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21篇
  免费   7463篇
  国内免费   8908篇
耳鼻咽喉   1299篇
儿科学   2578篇
妇产科学   1395篇
基础医学   13434篇
口腔科学   1580篇
临床医学   14799篇
内科学   15306篇
皮肤病学   1386篇
神经病学   3408篇
特种医学   25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9篇
外科学   6715篇
综合类   33371篇
预防医学   9561篇
眼科学   1194篇
药学   8431篇
  108篇
中国医学   2882篇
肿瘤学   11032篇
  2024年   734篇
  2023年   2872篇
  2022年   2497篇
  2021年   2839篇
  2020年   2638篇
  2019年   2892篇
  2018年   1691篇
  2017年   2326篇
  2016年   2769篇
  2015年   2923篇
  2014年   4174篇
  2013年   4455篇
  2012年   6057篇
  2011年   7065篇
  2010年   6836篇
  2009年   7132篇
  2008年   7873篇
  2007年   7612篇
  2006年   7460篇
  2005年   7808篇
  2004年   7035篇
  2003年   6413篇
  2002年   5339篇
  2001年   4773篇
  2000年   3919篇
  1999年   3259篇
  1998年   2755篇
  1997年   2098篇
  1996年   1539篇
  1995年   1247篇
  1994年   778篇
  1993年   417篇
  1992年   303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8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 鉴定与丹参酮合成相关转录因子AP2/ERF家族中SmERF108转录因子,并分析转录因子SmERF108的靶基因。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平台如NCBI、PFAM等分析SmERF108的序列特征;MEGA-X软件用于构建SmERF108与不同功能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树;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法鉴定SmERF10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SmERF108基因在丹参不同器官和组织差异表达进行检测;利用酵母体系对SmERF108的转录激活活性进行探究并用酵母单杂技术确定其靶基因。结果 SmERF108具有典型的AP2/ERF保守结构域,属于ERF-B3亚组,系统进化树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SmERF108与丹参中SmERF128、青蒿中AaERF2亲缘关系较近且保守基序分布一致;亚细胞定位显示SmERF10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SmERF108基因在周皮中表达最高,且呈现周皮(R1)>韧皮部(R2)>木质部(R3)的规律;酵母自激活验证SmERF108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同时酵母单杂交确认其能与关键酶基因SmCPS1启动子结合。结论 鉴定到丹参中一个新转录因子SmERF108,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差异表达分析预测与丹参酮合成相关,分子互作初步证实靶基因为SmCPS1二萜环化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及患者家系外周血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后进一步验证该突变所导致的mRNA缺失情况。以"HHT""FPAH""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 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我们发现来自湖南益阳的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 以咯血或肺动脉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无鼻出血等HHT临床特征, 然而2例患者肺部均出现肺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 WES发现BMPR2基因突变(NM001204.7:c.1128+1G>T)阳性而ENG、ACVRL1、SMAD4基因阴性, 对家族4代16人进行调查家系分析和sanger验证(发现其中7人携带该突变基因), 然后转录水平mRNA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导致8号9号外显子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惠州地区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的分布特征,为个体化指导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及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产前诊断中心门诊就诊的育龄妇女、妊娠期夫妇的外周血样本765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多态性,并与其他地区或种族人群的数据相比较。结果检出MTHFR基因C677T位点分布特征为CC野生型占54.12% (414例)、CT杂合突变型占38.43% (294例)和TT纯合突变型占7.45% (57例),三种基因型分布比值约为7:5:1。根据年龄以30岁为分界点,将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为两组,两年龄组均以野生型为主,依次为杂合突变型和纯合突变型。结论惠州地区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分布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具有该地区与种族的特异性。叶酸代谢能力与个体基因型相关,该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叶酸的补充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致病基因ATXN2异常等位基因中间重复个体的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针对2005—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8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的先证者和部分家系成员,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方法进行动态突变检测,对携带ATXN2基因中间重复的个体进行临床表型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共检出163个家系(包含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共203人)携带异常扩展的ATXN2基因CAG重复序列,其中93个家系中有107例的异常扩展等位基因重复次数在29~34次之间。在其中的20个亲子对中,父系遗传16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28次,母系遗传4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4次。结论对于临床拟诊SCA2家系患者,需对其亲代或成年子代个体进行ATXN2基因检测,以免漏诊。动态突变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中间重复的个体,对明确家系致病基因和遗传咨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鼻息肉鼻窦炎(CRSwNP)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和耐药基因。方法 以淄博市第一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3例CRSwN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及其药敏结果,并对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93例CRSwNP患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感染率为45.16%,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14株,检出率为33.33%。CRSwNP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mecA、tetM、ermA、ermC耐药基因型分别为33.33%、16.67%、2.38%、11.90%;毒力基因sea、sec、seb、sed、hlg、pvl、tst检出率分别为38.10%、28.57%、83.33%、28.57%、19.05%、7.14%、23.81%。结论 CRSwNP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相对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耐药性主要与耐甲氧西林、四环素类、耐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关系密切,且肠毒素基因检出率较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9.
背景 孕产妇尿失禁(UI)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盆底肌训练是UI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前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相比于常规宣教,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盆底肌训练并未显现出预防优势,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的 本研究拟对一项基于APP的妊娠期盆底肌训练的干预研究的阴性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UI预防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获益的亚组人群。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前期开展的一项RCT,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6—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产科门诊招募了126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有爱屋"APP进行尿失禁自我管理,干预周期为2个月。产后42 d随访时收集两组产后相关资料,包括产后42 d UI发生情况。以产后是否发生UI为结局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混杂因素及其与干预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后UI发生的影响。针对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层分析,探讨是否存在能从APP干预中获益的亚组人群。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史、入组时存在UI、Broome盆底肌自我效能量表(BPMSE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是产后发生UI的危险因素〔OR=15.897,95%CI(4.724,53.495),P<0.001〕;BPMSES得分与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可影响产后UI的发生〔OR=1.034,95%CI(1.017,1.05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症状的孕妇,干预组产后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P=0.041);入组时不存在UI症状的孕妇,两组产后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284)。 结论 推荐有UI症状的孕妇使用"有爱屋"APP或许可预防产后UI的发生。而对于妊娠期没有UI症状的人群使用"有爱屋"APP预防产后UI发生的证据尚不充分。另外,不管有无UI症状,盆底肌训练自我效能高的孕妇有望从APP干预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抗生素或重金属通过共选择机制促进携带耐药基因(ARG)和重金属抗性基因(MRG)的质粒在细菌中传播与扩散是形成耐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已测序的大量质粒基因组数据分析ARGs和MRGs的共分布规律。方法:对已测序的17 387个细菌质粒基因组序列中的ARGs和MRGs进行重注释,并采用物理距离深度评估ARGs和MRGs之间的共分布关系。结果:6.7%质粒(1178个)同时携带ARGs和MRGs,携带的抗性基因数分别占ARGs总数的47.2%(7026/14882)和MRGs总数的57.5%(9856/17144);主要的ARGs为氨基糖苷、β-内酰胺和磺胺,主要的MRGs为汞、银、铜和砷;不同种类的MRG最近的ARG谱具有偏好性;与植物宿主质粒比较,来源于人类、动物和污染的环境宿主的质粒具有更高的ARG和MRG共分布频率,并且ARG和MRG之间的物理距离更短。结论: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通过质粒介导的ARG和MRG共转移导致耐药性而引发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