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1篇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51.
自1998年2月-2003年3月,共对鞭炮炸伤45例62指进行了再植术,通过术后严密观察其肿胀、血运、皮温等,了解了此类离断伤术后的特点,从而掌握了护理要点,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理,提高了此类疾病的护理质量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采用罗哌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生理、术后疼痛及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硬膜外神经阻滞比较。方法:选择2004-07/2005-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①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3.75g/L罗哌卡因与10g/L利多卡因合剂,腰丛注入20~30mL,坐骨神经注入10~15mL,总量≤40mL。②硬膜外阻滞组:选择L2~3或L3~4行硬膜外常规穿刺,分次注入局麻药(同前)20~30mL。记录阻滞前及阻滞后10,20min、切皮后30min、手术结束时的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及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感觉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为5.4min,完善时间为12.4min,均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为10.1,16.2min),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426.1比312.7min)。②运动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短于硬膜外阻滞组(184.6比256.3min)。③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10.3±3.4),(6.8±2.7)h]。④生命体征: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后10,20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阻滞前,心率在阻滞后10min明显增快。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安全有效,对患者生理及术后活动能力影响小,镇痛时间长,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优于硬膜外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发作时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7例AMI患者治疗前及76例对照血液标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Ⅻ第46位基因多态性和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FⅫ: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Ⅻ基因C46T多态位点CC、CT、TT3种基因型以及C、T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C、CT和TT3种基因型分别对应的血浆FⅫ: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CC组活性最高,TT组活性最低。AMI组血浆FⅫ: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AMI无关联,AMI发病时血浆FⅫ:C显著降低,FⅫ参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老年大鼠海马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老年Wistar大鼠160只按Pnsinelli方法建立四动脉阻断法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脑缺血1 min组、脑缺血3 min组、脑缺血5 rain组和假手术组,每组40只.每组又按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12 h、1 d.2 d.3 d和7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应用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神经元微观结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QP4的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 缺血1 rain及3 min组各再灌注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及AQP4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血5 min组各再灌注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及AQP4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及缺血1 min组有少量神经元凋亡,缺血3 min及缺血5 min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神经元凋亡在缺血后再灌注12 h即有表达,在1 d达高峰,持续至第3天开始下降.结论 老年脑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增加,短暂的脑缺血即可造成老年大鼠脑组织的水肿和AQP4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增加,神经元的凋亡较脑水肿或AQP4表达对缺血更为敏感;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高峰出现得早,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寻求更好的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双盲对照法分为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P)组(n=23)和全身麻醉(G)组(n=27)。测定血中皮质醇(Cor)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记录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不包括诱导量),异丙酚持续泵入的时间及手术开始至结束的时间;记录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恢复时间和烦躁的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静止状态和咳嗽时)记录术后伤口疼痛程度。结果①在切皮后30min和术后1d时P组血中的Cor含量显著低于G组(P〈0.01);P组血中的AngⅡ含量在切皮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G组(P〈0.01)。②P组血流动力学平稳,在切皮后各时间点的血压显著低于G组(P〈0.01)。③P组术中丙泊酚和芬太尼用量、术毕带管回PACU的病人数和烦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恢复时间较G组显著缩短(P〈0.05或P〈0.01)。④静止状态和咳嗽时的VAS评分P组均显著低于G组(P〈0.05,P〈0.01)。结论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是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及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浆TF、TFPI的影响,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80例AMI患者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40例)和药物(低分子肝素)治疗组(40例),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6 h、24 h、1周采集外周静脉血,以ELISA法测定TF、TFPI水平,分析其动态变化,并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血浆TF和TFP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介入治疗组术后6 h血浆TF水平略有升高,之后出现下降,至术后1周仍高于治疗前(P<0.05);药物治疗组用药后TF 水平呈明显逐渐下降趋势;AMI患者血浆TFPI水平于治疗后均出现升高(P<0.05,P<0.01),且以药物治疗组更显著.结论 AMI发生时TF途径被启动,TFPI随之激活,抑制TF诱发的凝血过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较单纯急诊介入治疗促进TFPI发挥抗外源性凝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探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GEN-S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采用VCS技术对白细胞分类的可靠性。方法 分别采用仪器计数分类和手工显微镜分类,对182例正常对照组和8612例患者标本中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率(MO%)>12%R 共327例各种疾患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GEN-S仪器计数分类和手工显微镜分类的五种白细胞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种疾患组当仪器分类MO%>12%时,肝病组、肾病组、癌症化疗组、肺病组的MO%结果仪器法显著高于手工法(P<0.01),肾病组、肺病组和癌症化疗组的淋巴细胞百分率(LY%)仪器法显著低于手工法(P<0.01);肝病组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仪器法显著低于手工法(P<0.01)。结论 贝克曼库尔特GEN-S血细胞分析仪对正常结果的血标本白细胞分类结果准确,但对白细胞分类MO%>12%的标本应手工复检。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 factor VII,FVII)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VII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pGEMT-easy质粒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spI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有两种基因突变:11348位C→T突变和11349C→A突变。pGEMT-easy质粒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上述两种突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CGG)304Trp(TGG)和Arg(CGG)304Gln(CAG)双重杂合性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为11349位G→A和11348位C→T杂合突变;先证者的弟弟FVII基因为正常野生型;其哥哥和3个子女均为杂合性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先证者FVII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304Trp和Arg304Gln双重杂合性突变,此种突变类型的组合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白细胞(WBC)体积、浆核比例、胞浆颗粒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69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部感染53例、胆道感染9例、颅内感染7例)及72名健康人的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体积(NEV)、浆核比例(NEC)、胞浆颗粒特性(NES)和淋巴细胞体积(LYV)、浆核比例(LYC)、胞浆颗粒特性(LYS)及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例(MOC)、胞浆颗粒特性(MOS)以及他们各自的平均标准差(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和单核细胞(MO)的体积及光散射量明显增大(P<0.01或P<0.05),而浆核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除MOS-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参数的s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细菌感染可使外周血WBC核及体积增大,胞浆颗粒增多;检测WBC的VCS参数可作为了解细菌感染程度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