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三硫(DATS)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抗氧化功能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LPS复制小鼠ALI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LI组、DATS预防组、DATS治疗组。测定肺系数、肺组织湿/干重量比值(W/D),以及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ICAM-1的表达。结果 ALI组肺系数、肺组织W/D明显升高,肺组织MDA含量增加,MPO活性升高、SOD活性及T-AOC活性降低,ICAM-1表达增加;预防性应用DATS可减轻肺水肿,减少MDA生成,降低MPO活性、增加SOD活性及T-AOC活性,并使ICAM-1表达减少。DATS治疗组与ALI组相比,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预防性应用DATS对LPS诱导的ALI小鼠可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3.
<正>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为使用酒精浸润角膜上皮的化学制瓣,避免了板层刀相关的并发症,同时由于保留了完整的角膜上皮,避免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PRK)因角膜上皮屏障功能破坏导致的疼痛、异物感等明显不适,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屈光回退、激  相似文献   
84.
复方党参白术颗粒对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方党参白术颗粒对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例150例,给予口服复方党参白术颗粒,观察其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大小变化: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病例分别为0、38、72、40;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72例明显改善,54例部分改善,24例病变进展;治疗后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复方党参白术颗粒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对机体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肝癌)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肿瘤指标等临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方法 运用《中医肝癌与大肠癌病例汇报表(CRF表)》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客观指标等,分析肝癌与大肠癌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在临床客观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及“异病同证”的规律。结果 460例肝癌和759例大肠癌患者具有肝肾阴虚、脾虚、瘀血、湿热、实热、气虚、阴虚、隐证8种单证及各种兼证,其中脾虚证(27%)、肝肾阴虚证(12%)、隐证(11%)、湿热证(9%)、肝肾阴虚兼脾虚证(8%)为肝癌和大肠癌临床较为常见的五种中医证型。血常规HB、肝肾功能TBIL、ALB和GGT在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有显著差异(P < 0.05),AFP在肝癌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大肠癌证型间差异显著(P < 0.001)。但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在上述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兼脾虚证、隐证、湿热证是肝癌与大肠癌证候分布的前五位,其证候分布与HB、TBIL、ALB、GGT和AFP存在关联,提示这些临床实验室指标可能作为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证”辩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评价健脾为主的中药复方对女性晚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多中心采集女性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总生存期(OS)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中位OS,各因素组间用Log-rank进行显著性检验生存分布差异,并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的分析。结果:依据病例选择标准共收集初治女性晚期胃癌患者457例,单因素分析提示,中药(P=0.00)、姑息化疗(P=0.02)是影响女性晚期胃癌生存的预后因素,而原发部位(P=0.71)、组织学分型(P=0.07)、腹膜转移(P=0.17)、靶向治疗(P=0.71)、放疗(P=0.54)则不是。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亦提示,中药(P=0.00,相对危险度为0.62,95%CI:0.48~0.78)、姑息化疗(P=0.01,相对危险度为0.72,95%CI:0.57~0.92)为影响女性晚期胃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发病年龄(P=0.58)、原发部位(P=0.63)、组织学分型(P=0.18)、腹膜转移(P=0.16)、放疗(P=0.98)、靶向治疗(P=0.58)则为非影响因素。中药组中位生存期为17.6个月、非中药组为11.4个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中药组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36%、19%、14%,而非中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3%、15%、10%。结论:健脾为主的中药复方可改善女性晚期胃癌的预后,联合姑息化疗是目前我国治疗女性晚期胃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7.
背景与目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nab-paclitaxel combined with gemcitabine,AG)方案静脉化疗是进展期胰腺癌有效治疗方案之一,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therapy,TAC)具有增强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观察AG方案经TAC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治疗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其中Ⅲ期15例,Ⅳ期48例,所有患者接受经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动脉灌注化疗用药方案为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m 2 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 mg/m 2 ,灌注时间≥10 min,伴有肝转移者同时行供血动脉栓塞。结果:63例患者中,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见胰腺肿瘤和肝转移灶动脉供血比例分别为66.67%和35.29%;接受治疗1次4例,2次6例,3次6例,4次及以上47例,治疗次数最多为9次,间隔时间为21~45 d。1年生存率为36.51%,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9.2个月,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为44.44%,中位PFS(median PFS,mPFS)为4.7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KPS≥80、Ⅲ期与较长的生存期相关,接受多次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是良好的生存预后相关因素。发生治疗相关的Ⅲ度及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17%)和血小板下降(4.76%),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乏力(6.35%)、恶心呕吐(9.52%)、腹泻(4.76%)和转氨酶升高(4.76%);17.46%和22.22%的患者出现发热及肝区疼痛栓塞综合征,所有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经动脉灌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与静脉给药相比有所减少,可有效地控制病情,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88.
用自编中专生欺负行为问卷,采用匿名报告方式调查了473名学生有关欺负行为方面的情况。结果有8.5%中专生卷入了欺负或受欺负。其中,受欺负者多于欺负者。但不同性别中专生卷入欺负和受欺负状况无显著性差异。中专生欺负行为方式以心理伤害为多,具有“隐蔽性”。中专生欺负行为方式有明显性别差异,中专女生的欺负行为更具有“隐蔽性”。“默默忍受”是相当一部分受欺负中专生受欺负后的行为反应。同时,中专生受欺负后的行为反应有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评估肝细胞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肿瘤活性及对转移灶的检出能力.方法 22例HCC患者TACE后进行18F-FDG PET/CT检查,以临床随访及部分病理结果为标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18例复发或转移,其余4例全身未见明显FDG代谢异常增高灶.16例患者肝内有1个或多个18F-FDG放射性增高灶,其中5例碘油沉积区和非碘油沉积区均有FDG浓聚灶,13例并发肝外转移病灶;2例肝内FDG显像阴性但腹膜后淋巴结放射性浓聚.转移灶分布:肺和淋巴结转移各9例,骨转移2例,门静脉瘤栓和膈脚转移各1例.经随访证实2例肝内18F-FDG显像为假阴性,18F-FDG PET/CT检查对肝内肿瘤复发或转移灶的探测灵敏度为88.9%(16/18),特异性为4/4,准确性为90.9%(20/22);全身显像对肿瘤复发或转移检测的灵敏度为94.7%(18/19),特异性为3/3,准确性为95.5%(21/22).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HCC介入治疗后的残留或复发灶探测有较高的灵敏度,对肝外转移病灶的检出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28例临床疑诊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穿刺细胞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经肝穿刺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者2061例(81.53%,其中肝脏原发肿瘤1704例,转移性肿瘤41例,原发不明恶性肿瘤316例)、阴性431例(17.05%)、疑癌或异形36例(1.42%)。临床随访发现2061例恶性患者最终均被证实为恶性肿瘤;431例阴性中,37.82%(163/431)最终被证实为恶性(其中原发性肝癌136例);36例疑癌或异形中,28例最终被证实为恶性(均为原发性肝癌)。946例AFP≥400μg/L患者全部证实为恶性,其中原发性肝癌942例、肝母细胞瘤1例、转移性肝癌3例。AFP〈400μg/L的1582例患者中,最终诊断原发性肝癌1154例,其中81.89%(945例)可通过肝穿刺直接确诊。本研究结果显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用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敏感性91.52%、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59.10%,总准确性为92.44%。肝穿刺可直接确诊原发性肝癌达81.01%。77.49%的患者可通过肝穿刺明确原发或继发。穿刺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11例(0.44%),针道种植转移5例(0.2%)。结论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有效确定肝脏肿瘤的性质,且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性高。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少,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