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内地至少有2000万名哮喘患者.我国哮喘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5%,成人约1%.而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临床上也十分常见,其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研究显示,在欧美国家成人中的发病率达20%~40%,我国缺乏详尽流行病学资料.国内潘国宗等曾于1999年报道了在北京、上海两地进行的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其症状发生率为8.97%,经内镜或24小时pH监测证实是胃食管反流病者为5.77%.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食管微量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伴随咽喉部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4月~2007年7月于我中心就诊的行射频治疗的GERD 370例。治疗前后对咽喉部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0例GRED中有199例(53.8%)伴有咽喉部症状,包括咽喉部异物感、咽喉部发痒、咽喉部发紧、声音嘶哑,咽痛、清嗓及其他症状。治疗后除其他症状外,不同咽部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34例(67.3%)治疗有效,不同咽喉部症状显效率33.3%~49.4%,缓解率13.0%~18.5%,无效率33.1%~52.2%。结论 GERD可以引起咽喉部症状,食管微量射频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前的灌注加权成像( 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模式对溶栓后组织的再灌注以及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集的具有溶栓前和溶栓后24h多模式MRI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PWI-DWI目标不匹配定义为同时满足:①PWI/DWI≥1.2;②PWI和DWI体积差≥10 ml;③DWI体积<70 ml;④PWI体积<140 ml.DW1和PWI都<10 ml为小梗死灶;其余为非目标不匹配.将再灌注定义为溶栓后24h内PWI体积较溶栓前下降≥30%,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发病后1周NIHSS评分为0~4分或l周时NIHSS评分较基线改善≥6分.结果 共有45例患者纳入分析,19例(41%)患者存在目标不匹配,其中有8例溶栓时间超过4.5h.溶栓后24h,目标不匹配组的再灌注率较非目标不匹配组显著增加(16/19和5/12,x2=6.092,P<0.05),神经功能改善的比例也显著提高(13/19和2/12,x2=7.888,P<0.05),但两组的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标不匹配组获得再灌注的OR =6.4,95% CI1.156 ~ 35.437,P=0.034,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OR=21.7,95% CI2.234~210.110,P=0.008.16例获再灌注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13例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而未再灌注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无一例获神经功能改善.目标不匹配患者中,4.5h内溶栓和4.5h后溶栓者血管再通、再灌注以及神经功能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前存在PWI-DWI不匹配模式的患者较无不匹配者溶栓后再灌注率高,而且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高,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溶栓受益患者.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of diesase,GERD)的Stretta射频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于我中心就诊的接受射频治疗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分别于治疗后半年、两年进行随访,半年后复查,并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半年后随访98例,呼吸道症状评分从治疗前的7.7±2.4降至3.7±2.2(P<0.01);症状基本消失者达28.7%,明显缓解者42.6%,部分缓解者22.9%,基本无效5.8%;满意度评分:非常满意41.1%,满意33.3%,一般18.4%,不满7.2%。复查治疗半年后56例,pH≤4所占总监测时间从治疗前18.4%±6.9%下降至9.2%±3.7%(P<0.01),pH≤4的反流次数从74.2±12.1降至48.3±7.4(P<0.01);DeMeester评分从28.8±8.2降为15.8±5.2(P<0.01);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由9.8±2.3mmHg提高至10.5±2.1mmHg(P>0.05);呼气峰值流速从178.1±21.1L/min升高至298±31.9L/min(P<0.01)。治疗后两年随访92例,症状评分为4.1±2.2(P<0.01);症状基本消失24.7%,明显缓解40.2%,部分缓解者28.3%,基本无效6.8%;满意度评分:非常满意38.2%,满意31.3%,一般21.3%,不满9.2%。结论胃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是治疗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胃食管反流源性"哮喘"诱导痰中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源性"哮喘"的气道炎症特点.方法 筛选34例胃食管反流(GERD)伴"类哮喘"症状患者,并以12例哮喘无GERD患者和11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结合诱导痰方法,刘氏染色分析痰液中细胞分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痰上清液中的IL-5,6和8的浓度.结果 GERDa组与哮喘组比较,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P<0.05),嗜酸性细胞百分率减低(P<0.05);GERD组及哮喘组IL-5(52.86±20.25,55.69±17.72,70.56±12.63),IL-6水平(22.14±9.18,18.62±9.94,15.63±13.61)较健康正常组均升高(P<0.05),其中哮喘组IL-5水平明显高于GERD a组(P<0.05).相较于正常组(143.26±32.71),GERD组IL-8水平(308.33±178.60,234.28±130.98)升高(P<0.05),而哮喘组(179.78±51.08)与正常组比较,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D源性"哮喘"气道炎症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IL-8升高为主要特点,不同于哮喘以嗜酸性细胞浸润、IL-5升高为主的气道炎症状态,当合并哮喘时,GERD可通过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哮喘既有的气道炎症,进而加重其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