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1.
水囊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为棘手,尤其当小腿外侧皮肤软组织亦遭到严重创伤时,其修复更为困难。1998年6月~2003年11月,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水囊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下腰痛十分常见,由于其原因和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诊治仍十分困难。腰椎小关节病变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阐明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神经支配与传导模式十分必要。本实验采用逆行神经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L5/6小关节在生理和炎症状态下神经支配途径和对应背根神经节内不同神经元的表达,从而探讨腰椎小关节的神经支配模式以及小关节源性下腰痛可能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43.
赵兴  范顺武  赵凤东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60-1360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少见的肿瘤,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更加罕见,本文报告一倒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14年发生肋骨转移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4.
半关节重建术后持续被动运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9~1993年共有68例骨肿瘤在本院行大块切除,并以异体骨或灭活的自体瘤骨行半关节重建术,根据术后处理情况将这些病人分为二组,一组术后关节外固定4~6周,而另一组术后即接受CPM(持续被动运动),经过5个月~4年的随访,发现CPM组膝关节(20例)平均屈曲度比固定组(21例)大50°(P值(0.001)。根据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CPM具有(1)预防或克服重建关节的强直,(2)不妨碍创口、韧带和肌腱的愈合,(3)病人相对无痛苦。  相似文献   
45.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5%[1],国外文献报道为4%~5%[2].其中85%为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经适当制动和早期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而约15%的移位骨折,需手术治疗.本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采用Synthes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1988年2-2001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58.5岁。肺癌12例、乳腺癌9例、甲状腺癌7例、前列腺癌5例、肝癌和肾癌各4例、胃癌1例、未发现原发灶5例。前路手术31例,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11例,后路手术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3例,E级7例。结果:术后疼痛消失31例(67.39%),缓解12例(26.09%),无明显缓解3例(6.52%),1例术后3d死亡。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8.2个月。33例死亡,存活8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21例。4例内固定松动,1例断裂。结论: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的位置和类型、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脊柱的不稳定程度和神经症状综合考虑,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前后联合入路或后路手术,体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7.
下腰椎椎间孔形态与椎间盘高度丢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描述下腰椎椎间孔的形态及椎间盘高度丢失时椎间孔形态的变化。方法取正常的成年新鲜尸体下腰椎标本8具(L3~S1),观察标本在不同状态(椎间盘完整和椎间盘破坏)及不同加载条件(0、300、500N)下L4,5 和L5S1椎间孔的形态及其和神经根的解剖关系,测量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最小宽度,于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间盘前、后高度。结果在未加载的自然状态下,椎间孔上大下小,呈倒置的泪滴形,神经根位于椎间孔上部。在椎间盘完整的状态下,加载500N时,椎间孔形态及其与神经根关系的变化不明显。摘除髓核,随着加载量逐渐增大,椎间孔逐渐缩小、变形,神经根被推挤向同位椎弓根的下缘;椎间孔高度、最大宽度和椎间盘前高、后高逐渐减小,与未加载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椎间孔高度与椎间盘后高、前高呈线性相关。结论椎间盘高度丢失与椎间孔形态改变关系密切,椎间孔形态改变增加了神经根卡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8.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的治疗。但应用其治疗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报道不多。本次研究应用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  相似文献   
49.
骨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与操作若只是照本宣科,很难让学生有感性、直观的认识[1,2]。骨科临床带教是承接理论基础向临床经验转换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阶段。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生不能一线接触临床科室诊疗活动,如何利用线上技术支持开展骨科临床带教,这种线上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度如何,能否在日后的骨科临床带教中推广,尚未见系统研究。2020年2月至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实习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完成了2周的线上骨科临床学习。本次研究将本次学习结束后线上出科考试进行比较以及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学生此次线上学习的效果,并了解学生对这种线上学习方式的感受,征求对骨科线上教育的新意见,以提供未来在骨科临床带教中推广线上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