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在强迫障碍(OCD)中的共病情况,并研究OCD共病OCPD对OCD影响。方法:以69例门诊OC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SM-Ⅳ轴Ⅱ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Ⅱ)研究强迫障碍患者的共病人格障碍(PD)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OCD共病OCPD组和OCD不共病OCPD组,对比研究2组间临床特征的不同。结果:79.7%强迫障碍患者合并有PD,C类中的OCPD和OCD共病率达43.5%。共病组较不共病组疾病严重程度更重,表现为发病年龄早、病程更长、强迫思维更严重。结论:OCPD和OCD关系密切,OCD共病OCPD是OCD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在强迫症(OCD)中的发病率,探讨伴OCPD的OC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DSM-Ⅳ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手册(SCID-Ⅱ)中有关OCPD的诊断项目对260例OCD患者进行评估,据其是否符合OCPD诊断而将患者分为共病组(OCD+ OCPD)和非共病组(OCD-OCPD).对两者的临床特征、焦虑、抑郁水平等进行比较.结果 78例(30%)OCD患者符合OCPD的诊断;共病组有更多的物品污染、囤积以及高道德标准强迫思维和更多的检查、囤积和混合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且共病组强迫行为严重程度、抑郁及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共病组,但两组首次出现强迫症状的年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以及自知力水平、状态焦虑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的重叠可能增加了其病理心理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强迫性障碍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CD终生患病率为2.5%。过去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是观察潜意识的重要窗口,现在则认为OCD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精神障碍,特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其有作用。为了解OCD发病的确切机制,现将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方面资料进行整合复习。  相似文献   

4.
强迫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近年国外的流调资料显示其患病率高达2·5%,因强迫障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在临床工作中极易发生误诊。本文综述了强迫障碍误诊的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强迫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同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的现象学和病程。方法:对同时符合CCMD-2R及DSM-Ⅲ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动态ADIS-P,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同的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起病早,就诊迟,Bear分别中Ⅱ型(污染/检查型)最多,同经高。治疗上均用氯丙咪嗪或SSRIs联用或不联用其它精神药物。似以药物加心理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强迫障碍的现象学表现较为复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编辑先生: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DSM-5)已于2013年5月22日正式出版。DSM-5中“强迫障碍”不仅被列入一组独立的疾病分类即“强迫及相关障碍”,而且其具体诊断标准也有许多变化。请问它与DSM-IV以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有何不同?谢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DL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强迫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强迫障碍组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及TDL量表总分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迫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期起病的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双相障碍和强迫症共病患者(共病组)36例及强迫症患者(OCD组)31例,完成自编调查问卷、强迫症量表(Y-BOCS)测评。结果:OCD组的男性比例高于共病组;共病组的强迫症病程、平均治疗时间长于OCD组。结论: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是常见的临床现象,共病对患者的病程及疗效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国产氯丙咪嗪治疗47例精神分裂症的强迫障碍,结果:痊愈12例(25.5%)显进16例(34.0%),进步10例(21.3%),无效9例(19.2%)强迫性无行为的疗效显著优于强迫性思维,常见副反应有嗜睡,抽空乏力,恶心,食欲减退等,多见于治疗早期,但大多数能耐受,并不影响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患者与惊恐障碍患者注意功能的特征. 方法:采用倒行掩蔽测验(BMT)和连续操作测验(CPT)分别对强迫障碍患者、惊恐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3组各38例评估其注意的激活度、选择性注意和维持注意功能,以Maudsley强迫障碍症状问卷和Yale-Brown强迫量表对强迫患者评定其强迫症状严重程度. 结果:掩蔽时间分别为30 ms和50 ms时,强迫障碍患者组的BMT正确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无掩蔽时,两组BMT正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情境下,两组CPT正确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惊恐障碍患者在不同掩蔽的BMT正确数、不同情境下的CPT正确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掩蔽时间为30 ms和50 ms,强迫障碍患者组的BMT正确数[(5.6±2.5)和(9.2±4.1)]显著低于惊恐障碍组[(7.6±4.2)和(12.1±4.3)],(P均<0.05);而无掩蔽时,两组BMT正确数以及3种情境下的CPT正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迫障碍患者的BMT正确数与Maudsley强迫障碍状问卷、Yale-Brown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量表的得分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强迫障碍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选择性注意受损,而惊恐患者的注意功能无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1.
焦虑障碍是一组常几尢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及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等。它们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未经治疗的不接受/禁忌思维亚型强迫障碍(OCD)患者脑白质的变化及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不接受/禁忌思维亚型OCD患者和28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评估临床症状,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分析(TBSS)等方法比较两组全脑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得出有差异脑区,并分析患者组脑白质改变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的大脑胼胝体、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丘脑后辐射(视辐射部)等部位的FA值显著降低;未发现任何脑区的FA值与临床行为学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多个脑白质区的结构异常可能构成不接受/禁忌思维亚型OCD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这些脑白质区的变化可能是此亚型OCD的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强迫及相关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是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这组障碍均涉及频繁的害怕、担心、冲动性的强迫思维,可伴有仪式化的强迫行为。患者缺乏弹性,耗费大量精力维持不良的行为模式。强迫症的诊断要求存在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每天耗时1小时以上。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沉湎于自己感受到的外貌缺陷并过度照镜子或过度修饰缺陷。囤积障碍是指持续收集或难以丢弃没有实际价值的物品,占据了生活空间,导致安全与健康隐患。强迫及相关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SSRIs类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  相似文献   

14.
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其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病程迁徙,常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过去的10余年中,OCD药物治疗[主要是氯米帕明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5.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其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病程迁徙,常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过去的10余年中,OCD药物治疗[主要是氯米帕明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常常同时存在,虽然二之间的具体关系尚在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阶段,但已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是双相障碍患最常见的共病形式。Boylan等研究发现,至少有55.8%的双相障碍患和一种焦虑障碍共病,大约31.8%的双相障碍患与多种焦虑障碍共病。根据DSM-Ⅳ的分类,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PD)、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anxiety disorder,GAD)、恐怖障碍(phobia disorder)、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Boylan等指出双相障碍与上述几种类型的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0.8%、30%、7.8%~47.2%、3.2%~35%、40%。有研究指出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时焦虑障碍对双相障碍的病程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与焦虑障碍共病的双相障碍患较无焦虑障碍共病的双相障碍患发病年龄会提前3~4年;与焦虑障碍共病增加了双相障碍患的自杀行为和物质滥用的发生率;与焦虑障碍共病降低了双相障碍患的生活质量,对患的家庭、工作和社会功能均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加大了治疗难度,也加重了患的经济负担。有献报道双相障碍Ⅰ型较双相障碍Ⅱ型与焦虑障碍共病率高,即双相障碍Ⅰ型患更易伴有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17.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其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病程迁徙,常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过去的10余年中,OCD药物治疗[主要是氯米帕明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强迫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及神经系统软体征。方法 选择2015 年 6 月—2017 年6 月在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70 例强迫障碍,将一级亲属分为高发家系 组及散发家系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价一级亲属的焦虑症状,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 表(Y-BOCS)来测试他们的强迫障碍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 色词测验、持续操作 测验(CPT)及记忆量表来测试认知功能;采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软体征测试分量表测试神经系统软 体征。结果 高发家系组Y-BOCS 总分、HAMA总分较散发家系组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 4.85、2.61,P< 0.05);高发家系组Stroop 色词测验、WCST、CPT、记忆量表项目评分低于散发家系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发家系组的NSS 总分及运动协调和脱抑制分量表评分高于散发家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5、3.03、3.14,P<0.05)。结论 高发家系组一级亲属比散发家系组一级亲 属较多地出现焦虑、强迫障碍状,也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软体征及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对分裂强迫障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四川精神卫生》2006,19(4):255-257
强迫症状常出现在强迫症,也可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后者的强迫症状不随其核心症状的变化而变化,而长期存在,并已被有的学者命名为分裂强迫障碍。本文就此症的现状和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强迫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50例,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6周后,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Y-BOCS评分平均减分率32.5%,进步46例,无效4例;治疗6周后,患者Y-BOCS评分平均减分率54.1%,显著进步42例,进步8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起效较快,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对强迫症状的改善效果可能更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