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目的 研究 nm2 3m RNA,CD44 s和 CD44 v6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 ,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 40例结直肠腺癌标本和 2 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中 nm2 3m RNA,CD44 s和 CD44 v6表达情况 .结果  nm2 3m RNA在结直肠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且与结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P>0 .0 5 ) ,但与癌细胞的侵润及淋巴结转移呈明显负相关 (r=- 0 .49,P<0 .0 1) .CD44 s在结直肠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 42 %(17/ 40 )和 18. 1%(4 / 2 2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CD44 v6只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 ,阳性率为 5 5 . 8%(2 2 / 40 ) ,且与结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和癌侵润呈明显正相关(r=0 .47,P<0 .0 1) .在高、中分化腺癌组织中 ,CD44 v6阳性率分别为 45 .8%(11/ 2 4)和 6 8.7%(11/ 16 ) ,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 ,但在直肠腺癌组织与结肠腺癌组织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别 (P>0 .0 5 ) .结论  CD44 s、CD44 v6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过量表达伴随 nm 2 3m RNA表达缺失 ,与结直肠腺癌转移和侵润密切相关 ,联合检测 3种基因能更准确判断结直肠腺癌转移和侵润状态 . CD44 v6表达过量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相关 .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食管粘膜(NEM)和62例食管鳞癌(ESCC)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结果:在15例NEM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率均为6.7%(1/15),而COX-2和CD44v6在ESCC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1.6%(32/62)和50%(31/62),两者在NEM和ESCC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标本之间,II级和III级ESCC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两者在I级ESCC中的表达率(P<0.05),而II级和III级ESCC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I级和II级ESCC中,COX-2和CD44v6则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在III级的ESCC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不同浸润程度的肿瘤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COX-2和CD44v6的表达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ESCC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和CD44v6均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COX-2和CD44v6在食管鳞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相互影响或共同作用导致肿瘤的浸润和转移,COX-2可能成为治疗食管鳞癌以及预防肿瘤转移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33.
酒病的临床研究王天舒,刘文康指导康广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医科(沈阳110001)无节制的饮酒能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内伤病症,早在《内经》等古籍中已有“酒中毒”、“酒病”、“伤酒”、“酒客酒”及“酒僻”等病名记载,同时有很多关于病因病机、治法方...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宫颈癌中游离型HPV16中细胞特异性增强子(cell-type specific enhancer,CTSE)片段的变异对启动子P97活性的影响,探讨CTSE片段变异与游离型HPV16致癌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构建含HPV16突变型及野生型CTSE片段的重组报道基因载体(pCAT3-Promoter)表达系统,利用脂质体将重组的报道基因载体转染HeLa细胞;ELISA法测定细胞中CAT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了解变异CTSE片段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无增强子的CAT报道质粒pCAT3-Promoter相比,插入HPV16 CTSE 序列的pCAT3-Promoter重组报道质粒CAT蛋白表达量增加1.5~2.5倍;插入突变型CTSE 序列的报道载体与插入野生型CTSE 序列的报道载体相比,报道基因CAT蛋白表达量增加了约1.6倍。结论 陕西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 YY1位点突变的CTSE序列可激活启动子活性,YY1位点的突变与游离型HPV16 DNA 致宫颈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基因的无性繁殖系,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癌机理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HPV16质粒DNA中扩增出E5基因序列,连接到pGEM-T载体,将阳性的重组pGEM-T用BamH Ⅰ/EcoRⅠ双酶切并回收目的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2T,转化DH5α菌株.取工程菌,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①经PCR、测序和双酶切鉴定,认为HPV16E5正确插入上述表达载体,建立了该转化基因的无性繁殖系.②经IPTG诱导的pGEX-2T-E5质粒表达出约42KD的融合蛋白,分析含有约16KD HPV16 E5蛋白,与预期含HPV16 E5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结论①采用PCR克隆技术,扩增HPV16 E5转化基因目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HPV16 E5转化基因的无性繁殖子.②成功构建HPV16 E5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出GST-E5融合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36.
胃癌组织中HPV16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感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原位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陕西省地区胃癌组织中HPV16 癌基因E6和幽门螺杆菌(Hp).结果:在40例胃癌组织(GC)中HPV16 E6的阳性率为27.5%(11/40) 而在40例癌旁正常组织(GANM)中未检测到;GC组中HPV16 E6 阳性率明显高于GANM组(P=0.0004);贲门癌中HPV16 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贲门癌 (P=0.0136);胃癌中HPV16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829).HPV16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级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HPV16可能不依赖或者不与幽门螺杆菌协作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7.
对国家级名老中医赵玉庸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医病机、治法、辨治经验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并列举案例进行经验总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赵老认为慢性肾盂肾炎多属中医“淋证(劳淋)”“虚劳”“腰痛”等范畴,病机要点为脾肾亏虚、湿热屡犯,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湿热留恋,由脏及腑,由肾及脾,脾肾亏虚,正虚邪恋。治疗宜谨守病机,补泻并用,清利膀胱湿热的同时,注重健脾益肾,培元固肾,标本兼治。赵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丰富,博采古今有效方药,并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分析用药规律,辨证论治,明显改善CPN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赵玉庸教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PNS)的经验。基于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肾络瘀阻"病机学说,赵玉庸教授提出PNS的病机为脾肾亏虚、浊毒内蕴、肾络瘀阻,自拟"小儿芪苓通络方",并在激素不同用量阶段进行加减,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9.
宫颈癌中HPV16变异的CTSE与HPV16物理状态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感染与其密切相关。该病毒的长控制区(1ong control region,LCR)内有细胞型特异性增强子(cell-type-specific enhancer,CTSE),是LCR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诱导启动子P97的活性,从而调控转化基因E6/E7转录的水平。本研究旨在检测HPV16 CTSE变异株在宿主细胞内的物理状态和CTSE变异的关系,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深入揭示HPV的致癌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妊娠期妇女TORCH感染特点。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2014~2015年10 373例妊娠期妇女血清中抗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OX)抗体IgM/IgG、抗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IgM/IgG、抗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抗体IgM/IgG、抗单纯疱疹病毒II型(herpes simplex virus II type,HSV-II)抗体IgM/IgG。结果 在10 373例受检者中TOX-IgM,RV-IgM,CMV-IgM和HSV-II-IgM的阳性率分别为0.02%(2/10 373),0.07%(7/10 373),0.27%(28/10 373)和0.01%(1/10 373),TOX-IgG,RV-IgG,CMV-IgG和HSV-II-IgG的阳性率分别为3.81%(395/10 373),90.63%(9 401/10 373),93.70%(9 719/10 373)和4.92%(510/10 373),未感染这四种病原体的占0.64%(66/10 373); 2014年36~40岁受检者血清中HSV-II-IgG阳性率最高(χ2=57.16,P=0.000),而TOX-IgG,RV-IgG和CMV-IgG阳性率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2015年16~20岁受检者血清中TOX-IgG,RV-IgG和41~45岁受检者血清中HSV-II-IgG阳性率最高(χ2=18.0331.94,P=0.000),而CMV-IgG阳性率在受检者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2014年21~25岁受检者中TOX-IgG和21~40岁RV-Ig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2015年同年龄组受检者(χ2=6.91813.857,P=0.000~0.025),2014年21~30岁受检者中CMV-IgG阳性率和HSV-II-Ig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2015年(χ2=4.23513.267,P=0.000~0.04)。结论 西安地区妊娠期妇女TORCH感染尚处于低水平,RV和CMV为主要感染病原体,各年度和不同年龄段妊娠期妇女感染有所差异,该研究为TORCH的流行病学以及防治提供实验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