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先心病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附55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应用体会。方法 :5 5 5例先心病患者采用该手术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6 0mmHg左右 ,心脏跳动下施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手术。结果 :死亡 11例 (死亡率 2 .0 %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1~ 13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72.
心脏创伤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脏创伤的诊断、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82年10月~1999年7月我科收治的心脏创伤11例病历资料,其中锐器伤10例,钝性心脏创伤例。11例全部经手术抢救治疗。结果 10例抢救成功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 尽早诊断、积极剖胸探查、迅速解除心包压塞、控制出血是心脏创伤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改良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婴幼儿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体外循环后各种并发症也相对较为严重。改良超滤技术被证明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该文分析改良超滤在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261名1岁以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其中205例(超滤组)体外循环后行改良超滤,56例(对照组)不行改良超滤。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术后24 h时的血球压积以及氧合指数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超滤组没有发生与超滤有关的并发症,两组患者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超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呼吸机通气时间较短,而术后血球压积以及氧合指数较对照组高。结论:改良超滤技术在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和输血量,可以提高肺的氧合功能,改善呼吸功能,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在心肺转流术(CPB)中的变化及机制,并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SP-A的保护作用。方法:改良原代培养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将AT-Ⅱ与CPB中血清共同孵育,并设置PTX用药组,观察AT-Ⅱ的形态学改变及培养液中丙二醛(MDA)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P-A和SP-A信使糖核酸(SP-A mRNA)的表达,结果:损伤实验组AT-Ⅱ形态呈损伤性改变,培养液中丙二醛升高,细胞脱落率上升,成活率下降,SP-A表达在蛋白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明显降低,PTX组SP-A水平销高,结论:CPB术后血清能直接损伤AT-Ⅱ并影响SP-A翻译和转录,这可能是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质和量异常的重要原因,PTX能有效阻止CPB术后血清对SP-A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5.
冠脉复杂病变除药物保守治疗外,还可采用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但PCI的手术风险很大,并发症多,CABG则移植血管质和量而不能满足需要,故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站式"杂交手术可很好解决这一难题[1]。我科2010年10月完成了2例"一站式"杂交手术,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6.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复成人房间隔缺损18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 181例 16岁以上成人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 ,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其中男 5 5例 ,女 12 6例 ,年龄 16~ 6 2岁 ;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 18例 ,三尖瓣关闭不全2 0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12例 ,左上腔静脉 18例 ;补片修补房缺者 112例 ,其余病例均直接缝合修复 ,合并心内畸形均同期矫治。结果 :手术后早期二次开胸止血 3例 ;切口脂肪液化 2例 ,心包积液 3例 ,心律失常 12例 ,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房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一旦明确手术适应症 ,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作为安全可靠的方法应用于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停跳与不停跳下单纯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施行右侧腋下小切口单纯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5例。包括心脏不停跳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2±2.1)岁,体重(13.1±4.0)kg,房间隔缺损中央型20例,下腔型2例,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2.2±5.1)mm;心脏停跳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5±2.5)岁,体重(12.94±3.3)kg,房间隔缺损中央型18例,上腔静脉窦型3例,下腔型2例,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1.64±4.7)mm。测定患者术前、停机时、术后6h和术后24h外周静脉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右肺不张1例,右侧气胸1例。心脏不停跳组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心脏停跳组(P〈0.05),但两组病例在术中输血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胸腔引流量以及术后心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K、CK-MB、AST和cTnI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外循环术后均不同程度升高,心脏停跳组上升更快(P〈0.05);心脏不停跳组术后CK、CK.MB、AST和cTnI均低于心脏停跳组(P〈0.05)。结论对于单纯性房间隔缺损病例,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切口美观、手术时间短且心肌损伤程度较轻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8.
目前医保政策对某些重大疾病提高报销比例、采取限价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但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而言其自付费用方面仍不能负担,往往导致患者延误或者放弃治疗。通过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重大疾病医保与社会公益基金相结合为基础,采取医保按政策报销,基金会资助患者自付费用的方式,力求探索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全免费治疗模式,为今后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基金发展的有效结合提出建议。研究认为,将国家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公益基金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两者的优势性发挥,并能互补缺陷,最终受惠的是普通百姓和贫困家庭患者。  相似文献   
79.
1 1/2心室修补手术治疗Ebstein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 1/2心室修补手术治疗Ebstein畸形的经验。方法 1997年1月至2002年8月对9例中、重度Ebstein畸形病人,行1 1/2心室修补手术,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右向左分流)5例,三尖瓣为轻至重度反流;所有病人术前均有症状,其中心功能Ⅱ级5例,心功能Ⅲ级4例。除行三尖瓣成形及闭合房间隔缺损外,均行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双向分流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1例5岁重度三尖瓣下移患儿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经穿刺治疗半月后胸腔积液消失。随访3个月至5年,心功能恢复到I级,复查心脏超声提示三尖瓣轻度反流。结论 1 1/2心室修补手术治疗可能是治疗中、再度Ebstein畸形较好的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观察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前、后血中内毒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肿瘤坏死因子 α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 ,探讨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诱导麻醉期间、转流 2 0分钟、转流结束、停机后 2小时、停机后 4小时、术后第 1天清晨取血及尿标本 ,用鲎试剂法测定血内毒素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α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浓度。结果 转流开始后 ,各时相点的内毒素水平均高于转流前 (P <0 .0 5 ) ,体外循环结束后 2小时、体外循环结束后 4小时及术后第 1天清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和尿微量白蛋白浓度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肿瘤坏死因子 α浓度只在体外循环结束及停机后 2小时显著高于体外循环前 (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可诱导炎症反应致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 ,并可致血管通透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