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青年人结直肠癌28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年龄≤30岁)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年龄≤3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83例,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83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71.4%)、大便习惯改变(63.6%)最为常见,全组误诊率31.7%,肿瘤部位以直肠(57.2%)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15.8%),恶性度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50.4%,TNM分期:Ⅰ期11.0%,Ⅱ期23.2%,Ⅲ期29.5%,Ⅳ期36.3%,5年生存率:Ⅰ期79%,Ⅱ期71%,Ⅲ期44%,Ⅳ期6%,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35%。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误诊率高,恶性度高的病理类型比例高,分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II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初步探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辅助化疗的必要性。方法 对443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高危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再按有无辅助化疗分组分析、比较预后。结果 术前伴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数少于12枚、T4分期、切缘小于1cm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分组分析显示术前伴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数少于12枚、T4分期的II期大肠癌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总生存率高于未化疗者。结论 术前伴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数少于12枚、T4分期、切缘小于1cm是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具有前三种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156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免疫表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CD4+、CD4+/CD8+、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CD8+则明显升高(p<0.05), 随着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进展, CD3+、CD4+均明显下降(p<0.05), CD4+/CD8+、NK细胞亦下降,CD8+则明显升高 。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及姑息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CD3+、CD4+、CD4+/CD8+ 、NK细胞均回升,CD8+则降低。未能切除肿瘤仅行改道术或者探查术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CD3+、NK细胞则继续下降, CD8+稍上升,但是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而CD4+及CD4+/CD8+则略高于术前。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与肿瘤分期有关,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低。根治术和姑息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循环中抗-癌胚抗原(CEA)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情况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2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腹科初治、无免疫系统疾病、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病例,随机选取69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8例良性肠道疾病患者和37例健康体检者。所有病例治疗前检测血清CEA(ECLIA)、IgG、IgA、IgM(免疫透视比浊法定量测定)、抗-CEA抗体(间接-ELISA法),免疫组化(LSAB)检测肿瘤组织CEA。用竞争抑制法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含量升高者(≥5ng/ml)为37.7%(26/69),抗-CEA (IgG or IgM)抗体阳性者为63.8%(44/69),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升至84.1%(58/69)。良性肠道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CEA升高者为0, 血清抗-CEA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0.7% (3/28)、10.8%(4/37)。血清抗-CEA抗体与血清CEA、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P<.05)。抗-CEA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中存在抗-CEA抗体,是一种比CEA更敏感的肿瘤标记物。它作为肿瘤标记物和预后因素有待在进一步的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证实。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癌胚抗原(CEA);抗-CEA抗体;临床生物学特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ⅢB期结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与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2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手术切除的72例ⅢB期结肠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双染技术分析HMGB1的表达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收集2009年8-10月接受手术的10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组织中CD3+、CD45RO+T细胞的比例。分析HMGB1表达水平、表达部位与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及其与患者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以72例ⅢB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作为因变量,以各项临床特征、结肠癌组织HMGB1表达水平和表达部位、CD3+和CD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等作为自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ⅢB期结肠癌组织间质中可见不同程度CD3+、CD45RO+T细胞浸润,CD3和CD45RO均表达于细胞膜。流式细胞术分析可见,72%的CD45RO+细胞同时表达CD3。ⅢB期结肠癌组织HMGB1的表达率为90.3%(65/72),其中81.5%(53/65)为核型表达(仅表达在细胞核),18.5%(12/65)为核质共表达。核型HMGB1表达者的CD45RO+T细胞浸润密度高于核质共表达者。ⅢB期结肠癌组织中CD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MGB1表达强度和表达部位与患者预后无关,但随访24个月以后,HMGB1核型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HMGB1核质共表达者(P<0.001)。结论ⅢB期结肠癌患者出现HMGB1核质共表达时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减少,患者长期生存率降低,提示HMGB1表达方式可作为反映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1999年262例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远切缘长度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有关,肿瘤部位、远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远切缘短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0%~15%,而晚期患者中MSI-H人群仅占5%。既往研究显示,早中期MSI-H结直肠癌预后佳,但晚期患者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该人群的预后和治疗格局,不仅在后线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疗效也显著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新辅助放化疗后cCR的直肠癌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和TME治疗的效果,旨在探讨非手术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6—2016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前放化疗并获得cCR的135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非手术组(43例NOM组)和标准手术组(92例SOM组)。比较2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挽救性治疗后的累计LC率、DFS、OS以及保肛率等。Kaplan-Meier法计算LC、OS、DFS并Logrank法检验,χ2检验保肛率。结果 中位随访39个月(10~127个月)。135例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和11.1%,术后3年DFS和OS分别为90.5%和97.0%。NOM组与SOM组术后3、5年DFS率分别为87%与93%、73%与87%(P=0.089),OS率分别为98%与99%、98%与97%(P=0.578)。NOM组局部复发5例(12%),80%患者得到挽救性治疗,累计LC率为98%;SOM组无局部复发病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OM组保肛率为93%,显著高于SOM组的70%(P=0.030)。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cCR的直肠癌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策略是可行的,部分局部复发患者仍可通过及时的挽救性治疗痊愈,从而有效避免了TME及其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对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47岁).Ⅰ期12例(30.8%),Ⅱ期7例(17.9%),Ⅲ期6例(15.4%),Ⅳ期14例(35.9%).采用logistic逐步分析方法分析PGIL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生存率.结果 28例行择期手术(71.8%),11例因急腹症行急诊手术(28.2%).其中,23例(59.0%)肿瘤完全切除,11例(28.2%)肿瘤部分切除,5例(12.8%)肿瘤未能切除.除3例(7.7%)患者单纯外科手术治疗外,36例均接受综合治疗,其中,23例(59.0%)行手术联合术后化疗,13例(33.3%)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化疗是恶性胃肠道淋巴瘤发生急腹症的危险因素(OR=5.083,95%CI 1.028~25.135,P=0.046).生存分析提示,择期手术的2、5年生存率均为82.3%,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的34.1%、17.0%(P=0.001);肿瘤完全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部分切除及未切除患者显著提高(89.7%、36.4%和26.7%,P=0.006).结论 术前化疗是引起PGIL发生急腹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手术时机和切除范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GIL应推荐择期手术,争取肿瘤的完全切除,对于肿瘤未切除而行化疗的患者应警惕急腹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的良好近期疗效能否转化为中远期生存获益。 方法 2012年间 4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给予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采用XELOX方案化疗,放疗采用VMAT技术,GTV 50 Gy分25次、CTV 45~46 Gy分25次。放疗结束 6~8周后遵循TME切除。应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6.7个月,无 1例LR,3年DM率为18%,3年OS、DFS率分别为96%、84%。单因素分析提示神经束受侵、病理N1-N2(病理Ⅲ期)、治疗前CA-199是影响DM的因素(P=0.000、0.000、0.013)。 结论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获得的显著近期疗效可转化为中期生存获益,但需要进一步Ⅲ期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