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长效制剂硝苯地平控释片 (拜新同 )、中效制剂硝苯地平缓释片 (艾克地平 )及短效制剂硝苯吡啶 (心痛定 ) 3种钙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分为 4组 ,Ⅰ组 ,未用药组 ;Ⅱ组 ,拜新同 30mg 1次 d口服 ;Ⅲ组 ,艾克地平 2 0mg 2次 d口服 ;Ⅳ组 ,心痛定 10mg 3次 d口服。用药第 7d行动态血压监测 ,观察血压变异性。结果 :与Ⅰ组比较 ,Ⅲ组血压变异性改变不显著 (P >0 .0 5 ) ;Ⅱ组的收缩压变异性下降 (P <0 .0 5 ) ,舒张压变异性改变不明显 (P >0 .0 5 ) ,Ⅳ组血压变异性增加 (P <0 .0 5 )。结论 :拜新同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 ,心痛定增加患者血压变异性 ,艾克地平对血压变异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术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34例,非冠心病对照组3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A组)40例、中度狭窄组(B组)38例、重度狭窄组(C组)56例。检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GGT、血脂、hs-CRP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血清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hs-CRP水平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 < 0.05),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非冠心病组(P < 0.05)。B、C组血清GGT、TC、TG、LDL、hs-CRP水平均高于A组(P < 0.05),B、C组血清HDL低于A组(P < 0.05)。C组血清GGT、TC、TG、LDL、hs-CRP水平均高于B组(P < 0.05),C组血清HDL低于B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GT、TG、hs-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HDL是冠心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GGT、血脂、hs-CRP的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3.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早期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了链脲佐菌素 ( streptozotocin STZ)致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早期超微结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 TGFβ1 )的改变 ,并探讨了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 AS)的发病机制。结果显示 ,STZ糖尿病大鼠出现持续高血糖、高血脂 ,主动脉早期出现内膜增厚 ,内皮下间隙变宽 ,内弹力板破坏 ,内膜和中膜浅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及部分向内膜迁移。免疫组化显示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 TGF-β1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64.
潘生丁试验中QT间期离散度增加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潘生丁试验前后心电图ST段、校正QT间期(QTc)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探讨潘生丁试验时诊断冠心病的更敏感及特异的指标。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32例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潘生丁试验,记录试验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其ST段,QTc及QTd的改变。根据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OC曲线)求出QTc及QTd的阳性分界点,结合传统诊断标准ST段下移≥0.1mV,分别计算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并与“并联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以潘生丁试验诊断冠心病时,如分别以ST段下移≥0.1mv、QTc≥440ms、QTd≥40ms为标准,其特异性分别为100%、68.8%、93.8%;敏感性分别为53.3%、83.3%和87.6%。如采用“并联诊断”方法,分别以ST段下移≥0.1mV和QTc≥440ms、ST段下移≥0.1mV和QTd≥40ms、QTc≥440ms和QTd≥40ms为标准,其特异性分别为68.8%、93.8%、68.8%。敏感性分别为70.0%、96.8%、90.0%。结论在潘生丁试验时,如以传统的诊断标准(ST段下移≥0.1mV),结合QTd≥40ms,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而不影响其特异性,QTd≥40ms可作为潘生丁试验时诊断冠心病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蒙诺和 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普拉固对糖尿病大鼠心脏保护作用 ,用蒙诺 (15 mg.kg- 1 /d)和普拉固 (2 0 mg.kg- 1 /d)对糖尿病大鼠进行五周治疗 ,观察两药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结构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 ,应用蒙诺和普拉固可延缓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结构的病理学进展。  相似文献   
66.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的意义。方法选择73例颈内动脉系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进展组,184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非进展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次日(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CRP、FIB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改变,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进展组患者入院时颈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43.8%vs 30.9%,P<0.01);非进展组CRP在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下降,进展组CRP在第3天明显增加、随后在第7天和第14天下降,但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FIB和D-二聚体的含量在进展组明显增加,高于非进展组(P<0.01或P<0.05)。进展组患者NIHSS评分在入院后进行性增高,而非进展组患者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可能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研究调节心肌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主干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分为非罗格列酮治疗组(AMIA)和罗格列酮[5mg/(kg.d)]治疗组(AMIB),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MP-150生理记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HE染色检测梗死面积,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心肌组织PPARγ基因表达,观察罗格列酮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左冠状动脉主干结扎后大鼠心功能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AMIA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峰压(LVPSP)和左室等容期压力变化的最大速率(±dp/dt max)均明显降低,LVEDP升高[(15.5±2.35)比(4.52±0.57)mmHg,P<0.05].②经罗格列酮治疗14 d后,心梗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后(LVEDP)较AMIA组明显下降[(10.14±2.28)比(15.5±2.35)mm-Hg,P<0.01],心梗面积减少33%,病理组织学改变较AMIA组明显减轻。③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率较假手术组升高21.15倍,经罗格列酮治疗14 d后,心肌细胞凋亡率较AMIA组明显降低[(16.04±2.26)%比(26.44±3.51)%,P<0.01]。④经罗格列酮治疗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PPARγ基因表达量较AMIA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分别为(2.352±0.159),(1.574±0.196)与(0.491±0.078),P<0.001]。结论:罗格列酮能有效降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这可能与其上调梗死后心肌组织中PPARγ基因表达水平,发挥了PPARγ对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加用复方氢氯噻嗪制剂(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合剂)治疗高血压患者后对心血管事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67例,随机分为传统高血压药物治疗组(n=33)和传统药物治疗组加复方氢氯噻嗪治疗组(n=34),分别按药品说明书给予常规剂量和加用复方氢氯噻嗪80mg/d(剂量可调范围为40mg/d~160mg/d),随访4个月后比较各组血压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加用复方氢氯噻嗪组的终点血压明显降低(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5),其中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率都减少(P<0.05)。结论:加用复方氢氯噻嗪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终点血压控制更好,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合用ARB类药物复方氢氯噻嗪能明显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4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心脏指数、心肌胶原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MMP-1,TIMP-1)表达的影响,籍以了解不同ACEI药物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重构有无类效应。方法:50只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9)、咪达普利组(10mg/kg,n=9)、卡托普君1组(50mg/kg,n=9)、贝那普开0组(10mg/kg,凡=9)、福辛普利组(5mg/kg,n=10),另取10只正常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TIMP-1和MMP-1蛋白的表达,RT—PCR法测TIMP-1和MMP-1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也增加,存在着心肌间质重构,TGF-β1、TIMP-1蛋白及TIM-1 mRNA表达增高,MMP-1蛋白及MMP-1 mRNA表达减少。使用ACEI药物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卡托普利某些指标与其余3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种ACEI类药物都可通过减少TGF-β1、TIMP-1的表达而增加MMP-1的表达而改善糖尿病心肌间质的重构,具有类效应,作用效果与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不同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评价氯沙坦钾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1/2013-01月来作者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共70例,男性40例,平均年龄(62.2±8.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氯沙坦50 mg/d+氨氯地平2.5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氨氯地平2.5 mg/d;连续降压4周后检查血压和尿酸值,每周一次,持续4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尿酸)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尿酸值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的更明显(P〈0.05)。结论氯沙坦钾联合氨氯地平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