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1.
目的研究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N2a)细胞中脑啡肽酶(NEP)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机制,探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培养N2a细胞,以3μmol/L、5μmol/L DNA甲基化酶抑制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及(300、500、700)nmol/L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分别处理N2a细胞48 h和24 h。采用逆转录PCR(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EP的mRNA、蛋白表达;亚硫酸氢盐测序聚合酶链反应(BSP)法检测NEP基因启动子区DNA的甲基化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检测NEP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结果 5-Aza-dc和TSA均能剂量依赖地提高NEP基因的表达(P0.01);5-Aza-dc可诱导NEP基因去甲基化(P0.01);TSA可增高NEP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P0.05),但不能明显改变NEP基因DNA的甲基化水平(P0.05)。结论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中NEP基因的表达受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并不影响DNA甲基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浙江省儿科医护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的认知度,为制定儿童结核病防治策略和结核病知识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匿名在线网络版《儿童结核诊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各医疗机构儿童结核病诊治现状、对结核病新理论了解情况,以及学生结核病防治情况等3个部分。于2020年3月31日至4月8日选取浙江省设有儿科的各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中的儿科医生和护士为调查对象,共计1609名,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609份,有效问卷1199份,有效率为74.52%。结果 1199名调查对象中,接受过结核病知识培训者有524名(43.70%);有1148名医护人员(95.75%)认为需要接受结核病知识培训,有51名(4.25%)认为不需要或无所谓。调查对象对“世界结核病防治日”的知晓度最高,为73.31%(879/1199),对《WS 196—2017 结核病分类》”知晓度最低,为48.79%(585/1199);对结核病分类、肺结核分类、结核病的确诊手段、结核感染判断标准和潜伏性结核感染及其预防治疗等5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17.76%(213/1199)、9.92%(119/1199)、36.78%(441/1199)、43.62%(523/1199)和57.46%(689/1199)。调查对象中,知道“学生结核病管理要点”的仅有134名(11.18%),对于“新生入学是否需进行结核病筛查、对密切接触的同学是否需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等筛查、儿科医师是否参与学生结核病防控工作方面”等3个问题支持率,临床医师分别为90.43%(737/815)、95.83%(781/815)和94.11%(767/815),护理人员分别为92.71%(356/384)、95.83%(368/384)和94.27%(362/384)。结论 儿科医护人员对学生结核病防治认知度高,而对结核病防治政策知晓度和结核病诊疗知识掌握程度不理想。儿科医护人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掌握结核病防治新知识、新理论,提高诊治水平,积极参与儿童结核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凉山州2011-2016年彝族社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HI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布拖县的社区彝族人群为艾滋病监测哨点的监测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采用问卷调查和HI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16年共监测彝族社区人群共4 149人,检出率为4.75%。男性、有吸毒史(OR=5.46,95%CI=3.39~8.78)、注射吸毒(OR=7.71,95%CI=4.05~14.67)、25~45岁(OR=2.89,95%CI=1.58~5.30)、25岁(OR=3.45,95%CI=2.16~5.51)、寡居(OR=2.54,95%CI=1.35~4.80)和文盲(OR=4.54,95%CI=1.41~14.63)的社区彝族监测对象感染HIV的风险较高。结论凉山州彝族社区人群中的艾滋病流行情况严重。吸毒仍然是当地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程度较低、寡居等也是导致凉山州HIV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双侧反向半圆形皮瓣修复圆形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形皮肤缺损,如皮肤癌、体表肿瘤等病变切除后所遗留创面,是整形美容外科临床上最常遇到的皮肤缺损类型,也是整形外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传统的圆形缺损修复方法存在着往往需要切除额外的正常皮肤、切口线过长、缝合分布面积大、设计时需将原先的圆形缺损改变成其他形状来修复等弊端。自1998年10月起,我们应用Keser等[1]设计的双侧反向半圆形皮瓣修复直径2~8cm的圆形皮肤缺损共19例,临床效果满意。1 手术设计圆形缺损的边缘周围应有充足的余地。如图1示,首先用一条轴线(线1)将圆形缺损划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圆,同时线1应与皮肤张力松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蛋白激酶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方法: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hr/再灌注24hr;于缺血前1,4,7天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hr。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刺激齿状核组PKC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天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缺血前1,4,7天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KCγ、δ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I/RDN),刺激小脑FNI/R组(I/PFN);其中I/PDN,I/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 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 h再灌注24 h;于缺血前1,4,7 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 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 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缺血前1,4,7 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 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 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 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Ⅰ/RDN),刺激小脑FNI/R组(Ⅰ/RFN);其中Ⅰ/RDN,Ⅰ/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h再灌注24h;于缺血前1,4,7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 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而缺血前1,4,7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lt;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一东  余刚 《华西医学》2004,19(2):306-306
刘某.女,52岁,已婚,农民,因“右腰部间歇性胀痛30多年,加重2月”入院、患者30多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腰部间歇性胀痛,偶加剧,无肾绞痛。不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急,无肉眼血尿,无纳差消瘦。改变体位(平卧位)疼痛可缓解,疑为痛经未就医,停经2年上述症状无缓解近2月症状加重,持续胀痛,入我院。PE:一般情况良好,右肾区丰满,右肾区叩痛  相似文献   
19.
高安市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配备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达松  简洋辉  余刚 《中国药事》2011,25(5):467-469
目的通过对实施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在农村地区的状况调查,分析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对农村用药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抽样调查14个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处方4108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实施后,并没有改善农村用药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结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农村医生长期的用药习惯及患者诱导需求等原因,影响了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的实施。建议加强政策实施的约束力、加强农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以及农村居民的卫生宣教等工作,促使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苍溪县社会保险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9例急性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观察抢救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抢救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抢救时间为3~62h,平均16.8h。经抗休克治疗后血压、心率、尿量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于3d内出院,经随访观察3个月,无后遗症发生。结论综合应用抗休克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休克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