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10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性质,同时对比血脂、血压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2=12.477,P<0.001);且不稳定斑块占脑梗死组检出斑块的70.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54,P=0.005)。脑梗死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检出有不稳定斑块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无斑块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无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脑梗死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研究对象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中,脑梗死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t1=3.154,P1=0.003;t2=4.384,P2<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有相关关系,在危险因素出现早期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婴儿预防接种后发生死亡的病例,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2011年广东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监测数据,以及接种后死亡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发生的人群、季节分布和临床诊断,对死亡个案所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数据与死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报告的28例预防接种后死亡的婴儿,共接种38剂次疫苗,42.86%的死亡发生在预防接种后12h内,24例为偶合症,1例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3例不明原因。AEFI报告发生率、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均与死亡报告发生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偶合症是婴儿预防接种后死亡的最常见的类型,预防接种不增加婴儿死亡发生的风险,尸体解剖和个案调查是明确死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监测乳癌术后患者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左室扭转运动及心肌应变的改变.方法 选择47例乳癌术后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分别于累积剂量达0、120、240、360 m/m2 4个时点获取左室扭转及应变参数: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左心室扭矩(Tor)、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整体径向应变,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于评价左室运动功能早期改变的价值.选取22例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蒽环类化疗药物累积剂量达120 mg/m2时, Ptw、Tor明显低于0 mg/m2及对照组(P<0. 05).分析ROC曲线得出:Pt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5.8%,截断值为 11. 0°,此时判断发生心肌毒性的特异性为85. 1%,敏感性为 93. 6%;To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9. 6% ,截断值为1. 3°/ cm,此时判断发生心肌毒性的特异性为80. 0% ,敏感性为 89.4%.结论 Ptw、Tor可作为监测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室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参数,对指导临床及时调整用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段开诚  靳松  王玲  郑慧 《安徽医学》2014,(7):937-939
目的探讨无创组织结构声学定量分析(acoustic structure quantification,ASQ)技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利用ASQ技术分别检查38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试验组)与正常人38例(对照组)的肝脏超声表现,比较ASQ技术参数值。结果 1试验组:红线均值(118.98±7.59)、Mode值(108.08±5.75)、RB ratio值(0.27±0.11);蓝线均值(147.89±9.08)、Mode值(127.27±5.02)。2对照组:红线均值(107.99±4.93)、Mode值(105.34±4.42)、RB ratio值(0.16±0.07);蓝线均值(127.88±7.43)、Mode值(115.74±8.48)。两组间ASQ技术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Q技术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脏纤维化有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采用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纤维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组织结构声学定量分析技术(ASQ)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者红、蓝曲线各定量参数:Mode值、Average值、SD值及Ratio值.实验结果证实ASQ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脏纤维化诊断方面有较高的精确度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解读,认为症与证候的关系非常紧密,症用来认识、确立证候,证候反过来促进了对个别症状的理解和治疗。中医的症状必须放到具体证候中去解读,才更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和实时三平面(RT-3PE)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40例正常人(正常组)的临床资料。应用STI技术获得左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并分别计算平均峰值应变率(mSre、mSra)及mSre/mSra;用RT-3PE QTVI技术测得左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平均组织速度(mVe、mVa)以及mVe/mVa,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病组的Ve、Sre明显降低,Va及大部分节段Sr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e/mVa、mSre/mSra较正常组显著降低,而mSr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PE QTVI技术和STI技术能准确地测量高血压病患者舒张期左室壁运动速度及左室心肌应变率,为无创检测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运动心肺功能及血气的改善情况。方法60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强的松;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显示治疗组肺功能、血气及运动心肺功能指标(Wmax、VO2 max/kg、VO2/HR、VEmax)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改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显著改善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0.
矽肺结核合并脊柱结核在结核内科遇到不多 ,由于脊柱结核基本上属于外科的范畴 ,因而在结核内科易于疏忽 ,如处理不当 ,容易造成严重并发症 ,导致不良后果。现就 3例在诊断处理中所造成的不同转归 ,从临床角度谈谈我们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体会。1 临床资料  例 1 申某 ,男 ,5 3岁 ,住院号 186 3 ,井下工人 ,井下作业 11年 ,其中岩石 3年 ,采煤 8年。因胸憋伴发热 1周于 1995年 6月2 7日入院 ,入院诊断 :Ⅲ期矽肺合并结核 ,右侧渗出性胸膜炎。给予HRZS四药抗痨及其它治疗措施后 ,一般情况逐渐好转 ,能下地活动。一个月后主诉腰痛 ,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