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4例住院SARS患者实验室资料,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K)和血清电解质。结果:20例(83.3%)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4例(16.7%)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5例(62.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5例(20.8%)血清LDH升高、钠降低,3例(12.5%)血清CK升高,2例(8.3%)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血糖升高,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清钾、氯均正常。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及肝功能损伤是SARS患者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双侧立体定向手术的术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5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41例,分期一侧PVP或Vim毁损术,另一侧丘脑底核(STN)或Vim脑深部刺激术(DBS)6例;同期双侧PVP5例,同期双侧STN DBS4例,同期一侧PVP,另一侧STN DBS2例,平均随访6.2个月。:UPDRS结核平分显示双侧术后帕金森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以同期双侧STN DBS效果最佳,无并发症。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尤其是分期双侧Vim毁损术和同期双侧PVP。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72例PD行STN—DBS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一5年,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电极放置不准2例.胸部皮下积液5例,耳后导线接头处头皮破溃1例,胸部皮下感染1例;刺激相关并发症:肢体异动19例,感觉异常18例,情绪改变7例,睁眼困难3例,记忆轻度减退2例;硬件故障:脉冲发生器异常关闭2例,电池耗竭1例。全组无明显的致残性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 STN—DBS并发症较轻,处理得当可获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74.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的参数设置及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术中、术后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方法 回顾采用STN—DBS治疗的62例帕金森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对病人术中及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行单侧手术者均接受单极刺激;30例行双侧手术病人中,接受双侧双极刺激25例,双侧单极刺激2例.一侧单极刺激、另一侧双极刺激3例。7例触点调整均为上移。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双侧刺激优于单侧刺激。本组刺激参数为:电压双极14V.单极1~3.5V;脉宽60-120μs;频率180~190HZ。结论 STN—DBS术后病人采用适当刺激参数可获得安全可靠的疗效。电压调整对PD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脉宽及频率的调整相对较少;双侧刺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5.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的目标已由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由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手术在许多人想来是件可怕的事情。病人对手术的恐惧、紧张以及家属们焦虑的心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围绕着如何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 ,彻底改变传统的护理程序 ,自今年起我们开展了手术全程陪护。1 具体方法每天 ,手术室护士提前一刻钟上班 ,由手术巡回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到病区去与夜班护士进行术前交接班 ,包括手术物品、备皮情况、禁食、禁水等情况。然后走进病房 ,与当日需手术病人见面 ,核对床号…  相似文献   
76.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术中位置判断和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术(DBS)中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位置准确性判断和调整。方法对137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68例,双侧69例。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术中采用微毁损效应,观察刺激效果和副作用,X线透视和带立体定向头架MRI复查。结果绝大部分患者都能观察到电极植入的微毁损效应、电刺激效果和刺激副作用,术中X线透视和带立体定向头架MRI复查能观察到电极实际位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结论通过微毁损效应、电刺激效果和刺激副作用观察以及术中影像学检查能及时纠正电极位置偏差,减少二次手术,从而提高PD患者的DBS疗效。  相似文献   
77.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左侧肢体麻木伴乏力半个月"而人院.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乏力,逐渐加重,以上肢前臂明显,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丘脑占位病变,考虑胶质瘤可能",建议化疗和放疗.患者否认冶游史,无不良嗜好.人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四肢和脊柱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78.
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1-2].随着临床MRI技术的发展,对STN的MRI三维重建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3].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提供二维断画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提供空间图像及靶点和周围结构的空间形态关系.本文探讨MRI对STN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高频电刺激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吗啡诱导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分析NAc在大鼠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后,13只予以120Hz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刺激组),另13只予以假刺激(吗啡假刺激组)。15d后给予注射吗啡,诱导大鼠恢复位置偏爱行为,测量并比较两组的位置偏爱得分。结果吗啡电刺激组大鼠在注射吗啡诱导下不易恢复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位置偏爱得分为(237.59±79.89)s,吗啡假刺激组为(441.29±212.6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NAc能阻断注射吗啡诱导戒断大鼠恢复觅药行为。在成瘾药物诱导戒断动物觅药行为的过程中,NAc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PET、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模型纹状体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内动脉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猴偏侧PD模型,行右侧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在刺激前及刺激后1、3个月分别行SPECT、PET功能显像测定.结果:PD模型猴在慢性高频电刺激下对侧肢体僵硬明显缓解,活动增多,步态稳定.SPECT检查显示注药侧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特异摄取率在给予有效刺激后较术前增高,多巴胺D2受体(D2R)的特异摄取率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侧水平.PET检查提示在电极植入术前右侧基底节区放射性摄取浓度较左侧偏低,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1个月后复查提示右侧放射性摄取浓度稍高于左侧,但双侧均较低, 3个月时复查右侧放射性摄取浓度明显高于左侧.结论:STN DBS可有效改善偏侧猴PD模型症状,通过刺激后纹状体区DAT升高,D2R逐渐下降,同时糖代谢提高.结果提示给予STN有效慢性高频电刺激可能提高了纹状体区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