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4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rhIL-24蛋白体外对胃癌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已构建成功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L24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使其上清稳定表达rhIL-24。同时用已构建成功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1a(+)IL-24.BL-21。抽提BL-21菌中表达的rhIL-24,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鉴定rhIL-24的表达,MTT法检测rhIL-24对SGC7901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HO细胞和BL-21菌表达的rhIL-24诱导胃癌细胞凋亡;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观察rhIL-24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rhIL-24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hIL-24可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rhIL-24具有抑制血管形成的作用。结论rhIL-24蛋白有多重抗肿瘤能力,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microRNA141(miR‐14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 PCR(SYBR Green)法检测48例结肠癌组织和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41的表达。结果 miR‐14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5.19±0.52,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1.01±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结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结肠癌组织中miR‐141的表达增高;miR‐14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相对表达量为6.05±0.14,在淋巴结无转移组中为4.3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R‐141高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miR‐141的出现为结肠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IL)-24对多种人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还具有抑制裸鼠人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苏州大学医学院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L-24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1a(+)IL-24,并分别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和大肠杆菌BL-21中稳定表达。我们在此研究基础上,将两种质粒的表达产物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24蛋白直接注入裸鼠人胃癌皮下移植瘤瘤体内,观察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117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基因畸变的结果,我们采用组织芯片(TMA)联合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腺瘤以及相应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和与张力蛋白在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的磷酸酶(PTEN)的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ual刀组(30例)及T刀组(2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切除速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T刀组与Dual刀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刀组、Dual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7.86±24.62)min和(66.28±29.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P=0.024);切除速度分别为(22.80±7.31)mm2/min和(16.20±7.24)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1);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6.2%(25/29)和8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742)。T刀组出现并发症2例(6.9%),Dual刀组并发症共5例(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4,P=0.449)。两组均未见术后穿孔、出血情况。结论在食管病变ESD中,T刀相较于Dual刀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速度,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免法测定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17例Hp阳性,6例Hp阴性)患者血浆及胃窦组织生长抑素含量(SS),9例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组。结果:3组血浆SS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窦组织SS分别为7.05±1.67pg/mg湿重和8.35±3.2pg/mg湿重,与对照组(14.55±1.8pg/mg湿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5),但Hp阳性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Hp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胃窦生长抑素降低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而Hp似与之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提前激活造成胰腺及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自噬作为细胞清除异常物质的一种方式,出现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病理过程中,其中自噬过程受损是其关键病理反应。自噬受损、组织蛋白水解酶失调、自噬调节异常提示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自噬形成、自噬与酶原激活、自噬受损与急性胰腺炎及自噬缺陷促进炎症发展等方面对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与肝癌瘤内微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旭东  陈卫昌  张素青 《肿瘤》2007,27(11):894-898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过碘酸雪夫反应(PAS)与CD34复合染色检测34对手术切除HCC和癌旁组织标本的PPARγ、MV和VM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PPARγ在24/34例HCC中高表达,与肿瘤>5 cm(P=0.027)、包膜不完整(P=0.014)、转移复发倾向(P=0.001)相关;癌组织中MVD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高MVD与肿瘤>5 cm(P=0.010)、有无包膜(P=0.001)、转移复发倾向(P=0.004)、随访有无转移(P=0.008)和分化程度(P=0.001)有关;7/34例HCC中发现VM存在,VM阳性组MVD高(P<0.05);VM阳性与临床分期(P=0.001)、复发倾向(P=0.029)和分化程度(P=0.004)相关。PPARγ阳性表达与高MVD成正相关(r=0.519);PPARγ阳性、高MVD和VM阳性可判断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P值分别为0.013,0.036和0.022。COX风险模型分析PPARγ阳性和高MVD均是独立预测HCC预后的因子。结论:PPARγ与肝癌瘤内微循环形成有关,PPARγ可作为评估肝癌患者预后的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叶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我国首先发现的新构型的抗疟药,体内代谢活性产物为双氢青蒿素,目前青蒿素类衍生物有: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药理学的研究证实青蒿素具有抗疟、抗血吸虫、抗孕、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随着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