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1 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异常出血进行病因分析,探讨FⅪ基因变异与治疗后下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家系调查(共3 代5 人)。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相关凝血指标。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FⅪ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用PyMol软件构建基因变异前后蛋白模型。结果:患者因“直肠息肉摘除术后3 d,血便2 d”入院。凝血指标检查显示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Ⅺ活性(FⅪ:C)和FⅪ抗原(FⅪ:Ag)分别为50.9 s、53%和47.2%;其父亲上述3 项指标分别为45.4 s、44%和43.1%。DNA测序发现患者及其父亲的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均存在c.841C>T杂合无义变异(p.Gln281*)。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Gln281*变异会产生截短蛋白。结论:该家系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c.841C>T(NM_000128)杂合无义变异与其FⅪ水平减低有关,可能也是该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分离到的108株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耐药情况。结果: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主要分布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内科病房,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7%、6.8%、7.7%、8.6%。结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多重耐药率高,治疗困难,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家系12例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抗原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缺失突变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结果12例先证者的PC活性均明显下降(18%~55%),其中10例先证者的PC抗原水平显著降低(13%~58%)。共发现11种PROC基因突变,其中c.383G>A(p.Gly128Asp)、c.997G>A(p.Ala291Thr)、c.1318C>T(p.Arg398Cys)和c.532G>C(p.Leu278Pro)4种杂合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4种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区域(EGF)、1种突变在EGF和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之间的激活肽区域;缺失突变(p.Met364Trp fsX15和p.Lys192del)2种,其余为错义突变。有3例无亲缘关系的先证者检出p.Phe181Val和p.Arg189Trp纯合或杂合突变。所有基因突变可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其中2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先证者有9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2例有不良妊娠表现、1例出现紫癜。结论PROC基因缺陷导致的PC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相似文献   
4.
粪肠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粪肠球菌(EF)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临床分离的EF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042株EF主要分离于尿液标本,以神经科最为常见.氨苄西林、青霉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5.0%,左旋氧氟沙星与高浓度庆大霉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耐药率〈50.0%,四环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达73.5%~88.9%.结论 EF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aqMan MGB双探针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TaqMan MGB双探针方法和测序方法检测其YMDD变异,以测序方法为参考方法,评价TaqMan MGB双探针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可靠性。结果246例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TaqMan MGB双探针方法阳性检出率为100%,100例正常对照全部为阴性;YMDD无突变106例,YMDD有突变(YIDD变异 YVDD变异)140例,与核酸测序方法比较,符合率为100%;该方法经过敏感度实验,最低检出下限为1×103拷贝/ml。结论TaqMan MGB双探针方法能便捷、灵敏、特异地检测YMDD基序变异情况,适用于临床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YMDD基序变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PL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4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抗原(PLG:Ag)、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蛋白S活性(PS:A)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L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应用ClustalX-2.1-win软件将突变氨基酸进行同源物种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 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和其祖父、父亲PLG:A均降低为正常值的50%左右,PLG:Ag含量正常,结果分别为45%、95%,64%、94%和64%、104%;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601Thr;其祖父和父亲具有同样的基因突变。Ala601在其11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一致,均为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应疾病。结论:该先证者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p.Ala601Thr)杂合错义突变;祖孙三代均为Ala601Thr杂合子,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与该家系PLG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及耐药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特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纸片扩散法检测其中234株菌株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年分离的7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76.5%,且主要集中于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等科室;2005年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其他年份的分离株,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为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MIC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高,出现多药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高于美罗培南.  相似文献   
8.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MIC值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MIC值的变迁.方法 用Etest法检测临床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的MIC值.结果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从2003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的74.5%,万古霉素的MIC几何均数从1.85μg/ml上升到2.15μg/ml,替考拉宁的MIC几何均数从1.28μg/ml上升到2.07μg/ml,利奈唑烷的MIC值的变化不大.结论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逐年上升,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MIC值有升高的趋势,且以替考拉宁的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近3年来血液真菌的分离率、菌种分布和耐药特性。方法收集自2004年8月~2007年7月3年间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柯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YBC卡进行菌种鉴定,Rosco纸片扩散法测定药敏。结果8707份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93株真菌,分离率为1.07%,其中白念珠菌41株,占44.09%,热带念珠菌16株,占17.20%,光滑念珠菌13株,占13.98%,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4%、6.3%和23.1%,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均敏感。结论我院血液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次之,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临床分离的724株SAU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4株SAU主要分离于痰标本,且以神经科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最为常见。甲氧西林耐药SAU(MRSA)的分离率较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显示出较高的耐药率;甲氧西林敏感SAU(MSSA)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低于MRSA,差异具有显著性(〈0.05)。万古霉素对SAU全部敏感。结论SAU主要分布于痰标本,且以神经科及ICU分布最多。MRSA的分布与SAU的分布类似,但其耐药形势较为严峻。应加强对SAU的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