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一种社区干预方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白银市抽取20个社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6例生活在社区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实际完成研究的例数分别为90例和84例。对研究组给予社区管理和系统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原有的个案管理的模式。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月末和干预6月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PANSS、SDSS、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的组间主效应、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阳性症状量表评分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S、ADL的组间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DSS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SD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个案管理比较,社区干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部分残留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药物及IOP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PANSS、PSP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的时间主效应(F=9.06,F=7.62,F=12.11;P均0.01),PANSS总分的组间主效应(F=4.22,P0.05)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SP评分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F=10.90,F=5.90;P均0.01)。干预前PANSS分值越低,康复效果越好(t=12.86,P0.01)。结论:IOP干预能够改善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途宿舍"系统康复训练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刚出院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入住中途宿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2年;对照组患者接受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分别于入组时、入组第3、6、12、18、24个月末接受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研究组PANSS、SDSS评分在第6、12、18个月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第24个月末两组PANSS、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复发率(8.57%,3例)与对照组(20%,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途宿舍"系统康复训练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放式管理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试验组3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管理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对照组3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传统西药治疗,两组在治疗前、6个月末及9个月末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观察疗效。结果康复训练9个月后,SDSS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SAN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差别显著。结论开放式管理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疗效肯定,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社区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对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为我国农村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兰州新区三个镇农村社区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42),两组均接受一般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6个月的社区康复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PANSS总评分[(55.54±14.75)分vs.(63.52±13.95)分,t=-2.504,P=0.014]、阴性症状[(15.64±4.50)分vs.(18.38±5.13)分,t=-2.547,P=0.013]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评分[(25.67±7.39)分vs.(30.35±6.60)分,t=-3.015,P=0.003]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SDSS总评分[(8.21±3.78)分vs.(10.21±4.67)分,t=-2.118,P=0.037]和SQLS总评分[(18.97±6.23)分vs.(22.43±8.04)分,t=2.150,P=0.03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门诊随访,比较四种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于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并比较其安全性。方法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在筛选期和随访六个月末对137名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四种药物组的PANSS各项分值在筛选期无显著性差异,六个月末PANSS减分率也无显著性差异。2)筛选期利培酮组的WCST的各项成绩较差,六个月末阿立哌唑组的WCST总错误数(F=4.114,P<0.01)和持续错误数(F=3.767,P<0.05)高于其它各组。3)筛选期阿立哌唑组的SDSS(F=4.012,P<0.01)和ADL(F=4.690,P<0.01)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至六个月末各药物组的SDSS和ADL总分无显著性差异。4)喹硫平组较常见嗜睡(χ2=8.687,P<0.05),利培酮组较常见肌强直(χ2=7.809,P<0.05),奥氮平组较常见体重增加(χ2=12.370,P<0.01)。结论对稳定期门诊随访患者,四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相当。阿立哌唑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较弱,但能较明显地改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训练。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ANSS、ITAQ与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ITAQ与SD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以上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以上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自知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3种不同社区康复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社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综合组、居家组各100例,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随机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构成机构组。居家组接受常规随访服务和康复指导,综合组接受团队综合干预服务,机构组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接受课程培训和康复活动。在干预前及干预的第3、6、9及12个月,分别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对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综合组与居家组、机构组与居家组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组与机构组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均仅在第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于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对进一步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提升社会功能有更好的效果,对推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居家优质护理管理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12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出院护理模式,干预组增加由临床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参与社区管理,设定干预项目,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进行护理干预,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自拟"居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评估,并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及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ADL及GSES评分组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75.78,P0.001;F=7.84,P=0.006);ADL、SQLS及GSES评分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02,F=36.62,F=43.14;P均0.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8.83,P0.001)。结论: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居家优质护理管理可明显加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ACM)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9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7例)接受ACM干预和对照组(91例)进行自然观察,随访12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每3个月评估1次,生活质量量表(QOLS)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后,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时间主效应(F=76.745,F=63.252,F=56.174;P均0.01)、阳性量表分的组间主效应(F=4.650,P0.05)以及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236,F=9.635;P0.01)。研究组干预后QOLS客观生活质量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或P0.01);主观满意度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法律与安全、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及总体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或P0.01)。研究组PANSS阴性量表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值与客观生活中日常生活差值、家庭生活差值呈正相关(r=0.394,r=0.40,r=0.312,r=0.211;P0.05或P0.001)。结论:ACM模式能更好地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13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联合治疗组患者进行GCBT 12周;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大体评定量表(GAS)、Morisky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与基线比较,两组第4、8、12周末PANSS、SDSS总分均显著下降,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第4、8、12周末两组ITAQ、ADL、GAS及Morisky问卷总分显著提高,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 01)。随访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76. 4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3. 13%),复发率(7. 35%)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9. 69%);每周工作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治疗组(P均0. 01)。结论:GCBT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对在专科医院就诊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案组,46例)实施18个月个体化康复方案(规范化治疗、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6、12、18个月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结果与在社区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组,48例)比较。结果:两组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均0.01);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两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与异常行为评分两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RSS总分、依赖性、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分具有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P0.05或P0.01)。两组ITAQ中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具有交互作用(P均0.05)。两组ADL评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均0.01)。干预18个月时两组服药时间和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个案管理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自知力、治疗态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3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给予IOP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组间主效应显著(F=14.34、8.42、13.79、18.64,P均<0.01),两组的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干预的交互效应明显(F=2.54、2.75、4.67、7.62,P均<0.05);两组MRSS量表的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4.34,P<0.01),组间主效应显著(F=6.68,P=0.01),时间与干预的交互效应明显(F=11.17;P<0.05)。结论:IOP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自知力,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期治疗的影响,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维持期服药剂量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嘉兴市康慈医院、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例使用奥氮平系统治疗进入维持期阶段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维持组及减量组,每组各10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基线、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各时点分别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至2年末,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SDSS评分、TESS评分的组别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持组的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及SDSS评分在18个月、24个月两个时点比较均高于减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期继续使用奥氮平时,逐渐缓慢减少药物剂量至有效低剂量,不会增加患者的复发风险,且有利于减轻其阴性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农村家庭病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36例家庭病床组与同期 36例住院组做对照 ,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在治疗前、治疗后 4、8周评定临床疗效 ,6月末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评定社会功能。结果 两组PANSS评分较疗前均显著减低 (P <0 .0 1) ,家庭病床组有效率 6 9.4 % ,住院组为 6 6 .7% ,差异无显著性。家庭病床组SDSS评分显著低于住院组 (P <0 .0 1)。结论 家庭病床是农村社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且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封闭式管理加农场劳动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40),干预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结合半封闭式干预加农场劳动管理,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结合封闭式管理,持续12个月.对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后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ANSS的阳性症状因子分显示分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7,P=0.030);阴性症状因子分显示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9,P=0.015),干预组在12个月末阴性症状分有下降;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两组在时间主效应、分组主效应、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SFPI的社会性活动技能显示,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8,P=0.003),但分组主效应和时间与分组交互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SFPI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两组在时间主效应、分组主效应、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AQ量表总分显示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65,P<0.001).结论半封闭式管理加农场劳动可以有效地改善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自知力与治疗的态度,对社会功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其社会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市病情稳定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结果干预3、12个月后,干预组PANSS、SDSS、MR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入组时比较,干预组干预3、12个月后以上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干预、入组时PANSS评分、MRSS评分、病程4个自变量与社会功能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入组时MRSS评分对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大。结论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SCH)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康复期S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封闭式康复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开放式定岗职业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6个月末时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结果治疗3、6个月末,两组PANSS评分均显著提高,SSP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评分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内职业康复技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恢复期SCH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会功能,促进疾病与功能状态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社区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快乐之家"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进入"快乐之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综合康复服务模式,并随访1年.在入组前、随访6个月及1年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支持评价量表(SSRS)进行评估.共入组64例,完成随访61例.结果 经过"快乐之家"1年的综合康复治疗,61例患者的BPRS分值下降(基线:43±15,6个月:35±13,1年:30±6,F=17.89,P<0.001)、ADL分值也下降(基线:19±6,6个月:15±3,1年:15±3,F=16.96,P<0.001),SSRS分值提高(基线:27±5,6个月:31±6,1年:35±7,F=22.99,P<0.001).SDSS分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社区"快乐之家"对促进社区精神病人的全面康复有着正性促进作用,该康复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