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探讨BMSC作为组织工程瓣膜的间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扩增犬BMSC,定向诱导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以隐静脉间质细胞为对照,比较两种细胞在形态学、增殖能力、胶原合成,以及两种细胞冻存和复苏率。结果光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为梭形或多角型,血管间质细胞和第2代诱导BMSCs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8 h和36 h,诱导后的BMSC的冻存和复苏率、合成胶原能力与血管间质细胞之间无显著差异;电镜示两种细胞均能够种植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种植后瓣膜上有间质细胞生长。结论BMSC诱导后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与静脉来源的间质细胞无显著差别,是合适的组织工程瓣膜间质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2.
目的设计新型无支架猪主动脉瓣,改进其植入方法,并进行体外流体力学测试,评价其性能及可行性。方法6枚无支架猪主动脉瓣,根据植入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单层缝合组:采用本实验中设计的新型改良单层缝合无支架猪主动脉瓣;双层缝合组:采用我科此前自行研制的新型无支架猪主动脉瓣;每组取直径为23mm、25mm和27mm瓣膜各1枚。术后用体外脉动流测试仪按照ISO5840的评估标准,分别检测两组瓣膜在心排血量(CO)为2.0L/min、3.5L/min、5.0L/min和7.0L/min的平均跨瓣压差、有效瓣口面积(EOA)和反流百分比等体外流体力学指标。结果单层缝合组瓣膜平均植入时间50min,双层缝合组70min。流体动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单层缝合组23mm瓣膜和27mm瓣膜在CO为5.0L/min时跨瓣压差均小于双层缝合组(13.51±0.51mm Hg vs.14.44±0.99mm Hg;7.36±0.19mm Hg vs.7.53=0.28mm lHg;P〈0.01),EOA大于双层缝合组(1.87±0.06cm^2 vs.1.76±0.08cm^2,2.26±0.07cm^2 vs.2.16±0.05cm^2;P〈0.01);其余测试条件下两组指标的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改良单层缝合尤支架猪主动脉瓣具有天然的结构,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改进后的单层缝合植入方法,缩短了植入时间,体外脉动流测试显示其平均跨瓣压差、EOA、反流百分比等体外流体力学数据与双层缝合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实验为今后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胶原膜与聚-β-羟基丁酯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研究胶原膜和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皮下包埋和细胞生长对照实验情况。结果:胶原膜呈网太结构,皮下包坦8周仍保持膜状结构,皮下包坦8-12周完全降解,生物相容性优地聚-β-羟基丁酯膜。结论:胶原膜在材料结构特征、降解率和生物组织相容性方面均优于聚-β-羟基丁酯,其适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种植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
先心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8例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进行直视心脏手术,其中13例在感染控制后手术,5例于感染活动期行限期或急症手术。感染病灶主要在左心系统者5例,其中3例主动脉瓣叶破坏行瓣膜替换,2例二尖瓣大瓣腱索断裂行腱索移植和瓣环成形。病灶主要在右心系统者13例,剔除或切除病变组织和赘生物并行三尖瓣修复5例,带单瓣人工血管片加宽右室流出道1例。所有先天性心脏畸形均同期处理。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5.6%。本组资料表明:先心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者感染病灶多在右心系统,常伴肺部感染,应积极控制感染和尽早手术,于彻底清除病灶同时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对损毁瓣膜尽可能采用修复术。术后选用抗生素的种类和疗程应根据不同病情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5.
本研究观察了18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间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强度(PMN-CL),中性粒细胞内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变化。结果显示再灌注后和CPK-MB均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内MPO含量明显下降。表明:体外循环期间,中性粒细胞激活,参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实验性胸部爆炸伤后体内IL 6、IL 8和TNFα三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利用标准爆炸当量的 1 0g铝制雷管 ,电触发引爆造成家兔胸部爆炸伤模型 ,酶标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 6、IL 8和TNFα活性变化。结果胸部爆炸伤后肺泡灌洗液中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外周血中上述因子水平亦升高 ,但程度较肺泡灌洗液中轻。不同程度爆炸伤组间肺泡灌洗液中三种细胞因子水平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L 6、IL 8和TNFα三种炎性细胞因子与肺损伤关系密切 ,其水平变化在肺泡灌洗液中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7.
自体肺动脉瓣替换主动脉瓣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例自体肺动脉瓣替换主动脉瓣手术(Ross手术)的临床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患者为9岁及35岁男性。病因分别为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室缺合并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采用自体带瓣肺动脉作病变主动脉换术,再用同种肺动脉移植于原肺动脉处。主动脉阻闭时间分别为90min和141min,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21min和260min.结果:2例患者均成活.例1术后恢复顺利,例2并发血液感染,经治疗痊愈随访6个月及3个月,心功能分别恢复至1级和Ⅰ级,超声心动图提示自体肺动脉瓣无返流.结论: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和操作技术正确.Ross手术是安全,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8.
我院近年来应用新型防钙化生物心脏瓣膜行二尖瓣替换30例,临床 经过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换瓣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64岁,平均病程15年,术前心功能Ⅲ级15例 ,Ⅳ级15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切除病变二尖瓣以生物瓣代替。并行手术:三尖瓣成形10 例,主动脉瓣替换及冠脉搭桥各4例。 2 结果   对12例病人于手术前后进行了血液动力学检测。结果:换瓣后72h内平均动脉压较术前(1 1.76±0.24)kPa略有下降(10.22±0.19)kPa;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入压由 术前的(1.97±0.02)kPa,(6.41±0.28)kPa,(4.28±0.13)kPa下降至术后的(1.28±0.02)kP a,(2.81±0.24)kPa,(1.55±0.17)kPa,接近正常范围。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 瓣口面积明 显改善,短轴缩短率明显上升(25%→62%)。生物瓣性能及活动度均好。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 术前有Ⅰ~Ⅱ级改善。 3 讨论   防钙化生物瓣是我院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瓣,是对戊二醛处理的猪瓣进行了有效的抗钙化处 理,缩短了热缺血时间,采用无张力固定,设计了弹性支架,减少应力增加了耐疲劳性 [1]。临床证实,应用新型生物瓣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8年以上随访无瓣膜衰竭或 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   防钙化生物二尖瓣有25mm,27mm和29mm三种型号,并有配套的瓣环测试器。使用前须用生理 盐水充分漂洗最小5次,特别要注意挤压生物瓣缝合环部位,防残留保存液戊二醛对机体造 成危害。  相似文献   
99.
同种带瓣大动脉的取材、灭菌及保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报告50个同种带瓣大动脉的取材,灭菌及液氮保存方法,方法:供者为年龄20-39岁的脑死亡患者,均在死亡后2小时取材,修剪后48个同种带瓣大动脉用抗生素灭菌24小时放入含8%二甲基亚砜的RPMI1640液中液氮保存,结果:抗生素灭菌后48个同种带瓣大动脉细菌和霉菌培养均为阴性,解冻11个有10个用于临床,解冻后的同种带瓣大动脉可基本保持正常功能,其细菌和霉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无菌取材加抗生素灭菌效果可靠,经液氮保存的同种带瓣大动脉解冻后可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中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c myc基因的表达定位情况及意义。方法:用人Ⅰ、Ⅲ型前胶原cDNA探针和c myc基因探针,对32例风湿性二尖瓣乳头肌进行分子原位杂交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①病变心肌间质中Ⅰ、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明显增强,Ⅰ型较正常成年心肌中增高167倍,Ⅲ型增高436倍;②病变心肌细胞核内出现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c myc基因阳性表达,胎儿心肌亦有类似表达;③Ⅰ、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量与c myc基因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①发现在病理情况下心肌细胞参与了胶原的生成与代谢,对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具有重要作用。②c myc基因对风湿性病变心肌的胶原代谢过程起调控作用。③风心病心肌胶原增生和调控发生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心肌细胞重现了胎儿期合成胶原的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