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所致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7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其中1例患者经MRA诊断为椎动脉夹层,1例患者为尸检后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另5例患者经DSA诊断。1例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3例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例进行支架成形术合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除1例溶栓治疗的患者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正确识别椎-基底动脉夹层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可能为椎-基底动脉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V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先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脑积水和脑干梗死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别提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和脑桥梗死.CT、MRI、CTA、DSA检查均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深入至第三脑室.首次发病后经降血压治疗,症状缓解,头颅CT示侧脑室明显缩小.结论:VBD可出现脑积水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控制高血压对本病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并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颅多普勒(TCD)、CT动脉造影(CTA)及MRI观察其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高度、位置偏移度及最宽直径的测量值均符合VBD的诊断标准;(2)TCD检查显示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降低;(3)头颈CTA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及迂曲,形成“S”形或“C”形;(4)头MRI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在延髓或中脑部位;(5)3例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后好转。结论 VBD合并脑干梗死可能存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和结构的变异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VBD常并发脑干梗死,对脑干梗死的治疗应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椎基底动脉纡曲延长症(VBD)的MRA影像学表现、分型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 139例VBD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1 139例均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其中300例行头颅MRI检查,170例行头颅CT+CTA检查,101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54例行增强MRA检查。据椎基底动脉MRA走形进行影像学分型并结合其临床症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 139例患者MRA均表现为椎动脉或(和)基底动脉纡曲延长;按VBD患者的MRA血管走形将VBD初步分为:S型、U型、L型和螺旋型4型,其中S型648例,U型272例,L型117例,螺旋型102例;4型中螺旋型临床症状最重,L型、U型症状次之,S型症状最轻。行头MRA与同时行CTA、DSA、增强MRA检出的VBD患者相符。结论 MRA可以作为VBD的有效检查手段,根据其MRA影像学表现可将VBD分为4型,各型临床症状轻重各异,总结各分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并积累一定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5例典型VBD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54岁,急性起病,以头晕为首发症状,并伴有其他脑干缺血的症状及体征,其中2例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相应诊断标准。经过治疗,2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结论 VBD的病因尚不明确,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VB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动脉夹层的关系复杂,可通过影像学确诊,目前该病尚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对多数患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6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比较阳性率。结果 DSA显示的40例血管狭窄除1例CTA未检出外,余在CTA上均显示为同样程度的狭窄,CTA未出现假阳性。结论CTA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辅助检查手段安全、方便、快速且准确,可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4例临床疑似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分别行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及CE-TCCS检查,分别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的符合程度。结果 临床疑似椎-基底动脉狭窄的14例患者共42支动脉(28支椎动脉和14支基底动脉),CE-TCCS显像中诊断为狭窄或闭塞的有29支,其中28支均被DSA证实;有13支CE-TCCS诊断为正常的血管,其中12支与DSA结果一致。相对的,TCCS显像中诊断为狭窄或闭塞的有21支,其中19支被DSA证实;有21支TCCS诊断为正常的血管中只有11支与DSA结果一致。以DSA为标准,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0.889,P<0.01;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0.429,P<0.05。结论 CE-TCCS检查有助于提高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流显示。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方面,与TCCS相比,CE-TCCS与DSA结果显示出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作用及支架治疗效果。方法对182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其中48例适合介入治疗的VBI患者实施脑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CAS)。结果131例VBI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致狭窄76例、椎动脉起始部扭曲34例、颈椎横突孔骨性狭窄所致椎动脉狭窄2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病变中,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9例、基底动脉狭窄8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9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4例。在DSA诊断基础上对适合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实施了CAS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48例患者均未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后循环供血系统脑梗死。结论DSA对VBI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因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VBI行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可能是今后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VB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1例表现为三叉神经痛.'2例患者颅脑MRI均见有椎-基底动脉扩张,伴有迂曲.结论 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物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分析本科3年来收治20例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探讨其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2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均作CT检查,进一步DSA脑血管造影,并根据诊断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20例患者中14例为脑血管检查阳性,其中11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0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痊愈,1例破裂出血死亡。其余2例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其中1例经介入治疗痊愈,1例未作治疗。另1例为后交通动脉赤腹样扩张,未作特殊治疗。结论DSA脑血管造影对病因诊断有确诊价值,动眼神经麻痹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剧烈头痛应高度怀疑后交通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病变,早期造影及治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3D-CISS序列扫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VBD患者的MRA及3D-CISS序列图像资料。结果 8例患者的3D-CISS序列和MRA原始图像上除显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外,还可见5例患者的基底动脉或其分支与脑池段颅神经的位置关系异常,其中基底动脉及左侧小脑上动脉压迫面神经脑池段各1例;基底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1例;基底动脉与动眼神经关系密切2例。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3D-CISS序列扫描不但可以完整显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且可以观察病变血管与脑池段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中男性105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3岁.临床表现:后循环TIA61例,后循环梗死16例,脑干出血1例,前庭阵发症28例,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11例,无症状33例.CTA、MRA、DSA显示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延长扩张、骑跨.VBD症状有无,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血管直径、延长扩张程度相关.结论 V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有卒中、压迫性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等,血管影像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侧裂区血肿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9岁。12例侧裂区血肿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处理原则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经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行经股动脉穿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经DSA检查明确动脉瘤后术前准备时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术后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经对症治疗好转,3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表现为侧裂区的自发性脑内血肿,很有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需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术中夹闭动脉瘤并将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51岁。27例脑内血肿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前交通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处理原则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有2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2例行股动脉穿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行DSA检查确诊动脉瘤后术前准备时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根据GOS分级,本组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3例,Ⅳ级7例,Ⅴ级13例。结论某些特殊部位的白发性脑内血肿,有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需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术中夹闭动脉瘤并将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CT血管造影 (CTA)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 3例确诊为VBAI的患者及 1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椎 -基底动脉 CTA检查 ,并在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5 3例患者中 ,92 .5 4% (49例 )分别检查出不同程度的局部血管内径变细 ;12例健康志愿者则只有 8.3% (1例 )检查出轻度一侧椎动脉局部狭窄。 CTA诊断 VBAI的敏感性为 93.9% ,特异性为 91.7% ;正常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内径与狭窄的相应血管内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CT血管成像影可用来诊断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TIA的患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8例在CTA检查后1~7 d行DSA检查。结果50例患者的100支椎动脉中MS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8支,先天发育不良(一侧椎动脉细小)5支,明显迂曲9支。8例患者的椎动脉管腔MSCTA评价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对椎基底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脑缺血症状的经TCD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的21例病人,行DSA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例,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烟雾病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中双侧椎动脉发育不全1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2例。8例脑梗塞患者中已经出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两例,但均已出现侧枝循环的建立,另6例均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2例脑干梗塞患者均有椎动脉的狭窄。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最初于1761年由意大利解剖学家Giovanni Morgagni提出~([1]),当时只能根据临床表现推断或行尸检诊断该病,故认为VBD是少见病,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该病检出率明显提高,目前VBD具体发病率不祥,国外学者~([2])尸检了216例尸体,其中14例符合VBD诊断标准,包括无症状VBD,推断人群发病率约为6.48%。诊断主要依靠头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至2015年行头颅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11例确诊的VBD,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为头晕2例,肢体麻木2例,肢体乏力1例,周围性面瘫1例,构音障碍1例,舌咽神经痛1例,无症状4例(体检发现)。既往有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3例患者经CT血管成像(CTA)、7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1例经磁共振增强提示VBD。结论 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导致的疾病为脑梗死,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