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胰腺腺鳞癌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胰腺腺鳞癌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 ,本文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胰腺腺鳞癌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本组 8例胰腺腺鳞癌病人 ,其中男 7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6 9 3± 11 8)岁。肿瘤位于胰头 5例 ,胰体 2例 ,胰尾 1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4例 ,其中 1例行保幽术式 ,1例合并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1例合并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重建术。另 1例胰头肿块术中发现肝转移 ,行胆囊空肠襻式吻合术 ;3例胰体尾肿块 ,2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 ,另 1例肿瘤已侵犯胃底 ,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合并部分胃切除术。病理检查 :瘤体平均 4 5cm ,肿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呈腺癌和鳞癌混杂表现。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5例胰头肿块中 ,肿瘤侵犯十二指肠 2例 ,侵犯肠系膜上静脉 1例 ,肝转移 1例 ;1例胰体肿瘤侵犯脾静脉 ,1例胰尾肿瘤侵犯胃壁肌层。镜下见肿瘤侵犯神经 2例 ,淋巴结转移 2例。随访 6例 ,术后生存 3~ 7个月 ,平均生存 5 5个月 ,均死于肿瘤复发和肝转移。结论 胰腺腺鳞癌以腺癌和鳞癌混合为组织学特点 ,呈侵袭性生长的特点 ,易侵犯周围脏器、大血管和肝脏、淋巴结转移 ,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核酸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构建反向插入VEGF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αVEGF)。18只裸鼠皮下接种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随机分成3组(n=3),1周后瘤体内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0μl,PBS对照组)、报告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100μl,Ad-LacZ对照组)、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100μl,Ad-αVEGF治疗组),隔日1次,共4次。1个月后处死动物。PCNA染色、TUNEL法和CD31染色观察反义VEGF165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Ad-αVEGF治疗组PCNA阳性表达率为(38.1±6.8)%,较LacZ组(89.6±4.3)%、PBS对照组(92.1±5.2)%明显降低(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αVEGF治疗组细胞凋亡率(32.3±3.8)%,明显多于LacZ组(8.6±7.6)%和PBS对照组(9.9±4.2)%(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αVEGF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密度(12±3),明显少于LacZ组(26±5)和PBS对照组(25±4)(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VEGF165基因转染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了肿瘤内微血管数量,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3.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胰腺癌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研究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基因,并探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在筛查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含有4 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对9例临床切除的胰头导管腺癌标本组织抽提及纯化的mRNA进行芯片杂交,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按差异显著阳性标准,从4 096个基因中筛选出在胰腺癌组织中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84条,其中87条表达上调,97条表达下调,包括原癌及抑癌基因、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转录因子、DNA损伤修复基因、凋亡相关蛋白以及核糖体蛋白等相关编码基因.其中有11条为尚未在GenBank登录的人类新基因.结论:运用cDNA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能够快速筛查出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并高效率地对基因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扩大根治术提高胰体尾癌切除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期间施行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扩大根治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34~78岁,平均57岁.经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在保证胃十二指肠动脉通畅及肝固有动脉搏动较清晰的情况下,腹腔干自根部结扎切断,并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中合并部分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行肝总动脉重建术2例.1例合并部分门静脉切除重建的患者术后10 d死于肝肾功能衰竭.2例发生胰漏,2例发生腹腔感染,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术后发生顽固性腹泻,经口服止泻药物后均好转.术后10例患者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平均术后住院(20±8.7) d.8例患者随访,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7.9±3.5)个月.结论: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扩大根治术比较安全,能够明显提高胰体尾癌的手术切除率,可在一定程度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有无淋巴转移、神经侵犯对胰头部小胰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胰头部小胰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0~83岁.病理检查:肿瘤直径均在2 cm以下,管状腺癌45例,乳头状腺癌2例,腺鳞癌1例.分化程度:高分化8例,中分化33例,低分化7例.淋巴结转移17例,胰周神经侵犯25例.随访表明,无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的病例术后平均生存(28.7±16.8)个月,比有淋巴结转移和(或)胰周神经侵犯的明显延长(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是小胰癌重要的预后因素.胰头部小胰癌超过半数以上存在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应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广泛的腹膜后软组织切除以争取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6.
胰腺类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对胰腺炎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本院10年间6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1例胰腺类癌病倒,结合国内外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类癌发生率极低,其中有类癌综合征的患仅为34%,术前确诊不易。手术切除预后好。结论:CA19-9阴性的胰腺占位患应考虑胰腺类癌的可能,并争取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后应行根治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  相似文献   
37.
保留幽门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怡杰  唐岩 《普外临床》1997,12(1):51-53,58
作者对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分析讨论。74例PPPD术后有28例发生DGE,发生率为37.8%,平均胃减压时间为17.4天。  相似文献   
38.
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附27例临床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上海,200433)张怡杰王本茂唐岩胡先贵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进行性的以复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及胰腺功能不全,最后导致胰内、外分泌功能丧失为特点的病变。多数慢性胰腺炎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来缓解症...  相似文献   
3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院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5.9%,胰瘘病人的死亡率为20%,胰瘘的治愈率为80%。术中胰腺残端及胰肠吻合口的正确处理是防止胰瘘发生的关键。胰瘘的治疗主要依靠腹腔有效通畅的引流,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的应用等综合手段。生长抑素对术后胰瘘的治愈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利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研究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方法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对4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施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采用D2-40和CK19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胰周神经丛中淋巴管微转移、周围神经丛侵犯等进行观察。结果 D2-40标记淋巴管呈棕黄色管腔样结构。胰周神经丛组织内淋巴管多与血管及神经束伴行,而胰周神经束附近的淋巴管均呈明显管腔样结构。CK19染色使胰腺癌细胞胞浆呈红色,清晰显示毛细淋巴管内肿瘤细胞侵犯现象。胰周神经丛侵犯30例(68.2%),21例(47.7%)在胰腺癌周围神经丛组织中的淋巴管内发现肿瘤细胞侵犯,胰周神经侵犯现象与其中的淋巴管侵犯现象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结论应重视胰腺导管腺癌术中对可能受侵的神经丛,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丛的廓清。此外,联合D2-40和CK19的双重免疫组化技术为研究胰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