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4篇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XIA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XIA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及其与TCC增殖活性的相关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检测47例TCC癌组织,6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XIA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仅有1例XIAP表达阳性(16.67%),而在47例TCC癌组织中有37例XIAP表达阳性(78.73%),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XIAP表达显著增高(P<0.01);复发的TCC癌组织中XIAP的阳性表达率(89.47%,17/19)明显高于初发的癌组织(71.43%,20/28)(P<0.05);但是,不同分级和分期的癌组织中XI- A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XIAP表达阳性的TCC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核增殖活性,其Ki-67标记指数为(37.51±15.85)%,明显高于XIAP表达阴性的TCC癌组织的(17.76±11.42)%(P<0.05)。结论XIAP在TCC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无明显相关,但是与肿瘤的核增殖活性相关,这可能与TCC发生的早期事件及药物耐受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2.
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TKTL1 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转酮酶样基因TKTL1 在人类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 检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转酮酶样基因TKTL1 mRNA 表达水平,连续监测法检测各组织中总转酮酶 活性。结果 TKTL1 mRNA 在结肠癌组织中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且侵袭性结肠癌比非侵 袭性结肠癌表达增强。同样,结肠癌组织中总转酮酶活性比癌旁组织中高( P < 0. 01) ,侵袭性结肠癌较 非侵袭性结肠癌中转酮酶活性增高( P < 0. 01) 。结论 TKTL1 mRNA 表达与人类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和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8家医院从199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直肠类癌病例69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69例直肠类癌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9.3岁,常见症状为便血、腹痛、便秘、腹泻、腹胀.病变距肛门8cm及以内者55例,其余患者病变距肛门8 cm以上.典型类癌66例,非典型类癌3例.有40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为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其阳性率分别为90%(36/40)、75%(30/40)、82.5%(33/40).24例患者行单纯内镜治疗,44例行手术治疗,1例因患者拒绝手术而行相关支持对症治疗.结论 直肠类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典型类癌多见,对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34.
下调XIAP表达增强化疗药物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调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XIAP基因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MKN-4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XIAP基因表达.选用顺铂、丝裂霉素分别处理转染前后的胃癌细胞,采用MTT比色法、克隆形成抑制实验检测癌细胞体外生长活性: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TUNEL检测癌细胞凋亡及比率;Western blot和比色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3蛋白表达和活性水平.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稳定转染反义XIAP基因的胃癌细胞MKN-45的XIA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84.75%(P<0.01)和89.75%(P<0.01),各浓度顺铂、丝裂霉素处理24 h后,转染反义XIAP基因的MKN-45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增加7.3%-25.3%(P<0.01),12.3%-16.3%(P<0.01).透射电镜下可见部分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率分别为34.12%和32.5%,显著高于未转染对照组MKN-45细胞的凋亡率(14.2%,P<0.05).与MKN-45细胞比较,稳定转染反义XIAP基因的MKN-45细胞内caspase-3表达水平增高2.45倍(P<0.01),活性水平提高3.68倍(P<0.0 1).结论:通过反义RNA技术下调XIAP基因表达,能提高癌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和活性,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5.
36.
pS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S2在正常胃粘膜、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和多种肿瘤中均有表达 ,具有粘液聚合、促细胞能动性、细胞增生 /分化及神经肽作用。pS2参与了胃粘膜的保护和修复。可作为乳腺癌激素治疗反应的预示因子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膀胱癌联合基因治疗的新策略。方法 反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联合p16转染膀胱癌细胞,观测共转染1—7d后癌细胞增殖活性、DNA合成速率、细胞周期时相、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凋亡和PCNA、p16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联合转染后癌细胞PCNA表达减弱,p16表达显著增强,增殖活性抑制15.45%—68.47%(P<0.01),DNA合成速率减慢65.77%(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克隆形成率抑制64.49%(P<0.01),凋亡率为22.00%(P<0.01)。结论 反义PCNA与p16共转染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膀胱癌联合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8.
患者男,20岁,双上肢肌肉疼痛、四肢肌无力1月余。体检:面颊、双上眼睑、胸颈及双手背弥漫性红斑,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Ⅴ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Ⅴ级。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210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83 U/L,乳酸脱氢酶489 U/L,均高出正常范围。肌电图示肌源性病损,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腓肠肌活检示肌纤维肥大为主,部分肌纤维肿胀,横纹模糊或消失,肌纤维间淋巴样细胞浸润。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细胞层可见胶样小体,真皮内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浸润。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为皮肌炎。治疗:甲泼尼龙80 mg/d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4周后,患者双上肢肌力好转,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均恢复正常。但患者双下肢肌力下降逐渐加重,并出现感觉障碍,MRI平扫加增强示胸椎11 ~ 12水平椎管内占位,外科手术切除直径约3 cm类球形包膜完整肿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椎管内副神经节瘤。该患者诊断皮肌炎合并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茉莉素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K-N-SH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比较茉莉酸甲酯、顺式茉莉酮、茉莉酸作用强度差异.方法 1~10mmol/L茉莉酸甲酯、顺式茉莉酮、茉莉酸分别处理SK-N-SH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PI单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AO/EB荧光染色法、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各浓度茉莉素作用后,SK-N-SH细胞呈时间、浓度依赖性生长抑制,其中茉莉酸甲酯作用最强,1~10mmol/L茉莉酸甲酯作用24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2.74~88.67)%,IC50为1.44mmol/L;2.5mmol/L茉莉酸甲酯、顺式茉莉酮、茉莉酸作用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分别降低87.00%、78.66%、39.00%,细胞周期示S期细胞比率显著增高,G0/G1期细胞比率下降,部分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1.5~2.5mmol/L茉莉酸甲酯作用后,细胞凋亡率为(23.77~36.43)%.结论 茉莉素能通过减弱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等机制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的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睾丸特异表达基因2(testis specific expressed gene 2,TSEG-2)在小鼠睾丸扭转复位模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昆明小鼠36只,随机分组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实验组(24只).实验组分为2组,每组12只,左侧睾丸扭转720°维持2 h,分别于复位后1、7 d取扭转侧睾丸.采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睾丸组织形态改变;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原位杂交法观测TSEG-2在睾丸生精细胞内的表达定位;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SEG-2基因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生精上皮排列规则,扭转复位后1、7 d的睾丸组织内生精上皮结构松散,出现生精细胞凋亡,Johnsen's评分分别降低23.4%、64.1%(P<0.01),SOD活性降低11.6%、22.2%(P<0.05),MDA活性升高69.6%、93.2%(P<0.01).TSEG-2基因表达定位于小鼠睾丸生精小管的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扭转复位1、7 d后睾丸组织内TSEG-2表达水平分别上调2.2倍、6.6倍(P<0.01).结论 成功建立小鼠睾丸扭转复位模型,TSEG-2表达上调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生精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