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再治疗经过。10例行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及重新植骨术,3例重新行内固定手术,术后安置病灶引流管相应延长到3~14d;重新调整抗结核药物,延长用药时间为9~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2,6年。10例患者治愈。结论:病灶的残留及不合理的化疗是脊柱结核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充分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侧块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间共12例行颈椎单开门并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研究。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6~15个月)。12例患者中颈椎病(3节及3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3例,黄韧带骨化症(OYL)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患者术前存在颈痛,有程度不等的脊柱不稳。手术为单开门椎板成型、关节突间植骨融合及相应节段的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6至15个月,12例患者中颈痛明显改善者10例(占83.3%)。12例患者关节突间见骨小梁生成,融合率100%。1例(2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结论: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系统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能有效改善颈椎不稳的症状,有利于颈椎开门处的愈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技术,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技术与脊柱结核病理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阳性结果。[方法]采用后前路、前路、后路手术方式获取26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理标本:脓液、肉芽组织、病灶壁,分别采用Bac T/ALERT3D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并对培养阳性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及三种病理组织标本各自的阳性率,分析结核杆菌耐药情况。[结果]Bac T/ALERT 3D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2.82%和20.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c T/ALERT3D法中脓液、肉芽组织、病灶壁三种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34.17%、23.08%、1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罗氏培养法中上述三种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12.43%、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78份结核菌培养阳性的结核菌落分别进行抗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药物敏感性测定,药物敏感率分别为87.18%、89.74%、98.72%、98.72%、97.44%,耐药率分别为12.82%、10.26%、1.28%、1.28%、2.56%。[结论]与改良罗氏培养法相比,Bac T/ALERT3D液体培养系统具有明显缩短检出时间、提高检出率的优势,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阶段的疗效评估等方面更具有应用价值;脓液标本培养过程简单,且其培养阳性率高于结核肉芽组织及病灶壁,可作为脊柱结核标本培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颈肋畸形在临床上发生率为0.5%~1.0%,是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一个常见类型,多在第7颈椎的一侧或两侧,右侧比左侧多见~([1-3])。笔者曾手术治疗右侧第7颈肋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9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质硬包块伴疼痛1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包块,质硬,条带状,局部疼痛,无上肢酸痛、无力及麻木等不适,未进行检查及治疗。近1月自觉包块区疼痛加重,保守治疗无效。入院查体:右侧锁骨  相似文献   
15.
背景:针对肿瘤破坏导致的椎体骨折,进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单纯的放疗作用微小。近年来125I放射粒子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发或继发肿瘤并取得良好效果。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症状。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前均有顽固性背痛,CT提示有椎体骨质破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功能障碍指数来评估治疗后临床症状转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病椎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 d、1个月及6个月。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24 h疼痛缓解,无神经损伤及压迫症状。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变化与治疗后24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骨水泥向椎间隙、前纵韧带下渗漏各2例无临床症状。提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能迅速缓解肿瘤所致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少,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固定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四肢骨干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应用锁定钢板固定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四肢长骨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0 ~ 75岁,平均53.6岁,术前术后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缓解评定、Enneking评分法进行肢体功能评价、Kanofsky法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5 ~36个月,平均27.3个月.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t=22.04,P<0.05).Enneking评分结果显示21例中优7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71.4%.术后Kanofsky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t=-7.384,P<0.05).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四肢骨干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疗效显著,是四肢骨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诱因、病理、诊断及手术等。方法 对 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3.5年。腰背痛伴间歇性跛行、下肢肌肉瘫痪、马尾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8例 ,部分恢复 2 5例 ,无改变 4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括约肌功能及马鞍区症状恢复的关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椎管造影 CTM。腰椎管减压及腰椎间盘摘除必须考虑脊柱的稳定性。马尾神经功能恢复取决于病理类型、原有椎管狭窄程度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速磨钻及石炭酸在侵袭性良性骨肿瘤手术安全切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38例侵袭性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均首先行肿瘤刮除术,瘤腔分不同方向取第一次活检。A组20例在直视下高速磨钻磨除瘤腔壁表面骨嵴深及2~4mm,取第二次活检;B组18例瘤腔石炭酸烧灼,分不同方向取第二次活检。两组骨缺损填充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骨水泥等。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关节功能、并发症及局部复发、转移等。所有标本病理学观察手术切缘瘤组织的残存。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辅助处理前两组70%的骨栓中存在肿瘤组织。经石炭酸处理后,20%病例的切缘中仍可见肿瘤组织,经磨钻处理后切缘中未发现肿瘤组织。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26个月),A组无复发和远处转移,B组有4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术后关节功能均无受限。A组无切口感染,B组切口早期炎性反应2例。A组病理骨折1例,B组病理骨折2例。最后随访时两组植骨病例均获融合。结论高速磨钻可扩大手术切除范围,达到边缘切除的效果,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评估3D打印的载普托马尼(Pa)、莫西沙星(M)、吡嗪酰胺(Z)组合抗结核药物(PaMZ)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内的成骨效果及药物缓释性能。方法:取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构建脊柱骨缺损模型。其中A组植入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实验组);B组植入空白nHA人工骨(阴性对照组);C组植入自体髂骨(阳性对照组);D组不植骨(空白组)。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监测体温、体重、肝肾功能;术后4、8、12周行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并进行CT-Hedberg评分;术后8、12周行组织大体观察及植入物-骨缺损界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对照组植入空白nHA人工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材料周围肌肉组织和血浆中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结果:所有动物模型构建成功,无切口感染、死亡等情况发生。兔模型中各组动物的体温、体重及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Hedberg评分显示在术后4、8、12周时,A组与C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在不同时间点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体标本显示12周时A组人工骨完全被新骨包埋或替代,但B组仍有部分人工骨裸露。对植入物-骨缺损界面的骨小梁总面积定量分析显示在术后8、12周时,A组和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D大鼠模型对照组未测出药物成分,实验组Pa、M、Z三种药物在局部组织中均能缓释至少84d,血药浓度在植入载药人工骨后的初始时间点未测出,随后测得结果远低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与自体髂骨相当,优于单纯的nHA人工骨支架;其在体内的缓释性能满意,血药浓度远低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脊柱结核患者血常规中各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7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员70例。统计两组血常规中的参数值,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白细胞总数(WBC)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单核细胞计数(MXD)增加,淋巴细胞计数(LYM)减少,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M/L)增加(P<0.05);研究组存在轻度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平均红细胞HGB含量(MCH)、平均红细胞HGB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加(P<0.05);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与健康体检人员相比,脊柱结核患者的血常规中某些参数值存在异常,可能为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