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71.
目的:观察婴幼儿腹部手术后经骶管单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的镇痛效果,探讨婴幼儿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6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毕经骶管注入0.1%布比卡因+芬太尼0.1μg/kg,B组注入0.1%布比卡因,C组注入芬太尼0.1μg/kg,注药量为1.0mL/kg。记录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住院时间。用FLACC量表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随访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患儿FLACC评分在术后4h时A、B组低于C组(P<0.05);在术后8h时A组低于B、C组(P<0.05)。结论:术后单次经骶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可为婴幼儿腹部术后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我科最近采用自制复方肝素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现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配方:肝素1~2mg/kg,普鲁卡因2~3mg/kg,Vit B_61~2mg/kg,Vit B_(12) 5~10μg/kg,丹参注射液2~6ml,加生理盐水100ml为1单元药液。  相似文献   
73.
开展医学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医学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医学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本文为医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教师素质、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双语教学的历史及在医学教学中的意义1.1双语教学的定义及起源:所谓双语教学,即B ilingua l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其它语言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方式,如汉语和英语、汉语和德语等,在各国民族的教育中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现在双语教学已成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在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除了汉语以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的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活动,语言的具体定位主要是汉语与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它语种。1.2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历史:我国双语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译馆”。洋务运动时期的“西文”与“西艺”教育在高等学堂的兴起可能是我国双语教学真正发起的标志。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先介导了公办留学,归国人员在各高等学府的任教造就了较好的双语师资。解放后,我国教育学府曾一度开展以俄语为外来语种的双语教学。改革开放后,尤其九十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浪潮促进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大学其实验模式各显千秋,但真正...  相似文献   
74.
麻醉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麻醉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更高。我校从1993年创办麻醉学本科教育以来,现已有7届学生毕业,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我校已毕业的麻醉本科学生及所在医院科室进行麻醉教学效果调查。1对象和方法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1998年至2004年麻醉医学专业148名本科毕业生和所在的72家医院毕业生所在科室主任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8份,每份问卷包括1份毕业生回答问卷和1份毕业生所在科室主任回答问卷,分别由毕业生和科室主任完成答卷后寄回。为了便于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答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55.4%。调查内容主要有两方面:①麻醉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教学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毕业生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其中,麻醉临床课程包括临床麻醉学、危重症医学、疼痛治疗学;麻醉基础课程包括麻醉药理学、麻醉解剖学、麻醉物理学等;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其它临床医学课程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②所在科室主任对麻醉学本科毕业生在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2结果2.1麻醉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  相似文献   
75.
抑肽酶是一种从牛肺脏中提取的一种碱性多肽,具有抑制激肽的产生,保护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阻断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和抗纤溶作用,为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常用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水肿性胰腺炎和各种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和围术期出血的病人,尤其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应用可使切口及手术创面的渗血明显减少,术野清晰方便手术操作。随着大剂量抑肽酶在手术中的应用,过敏反应时有发生。我院2004年1~12月在心脏手术、肝移植病人术中大剂量使用了抑肽酶,其中有3例发生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6.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可行性及麻醉管理。方法对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左肺灌洗回收率为94%左右;右肺灌洗回收率为91%左右,肺灌洗术后7 d后复查血气分析,PaO2、SpO2均有明显提高,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和CO弥散指标均有显著改善。7例患者均能较好耐受肺灌洗,麻醉过程平稳,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应用于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麻醉医师应积极做好病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低中心静脉压(LCVP)对肝静脉损伤出血的影响,探讨LCVP降低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机制.方法 健康杂交小猪16头,麻醉后安置中心静脉导管及股动脉导管用于测压.然后开腹切除部分肝左叶,分离出肝左静脉并置入导管,用于观察不同CVP水平时肝静脉压及其单位时间内的出血量.用静注硝酸甘油及输液方法调控并稳定CVP在0~5cmH2O(CVP1)、6~11 cmH2O(CVP2)和12~17 cmH2O(CVP3)三个不同水平.分别在三个水平记录HR、CVP、MAP、肝静脉压及肝静脉单位时间出血量.结果 1.在三种不同CVP水平,HR无明显变化.与CVP1比较,在CVP3时MAP明显增高.2.随着CVP增高,肝静脉压及左肝静脉单位时间出血量也同步增高.3.CVP与肝静脉压及肝静脉单位时间出血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为0.969和0.802,P<0.01).结论 降低中心静脉压可降低肝静脉压力,减少肝静脉损伤所导致的出血量,从而降低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78.
背驼式原位肝移植的围术期特点及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人背驼式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血气、电解质、血糖的变化特点、处理和麻醉管理的方法.方法:背驼式原位肝移植48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术中分别于切皮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 min、新肝期初期1 min、新肝期30 min、术毕6个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量(CO)、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体温.根据背驼式原位肝移植术各期病理生理变化不同特点,给予相应的麻醉处理及对症治疗.结果:48例病人均安全渡过围术期,无一例术中发生心脏事件.无肝期30 min与切皮前相比心率显著增快、血压显著下降、CVP显著下降(P<0.01).新肝初期与切皮前相比心率显著减慢、血压显著下降(P<0.01)、CVP显著升高(P<0.05).PCWA、MPAP、CO均显著升高(P<0.01)呈高排低阻.新肝期30 min血流动力学趋于平稳直至术毕.围术期有代谢性酸中毒倾向.无肝期30 min主要表现低钙、低钾(P<0.01),新肝初期1~5 min表现为高血钾、低钙(P<0.01),经综合处理,均可纠正.术中血糖偏高(P<0.01),新肝期血糖逐渐下降.结论:背驼式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有较大波动,血气、电解质、血糖变化大,体温易降低,应正确处理.尽量用不经肝脏代谢的药物,麻醉深度要适当,才能使病人安全渡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79.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下肝叶切除术中肺空气栓塞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42岁,体重66kg.因体检发现肝右后叶肿瘤人院.CT示肿瘤大小为:6.9cm×6.7cm×5.8cm.术前诊断为:[1]原发性肝癌(右后叶);[2]肝炎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80.
小儿麻醉前用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小彤  刘敬臣 《广东医学》2006,27(5):764-766
目前国内小儿麻醉前用药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而肌注所产生的疼痛刺激、患儿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以及对手术的恐惧,均可导致麻醉诱导不平稳和手术后的行为改变,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如何选择合适的麻醉前用药和适当的给药途径来避免或减少上述因素对小儿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目前麻醉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小儿麻醉前用药及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