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0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目的 随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长间歇的临床转归.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共入选18例(男12例,女6例)阵发性房颤伴发作终止时窦性停搏≥3 s的患者,年龄37~72(56.8±11.7)岁,病程2~276(69.6±71.3)个月.所有患者均有房颤终止时窦性停搏≥3 s的临床资料,平均长RR间期3.1~8.0(4.5±1.6)s,部分患者伴有黑矇、晕厥先兆或者晕厥症状.首次消融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肺静脉前庭隔离术达到肺静脉-左心房电学隔离;术后常规程序刺激诱发,若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或者非肺静脉触发灶,同时消融.术前,术后3d,1、3、6个月分别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 18例患者共进行了27次消融,8例1次手术成功,5例行2次手术,2例行3次手术,3例复发未再行手术治疗.首次消融术中,3例诱发典型心房扑动,同时行后位峡部消融,达到双向阻滞;3例术中出现显性去迷走[血压< 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0次/min].10例复发患者中,1例合并左心房后壁的局灶房颤,第3次消融时成功.平均随访(34.1±7.5)个月,术后2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复发,其中1例为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房颤复发患者终止后有10.4 s的长间歇,植入单腔起搏器,另外1例房颤复发但无症状,未作特殊处理,临床密切随访.共12例完成6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的患者符合分析要求.术前反应迷走神经功能的HRV指标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NN),高频(HF),低频(LF)/HF分别为(42.0±11.1)ms,(136.0±24.9)ms,12.5±3.9,1.32±0.26.术后随访发现其指标均下降并持续至少3个月,但在6个月时恢复.结论 房颤发作时能够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长间歇;射频消融治疗祛除房颤这一原始因素后,窦房结功能常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2.
心房扑动(房扑)是房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类型,近年的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资料已经明确,房扑是起源自心房的大折返性房性心运过速的一种。由于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资料的积累,对房扑的发生机制。分类,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导管射频消融近年发展迅速,已可作为有效治疗,也许是根治房扑的手段,为使广大临床医师了解和更好地治疗这个临床并不罕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组,对房扑的定义,电生理机制、分类、流行病学,预后,药物治疗和大量药物治疗尤其射频消融的细菌节等方面,就目前的认识作了重点回顾,对适当的治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术后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长期变化。方法共4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AF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3、6个月在本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平均心率(meanHR),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结果共33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符合要求而纳入结果分析。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9±10)岁,左心房直径(3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6。术后3d,1、3、6个月meanHR较术前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RV时域指标均出现减弱,部分指标如SDNN、SDANN在6个月时其变化仍然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进行右心房峡部消融对心率及HRV指标变化无影响。术中有无明显“去迷走神经”反射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术后平均心率增快,部分HRV时域指标减弱至少维持6个月。这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AF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分别对3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平均年龄(38.6±11,0)岁]、10例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RVT)患者[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41.9±15.4)岁]和60例健康对照者[男性42例,平均年龄(41.0±14.9)岁]进行MTWA检测,记录胸前V1~V6导联的MTWA值,确定胸前各导联的最大值,以Max Valt表示。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各导联MTWA值及Max Valt值的差异。结果ARVC组各导联MTWA值和Max Val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RVT组各导联的MTWA值和Max Valt值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VC组和IRVT组比较,V4导联MTWA值及MaxVah值明显较高(P〈0.05);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以Max Valt〉11.5μV鉴别诊断ARVC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80.0%;ARVC组中,近一年内有持续性室速发生的患者较无室速发作患者V2~V6导联的MTWA值以及Max Val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量修正平均时域法检测显示,ARVC患者MTWA值和Max Valt值均明显升高.MTWA佰可以反映ARVC患者近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编制适用于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患者的健康知识、信念、行为问卷.方法 结合临床经验在文献阅读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射频消融治疗AF患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并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知识、信念、行为3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5、0.825和0.862;内容效度系数分别为0.946、0.921和0.949.因子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每个项目的共性方差均超过0.4.结论 本间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AF患者知识、信念、行为研究的有效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猪iPS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猪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梗死区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球囊封堵左前降支冠状动脉90min制备猪心梗模型,1周后开胸,直视下心肌内注射iPS细胞或PBS液。24只实验苏中幼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PBS对照组和iPS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7周后处死动物,取梗死区心肌组织,采用JEM-1010X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行超薄切片电镜检查。结果与Sham组和PBS组相比,iPS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所致的梗死区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并可形成新的心肌肌丝。结论iPS细胞移植对猪心梗死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可部分修复梗死区心肌。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右室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生理性起搏模式的超声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6例,于消融成功后,置入起搏导管,按照随机顺序分别起搏右房(AAI)、右室心尖部(VVI-RVA)、右室流出道(VVI-RVOT)、右室间隔部(VVI-IVS).测量各起搏状态下:①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左室扭转角度(Twist)、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o)、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ε);②左室收缩模式参数,包括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Sε)、标化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ε),分别计算不同层面、不同室壁Sε、TPε值,并用曲线图分别显示Sε、TPε在不同层面及不同室壁同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室壁Sε、TPε的相关性.结果 与AAI组比较,右心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室收缩期Twist、VTIAo、Gε绝对值均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Gε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VVI-RVOT>VVI-IVS>VVI-RVA(P<0.05).与AAI组比较,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Sε、TPε的分布模式改变明显,以RVA组最为显著,而RVOT组及RVS组分布模式较接近.室壁Sε与TPε呈负相关(r=-0.51,P<O.001).结论 与AAI起搏模式相比,右室起搏可导致左室收缩模式的改变及收缩功能的降低,其中以RVA起搏状态改变最为明显.左室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价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估QRS-VHIS和QRS-VRVA间期在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的16例患者,术中放置标测导管于希氏束(HIS)区域及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在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影像指引下行流出道多个部位起搏,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HIS和RVA腔内电图,分别测量QRS-VHIS和QRS-VRVA间期。结果:16例患者共获得139个起搏点,分为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组94个和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组45个,RVOT组QRS-VHIS间期显著大于ASC组[(42.98±14.83)ms vs. (19.66±16.14)ms,P<0.001],而两组QRS-VRVA间期则无显著性差异。ROC曲线显示QRS-VHIS间期的曲线下面积(AUC=0.860)显著大于QRS-VRVA间期(AUC=0.626),QRS-VHIS间期≤36.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67.1%、特异性为85.0%,QRS-VRVA间期≥57.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54.3%、特异性为72.0%。结论: QRS-VHIS间期可作为一种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衰竭过程中钙瞬变信号的变化及左西孟旦(levosimendan,LeV)对其影响?方法:培养Sprague Dawley(SD)乳大鼠心肌细胞48 h后,分为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NE)组?NE+LeV1(0.1 μmol/L)诱导组和NE+LeV2(1 μmol/L)诱导组?NE组以去甲肾上腺素10 μmmol/L诱导;NE+LeV1组先用NE诱导,再以LeV 0.1 μmol/L干预;NE+LeV2组先用NE诱导,再以LeV 1 μmol/L干预?用Ca2+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心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钙瞬变信号变化以及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结果:① 与对照组相比,NE组心室肌细胞钙波分散?传导减慢?同步性较差,细胞搏动频率较快(26.7 ± 4.3 vs. 11.6 ± 3.6,P < 0.01)?收缩期钙瞬变峰值下降(128.37 ± 65.44 vs. 155.33 ± 61.77,P < 0.05)?达峰时间(Ttp,0.413 ± 0.324 vs. 0.212 ± 0.050,P < 0.01)?衰减时间(Tau,1.162 ± 0.524 vs. 0.722 ± 0.169,P < 0.01)均延长,钙瞬变幅度(60.80 ± 39.88 vs. 75.41 ± 36.52,P > 0.05)?谷值(67.57 ± 42.59 vs. 79.92 ± 38.05,P > 0.05)变化不大;② LeV处理后,钙波传导均匀同步,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及钙瞬变的峰值?幅度?谷值较NE组无明显变化,NE+LeV1组和NE+LeV2组Ttp分别为 (0.212 ± 0.044?0.205 ± 0.062)?Tau分别为(0.735 ± 0.269?0.753 ± 0.152)均较NE组缩短(P < 0.01);③NE+LeV1与 NE+LeV2两组相比,钙瞬变峰值和谷值?钙瞬变幅度?Ttp和Tau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细胞衰竭过程中钙瞬变减弱变慢?同步性较差;LeV通过增加钙瞬变速度?改善钙瞬变传导形式,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