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植入材料磨损态的Co-29Cr-5Mo(CCM)和Ti-6Al-4V(Ti64)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与固溶态相比,在完全培养液中,通过噻唑蓝(MTT)法研究两种合金在不同浸提浓度、不同浸提时间下的材料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及影响机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腐蚀前后材料表面的变化,ICP发射光谱仪(ICP-MS)检测CCM和Ti64合金中主要金属离子的释放,电化学工作站(CHI760E)表征两种磨损态合金在完全培养液中的腐蚀情况。MTT实验结果表明:磨损态的两种合金随材料浸提浓度和时间的增大,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GR)均减小,其中CCM的RGR由98.36%减小至73.28%,细胞毒性由0级升至2级;Ti64的RGR减小至85.86%,细胞毒性升至1级。ICP-MS结果表明,磨损态合金有害离子的释放量随着浸提时间不断上升,浸提至168 h时,磨损态CCM合金Co和Cr释放量分别高达1 249.7和293.9 μg/L;磨损态Ti64合金Al和V释放量分别为30.7和19.7 μg/L。CCM的Tafel曲线和SEM分析表明,在完全培养液中,CCM表面化学位较高的棱、尖角以及微米级沟壑位置发生了缝隙腐蚀,造成金属离子的释放,并对L929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门诊随访依从性并提出对策。方法通过电话调查,填写问卷。以能坚持至少每3个月来我院肾内科腹膜透析门诊随访1次为随访依从性好,否则为差。对随访依从性差者,进一步询问原因。结果在138例被调查患者中随访依从性好90例(66%),依从性差46例(34%),依从性差的原因以"就诊太远"最多(45.7%)。依从性好组的年龄、透析时间和是否为糖尿病与依从性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依从性好组相比,依从性差组的外地人多,且文化程度较低(P<0.05)。结论外地人及文化程度低者的门诊随访依从性差,对这一人群应强化教育,同时建立多种有效的随访模式如电话随访,并为周边地区培养腹膜透析专业医护人员,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用维生素C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1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并口服维生素C;对照A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静脉滴注;对照B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维生索C,3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尿紊氮、血肌酐、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除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外其他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维生素C均有较好的改善肾功能及降低尿蛋白排泄率的作用。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单用葛根素或维生素C好。  相似文献   
14.
曾燕  沙朝晖  钟慧 《四川医学》2008,29(1):56-57
目的 探讨腹膜转运率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将114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年龄组(≥60岁)及低年龄组(<60岁),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分为转运高组及转运低组,分析年龄与转运特性的关系.结果 高年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转运特性有差别,高年龄组患者更容易发生高转运(P<0.05).而两组的男性的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患者易发生高转运,易发生营养不良,应加强高转运及高龄患者的饮食管理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CAPD术后两种即时透析方式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PD术后即时透析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行首次腹透植管术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146例,于CAPD术后随机分为强化透析组70例和减半透析组76例,强化透析组术后第1~3d行1000ml腹透,每日10次;减半透析组第1~3d每日1000ml腹膜透析6次。分别观察两组患者CAPD术后即时透析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透析前后血BUN、Cr、Hb、Alb、电解质等比较无差异(P〉0.05);但2周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化透析组共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发生低血钾和低血压分别为19和8例次;减半透析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4例次,仍以低血钾、低血压常见。所有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未停止腹透,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腹膜感染。结论CAPD术后即时行腹膜透析切实可行,减半透析方式优于强化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小婴儿体外循环围术期降钙素原值的测定,了解其变化规律及其和炎症因子变化的相关性,评价降钙素原是否能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及围术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在麻醉成功开胸前、体外循环30 min、体外循环结束后、术后4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术后3 d 7个时间点采血,测定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6、8、肿瘤坏死因子-α和降钙素原变化.结果 降钙素原体外循环结束时开始明显升高,术后48 h达到峰值,术后72 h开始明显下降.降钙素原值与白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的变化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降钙素原的升高程度与体外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测定降钙素原可能有助于临床鉴别高危患者,提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point-injection with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for the sound-perceiving nerve deafness and tinnitus. Methods: The 140 cases in this ser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68 cases treated by NGF injection at the points of Yifeng (TE 17) and Wangu (GB 12), and a control group of 72 cases orally taking Xibiling (西比灵)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an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with VB1 and VB12.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6%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31.8%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For treating nervous deafness and tinnitus, NGF point-injection may show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but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illness course, age and the extent of hypoacusis.  相似文献   
18.
钟慧  何联勇  米绪华 《华西医学》2005,20(1):159-160
临床上长期血透病人萎缩肾自发性非创伤肾破裂很少见,近期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CATCH22综合征的含义、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与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以及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进展等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 antigen system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ncluding lupus nephritis ,Terasaki’s microcytotoxicity test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ere used to detect anti-VEC antibody .VEC was identifi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Sera of 21 SLE patients and of 100 healthy donors were examined .Among the 21SLE patients evaluated ,17 had kidney injury and 13 were in active stage SLE . Results shows that anti-VES antibody was found in 76.2% of 21SLE patients ,while only 1% of the controls were positive (P<0.05). This antibody was detected in 84.6% of patients in active stage SLE and in 62.5% of patients in inactive stage (P>0.05).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kidney injury ,it was detected in 82.4% and 50% ,respectively (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