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其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病程迁徙,常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过去的10余年中,OCD药物治疗[主要是氯米帕明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其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病程迁徙,常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过去的10余年中,OCD药物治疗[主要是氯米帕明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在强迫障碍(OCD)中的共病情况,并研究OCD共病OCPD对OCD影响。方法:以69例门诊OC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SM-Ⅳ轴Ⅱ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Ⅱ)研究强迫障碍患者的共病人格障碍(PD)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OCD共病OCPD组和OCD不共病OCPD组,对比研究2组间临床特征的不同。结果:79.7%强迫障碍患者合并有PD,C类中的OCPD和OCD共病率达43.5%。共病组较不共病组疾病严重程度更重,表现为发病年龄早、病程更长、强迫思维更严重。结论:OCPD和OCD关系密切,OCD共病OCPD是OCD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4.
双相障碍(BD)共病强迫症(OCD)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尽管国内外有许多关于BD共病OCD的文献报道,但是关于神经生物学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1],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疗BD共病OCD的患者是一个挑战,因为稳定情绪和抗强迫的治疗应该共同进行.然而BD共病OCD的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差,作为OCD一线治疗药物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治疗中可以诱导BD中的躁狂/混合情绪状态发作,药物联合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目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2-3].  相似文献   

5.
概述: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痛苦和进行性损害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本文报道的一名44岁成年女性强迫症的病例.之前3年治疗中,患者对数个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疗效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经过6个月的多维整合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舍曲林和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以及家庭支持和网络支持.每两个月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标准化量表评估显示,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明显减少,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病例初步显示OCD多维整合治疗有助于达到最佳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效果,期待今后更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强迫障碍(OCD)的研究是新近的一个热门课题,它的发病率约占普通人群的1%~3%,三环类抗抑郁剂盐酸氯丙咪嗪(CMI)可有效地治疗这一障碍。为了使研究更具说服力,本文选取了一组较大样本的严重原发性 OCD 的儿童,用 CMI 与 DMI(去甲丙咪嗪)双盲交叉对照研究,旨在阐明这两种药物治疗 OCD 疗效是否不同;若有差异,那么,  相似文献   

7.
强迫障碍(OCD)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约1%-3%。据WHO统计,OCD是世界范围内10种最致残疾病之一,常导致严重精神残疾,生活质量差,给家庭造成严重负担。OCD还与其它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疑病症、躯体变形障碍(BDD)及进食障碍等有较高的共病率,临床疗效不佳。现就OCD的有关药物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强迫障碍(OCD)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性精神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通过对OCD患者脑区内N-乙酰天冬氨酸(NAA)、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Glx)、γ-氨基丁酸(GABA)的磁共振波谱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探索OCD患者在神经生化方面的改变,为进一步明确OCD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强迫性障碍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CD终生患病率为2.5%。过去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是观察潜意识的重要窗口,现在则认为OCD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精神障碍,特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其有作用。为了解OCD发病的确切机制,现将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方面资料进行整合复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迫症(OCD)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特点及临床症状与rCBF的关系。方法 对2 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 0版(ICD 1 0 )强迫障碍诊断标准患者和1 5名正常人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显像分析。用耶鲁 布朗强迫评定量表(YBOC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 OCD患者两侧丘脑、顶叶和基底神经节的平均放射性计数百分数(PMRC)显著高于正常组;右颞PMRC明显低于正常组;且正常组两侧颞叶和顶叶PMRC值差异非常显著。在强迫恐惧/洗涤、回避组,YBOCS强迫行为分量表评分与右基底PMRC显著正相关(r =0 .70 1 )。结论 OCD患者两侧丘脑、顶叶和基底神经节的血流灌注增加和功能亢进;右颞血流灌注减少和功能低下,两侧颞叶和顶叶血流灌注的不对称性与正常人显著不同,后者的不对称性非常显著;在强迫恐惧/洗涤、回避组,强迫行为与右基底节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关心焦虑性障碍与酒中毒并存的人日渐增多。Weiss 和 Rosenberg 在对84例酗酒者的研究中发现,其中25%的人符合 DSM-Ⅲ中一个或几个焦虑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他调查也发现在酗酒者中,惊恐障碍、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普遍增多。在这些研究中,仪有一种焦虑障碍与酒中毒的同病率没有上升,那就是强迫障碍(OCD)。这个发现与我们在 OCD 诊所中所见的不太一致。OCD 诊所中有12%确诊为强迫障碍的人有终身酒中毒史。Zohar 和 In-sel 在两例 OCD 与酒中毒并存的病例报告中  相似文献   

12.
概述: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痛苦和进行性损害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本文报道的一名44岁成年女性强迫症的病例。之前3年治疗中,患者对数个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疗效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经过6个月的多维整合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舍曲林和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以及家庭支持和网络支持。每两个月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标准化量表评估显示,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明显减少,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病例初步显示OCD多维整合治疗有助于达到最佳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效果,期待今后更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拔毛癖是一种以强迫性拔毛发为特征的疾病,DSM-Ⅲ-R将其归类于冲动控制障碍中。它与强迫症(OCD)、抽动秽语综合征(TS)关系密切。假设将拔毛癖与TS也归在与强迫有关的疾病中,那么这类疾病应有一致的现象学及有关神经生理学基础。Swedo等研究认为,五羟色胺(5-HT)回收抑制药氯丙咪嗪治疗拔毛癖较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药去甲咪嗪效果好,与治疗OCD的结果一致。而神经阻滞药作为TS的首选药,与氯丙咪嗪合用治疗难治性OCD有效。那么拔毛癖是否如此?作者首次提出氯丙咪嗪与哌迷清合用治疗拔毛癖。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DSM-Ⅲ-R拔毛  相似文献   

14.
治疗强迫症(OCD),有效的药物,均具有选择性阻断5-HT 吸收作用,其中首推氯丙咪嗪。氯硝安定是唯一影响5-HT 神经传递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笨二氮(艹卓)类受体的作用减轻焦虑症状,从而提示该药物可能对 OCD 有效。病例报告:例1,女性,24岁,因强迫症状来门诊冶疗。检查发现符合 DSM-ⅢOCD诊断标准。虽有抑郁症状但不符合重度抑郁诊断标准。几年来曾试用各种抗抑郁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多虑平、阿米替林等,抑郁症状有所改善但对其强迫症状无效。入  相似文献   

1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焦虑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强迫思维(反复持续思考,体验到思维闯入)和/或强迫动作(反复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确认等),有对也可表现为强迫冲动(如反复数数字、反复想用好的想法抵消坏的想法等)[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OCD)患者与健康人静息状态下脑自发活动的差异,以及差异脑区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OCD患者(OCD组)和21名与OCD组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头部磁共振扫描后,采用低频振幅(ALFF)的方法比较两组间脑自发活动的差异;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对OCD组进行症状评估,并对两组间有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OCD病程、Y-BOCS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OCD组右侧眶额回及右侧小脑脚ALFF值显著增高(t=5.92,t=3.87;P0.05);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枕下回ALFF值显著减低(t=-4.11,t=-3.20;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右侧眶额回ALFF值与OCD病程呈正相关(r=0.571,P=0.009)。结论:OCD患者额叶、尤其是眶额回的功能活动存在异常;小脑、枕叶等后脑区功能活动异常可能也参与了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许多强迫症(OCD)病人伴有人格障碍。有人报道OCD病人经氯丙咪嗪治疗后,人格障碍也随OCD改善而相应改善。本文作者对伴有人格障碍的OCD病人,使用标准化定式检查来检测强迫症状改善的程度,评价人格和人格障碍的诊断。方法:按照DSM-Ⅲ-R中的定式临床检查和修订的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20名连续来OCD诊所看病的门诊病人,符合OCD  相似文献   

18.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至今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磁共振技术凭借其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精神障碍的研究,已有磁共振研究结果发现OCD患者的小脑结构及功能发生了改变。本文对目前OCD患者小脑结构和功能在磁共振技术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北方汉族人群中5-HT2A、5-HT2C、5-HT1Dβ受体基因与强迫症(OC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测定225例强迫症患者和175名正常对照的5-HT2A-1438G/A、5-HT2CCys23Ser、5-HT1DβG861C多态性的基因型,根据强迫症的共病情况、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将OCD划分亚型进行与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结果OCD组5-HT1Dβ等位基因861C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2=4.39,P=0.04),而5-HT2A、5-HT2C2个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及5-HT1Dβ基因型的频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OCD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组5-HT1Dβ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2=7.12,P=0.03;2=7.56,P=0.006),而无共病组3个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OCD组5-HT2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Х2=8.97,P=0.01;Х2=8.05,P=0.005);强迫思维合并强迫行为的患者5-HT2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Х2=9.15,P=0.01;Х2=8.38,P=0.004)。结论5-HT2A-1438G/A多态性与强迫思维合并强迫行为的OCD亚型及早发型OCD的发病存在关联;5-HT1DβG861C多态性与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OCD相关,有/无共病强迫症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强迫障碍(OCD)病人对行为治疗或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一小部分伴有顽固症状的病人难以奏效,本文对过去接受过扣带回切除术的OCD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他们的诊断及手术结果用目前的诊断标准和工具再评价。方法:被测定的33个OCD病人(男16人,女17人)均接受过一次或多次扣带回切除术,平均年龄42.5±23.3岁,首次手术平均年龄37.3±11.3岁,术前病程为17.9±11.3年,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3.1±56年。通过邮寄调查表、电话会谈和门诊接触获得资料,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