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段胰腺切除术(附1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10例中段胰腺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6.6岁。本组病例中病理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5例。胰腺囊腺瘤4例。慢性胰腺炎伴胰石症1例。2例行中段胰腺切除+胰头空肠、胰体空肠、空肠空肠吻合术,8例行中段胰腺切除+胰体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 术后均无死亡。术后发生胰瘘2例,经保守治疗2个月和2周后均痊愈。仅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病人术后出现血糖轻度增高,随访1年血糖无变化。10例病人中8例随访至2004年4月均健在,无复发。结论 中段胰腺切除术适用于位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左侧和近脾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之间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该术式有利于降低胰腺术后糖尿病的发生和维持胃肠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62.
病人男 ,2 7岁。因发现脾肿大伴黑便 7月余 ,诊断为门脉高压症 ,肝硬化 ,收入我院治疗。病人幼年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数年前发现糖尿病 ,无烟酒嗜好和肝炎等其它传染病病史。入院后查体 :无黄疸。心肺正常。肝肋下未及 ,脾肿大平脐 ,质中 ,移动性浊音阴性。辅助检查 :白细胞 2 8× 10 9/L ,血色素 10 9g/L ,血小板 91× 10 9/L ,血糖13 1mmol/L。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 ,三抗阴性。CT :肝硬化、脾大、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胃镜 :食道静脉中度曲张。入院后经保肝、降糖等治疗后 ,行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手…  相似文献   
6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作者对二十年来施行的153例Whipple手术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以199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对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2%,死亡率为5.2%,并发症中以胃潴留发生率最高(11.8%),严重并发症依次为腹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胰瘘等。两个阶段的对照显示,手术死亡率从1990年前的15.6%降至1990年以后的0.9%(P<0.01),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从44.4%下降至31.9%(P<0.05)。1990年以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在30%以上的原因主要由于保留幽门手术开展后胃潴留的发生率大大增加(16.7%)。作者认为,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手术过程的顺利,配备有丰富经验人员的专业小组是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64.
张怡杰  唐岩 《外科》1996,1(4):136-138
门脉高压症瘀血肿大的脾脏是否具有免疫功能尚存有分歧。本文通过对保留脾脏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手术病人和切除脾脏的门奇静脉断流手术病人的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测定,对照分析了脾切除对门脉高压症病人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门脉高压症病人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脾切除后NK细胞活性呈渐进性升高,而保留脾脏的病人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术后两周脾切组显著高于保脾组(P〈0.01)。提示门脉高压症病人瘀  相似文献   
65.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1993年5月至2006年8月,共29例IPMT病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男17例,女12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分类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本组共有11例是类腺瘤,2例交界性肿瘤,16例腺癌。其中,主胰管型11例,分支胰管型16例,混合型2例。2例病人由于病变累及全胰而施行全胰切除术,其余病人分别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及局部切除术(4例)。在腺癌病例中,有37.5%(6/16)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IPMT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主胰管直径≥10mm、肿瘤直径〉40mm以及主胰管型病例,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如术前考虑IPMT有恶性可能,则应施行合并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66.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性肿瘤,而原发性胰腺黑色素瘤极为罕见,发病隐匿,临床上对此认识不深.我们结合近期手术治疗的一例胰腺黑色素瘤,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67.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完成基础和临床理论课程到正式成为一名医师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完成从一名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在新的医疗形势下,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是临床教学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9.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和治疗(附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 结果:本组8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2±15)岁.肿瘤位于胰头部7例,胰体部1例.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肿瘤切除 节段性胰腺切除术2例(1例加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行扩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2例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1例合并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重建),行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因肝脏广泛转移行肝肿块切除活检 胆囊切除 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2例,不典型类癌3例,小细胞癌3例;瘤体直径4~12 cm,均呈浸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3例,侵犯十二指肠4例,侵犯胆总管1例,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1例,侵犯下腔静脉1例,肝转移1例.随访6例,5例存活至今,1例术后第8个月死于肝转移.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呈浸润性生长,大多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改善预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0.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5年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病例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体质量减轻、腹部包块为主.术前血浆CA19-9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胰腺癌,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尾6例.2例行Whipple手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胆肠吻合术,5例行剖腹探查、组织活检术,9例均证实为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均行化疗,4例加行放疗,1例行γ刀放疗.除1例失访外,其余8例分别存活72、58、49、36、22、13、12和4个月.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因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易与胰腺癌混淆;对于血浆CA19-9正常的胰腺肿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探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有效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