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脊髓的假瘤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2.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种窦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病,只有颅内原发病灶而无全身淋巴结病的病例较为罕见,我科近期收治一例RDD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神经管原肠性囊肿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形态学特点,分析手术切除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8例脊髓神经管原肠性囊肿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首发症状为局部脊髓节段疼痛伴肢体乏力、感觉减退、肌肉萎缩,3例以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发病,1例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8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为髓外硬膜下型,均给予脊髓后路手术切除。结果全部手术的8例患者中,5例全切,2例部分切除行囊腔旷置,1例部分切除行囊腔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术后8例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影像学、电话及门诊随访6例(4例完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行旷置术、1例部分切除行囊腔-蛛网膜下腔分流术)(25.0±9.0)月(12~38)月,症状均无再次加重。结论神经管原肠性囊肿可通过后正中入路手术全切或部分切除获得治愈,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岩静脉与手术入路的关系,将其分成4种情况:①岩静脉不阻挡入路;②岩静脉的主干阻挡入路;③岩静脉的属支阻挡入路;④岩静脉为责任血管。根据4组不同情况,总结处理方法。结果手术有效率为99.03%;平均随访25个月,复发率4.89%。岩静脉不阻挡入路82例;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28例,予以切断5例(2.42%);属支阻挡入路62例,予以切断1~3支30例(14.49%);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35例(16.91%),均电凝后切断。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0.48%),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静脉的处理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特殊的优势。将PBL教学法运用到神经血管介入进修生教学中,提高了进修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对脑脊髓血管病理论及神经血管介入治疗原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进修生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内出血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颅内出血并发症原因及对策。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我们对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510例帕金森病病人行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术后出现颅内出血9例,其中毁损灶出血3例,穿刺道出血6例。结果: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5例。术后意识恢复但遗留偏瘫4例,经非手术治疗5例.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磁共振结合微电极导向提高靶点定位精确度,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重视围手术期处理等措施,有助于降低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ribavirin)被临床用于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利巴韦林与激素联用对SARS的疗效肯定,但亦有一定不良反应。本文对其临床使用方法、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 2 0 0 3年 5月 10~ 2 8日收治的 2 4例临床确诊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2 4例患者中男 19例 ,女 5例。年龄 18~ 5 6岁 ,平均 (2 9.3± 9.0 )岁。有明确接触史者 11例 (4 5 .83% )。结果表明 SARS具有强传染性 ,任何人群均易感 ,发热为首发表现 ,白细胞以降低和正常为主 ,肺部病变以右肺和双肺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X刀治疗52例颅内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治疗周边剂量10Gy—20Gy,平均13Gy。随访方法为临床检查和头颅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治疗后出现一侧肢体轻偏瘫1例(1.9%),局灶性癫痫发作2例(3.8%);影像学显示无症状性瘤周水肿较术前明显12例(23.1%)。影像学随访40例(76.9%),时间3月—92月,平均23月,肿瘤体积缩小18例(45.0%),无变化22例(55.0%)。结论 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侧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系统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3例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双通道DBS治疗。术中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13例PD术后随访3月—3年,平均6.3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2.3%,其中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敏感改善率达75.5%;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4.2%。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可明显改善PD患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