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焦虑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住院病人与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41例和抑郁病人40例,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进行评定。结果 精神分裂症病人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29.26%,抑郁症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50L。LSAS与HAMA呈正相关(r=0.465)。有关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病人共病焦虑障碍经多元逐步回归可排除药源性焦虑。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共患焦虑障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喹硫平治疗心境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DSM—Ⅳ将双相障碍又分为若干个亚型,这在诊断上是一个重要变更,突出表现在分出了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基本区别是前者一般以躁狂发作严重;后者以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较轻,且家族史中阳性率高,发作次数多,对治疗反应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双相Ⅰ型发病率为0.5%~2.4%,双相Ⅱ型发病率为0.2%-5.0%。双相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同病率(焦虑障碍,酒依赖,药物依赖)与较高死亡率(特别是在抑郁相或者混合状态)特点。目前有关躁狂症状的治疗已有很大进展;而抑郁症状则被认为治疗困难,传统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疗效均不佳。美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喹硫平除对躁狂症状(单药或喹硫平+锂盐/双丙戊酸钠)或精神分裂症疗效明确外,还能控制抑郁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喹硫平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单药既可用于治疗双相躁狂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3.
儿科双相障碍的临床样本率为6%,其发作可致严重残疾、共患物质滥用和学习成绩下降。1表现1.1混合性躁狂有两种定义。一种是躁狂与重性抑郁症有重叠时间;第二种是躁狂至少与其中一种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症、轻性抑郁或心境恶劣)有重叠时间。在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双相Ⅰ型障碍组,伴重性抑郁症的混合性躁狂率为54.8%(1/2),伴重性抑郁症、轻性抑郁或心境恶劣的混合躁狂率为88.2%(9/10)。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精神分裂症41例和抑郁症40例,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50.0%,精神分裂症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29.3%。LSAS与HAMA呈正相关(r=0.465)。有关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排除药源性焦虑。结论: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分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双相情感障碍Ⅱ型。具有发病高峰年龄早、确诊时间长、患躯体伴随疾病风险大、疾病治疗负担重的特点,同时患者的自杀风险也较高。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率为9%;男性患者死于自杀的几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2]。Schaffer等[3]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患伴发焦虑症状十分常见,这已经引起精神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双相障碍患伴发焦虑症状通常与下列因素相关:(1)发病年龄早,抑郁发作次数多,症状严重,出现自杀行为;(2)高致残率和隐匿型抑郁;(3)精力和体力的明显下降;(4)物质滥用以及进食障碍。因此,伴发焦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通常在急性期和维持治疗阶段疗效欠佳,且预后不良。另外,伴发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的患对锂盐或抗惊厥药物的疗效欠佳。近期,有的学提出一种假设,即双相障碍患伴发惊恐障碍和/或广泛性焦虑,或伴发社交焦虑障碍,可能是双相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于双相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患,药物治疗的目的应该是要致力于使二种精神障碍都得以缓解,而不是在治疗一种精神障碍的同时造成另一种精神障碍病情恶化,这也是目前临床治疗上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学生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情况。方法:用儿童焦虑障碍筛查量表(SCRED)对县城2900名及农村1800名8~14岁小学生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焦虑障碍儿童进行抑郁障碍诊断,对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儿童实施相关量表及问卷测量。结果:儿童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率为12.7%,其中县城12.9%,农村12.3%,两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5)。焦虑抑郁障碍共病儿童与仅有焦虑障碍儿童在焦虑量表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上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抑郁量表分与焦虑量表的躯体焦虑、广泛焦虑及焦虑总分呈显著相关(P〈0.001)。结论:小学生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障碍发病率高,双相谱系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3.7%~11.5%,仅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障碍就达约1.3%,而双相抑郁障碍(b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BDD)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保定市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保定市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岁的人群,共10073名,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中、低危险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对调查对象进行焦虑障碍的诊断。结果:共9021人完成调查,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5.12‰,时点患病率为41.79‰,5种常见的焦虑障碍是未特定的焦虑障碍(分别是25.72‰及25.39‰)、创伤后应激障碍(5.65‰及3.66‰)、广泛性焦虑症(仅现患6.43‰)、特殊恐怖症(5.10‰及4.43‰)和惊恐障碍(3.44‰及2.66‰)。时点患病率:女性(54.21‰)明显高于男性(29.73‰)(P〈0.01);50~59岁患病率最高(58.39‰),20~29岁最低(23.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障碍的易患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40-69岁、低文化、低收入。焦虑障碍的精神科就诊率为1.86‰。结论:焦虑障碍是保定市常见的一类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而其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方法,对173例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别进行利培酮(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氟哌啶醇组)治疗,其中利培酮组85例,平均剂量为4.6mg/d;氟哌啶醇组88例,平均剂量为8.0mg/d;观察疗程均为4周。以Young躁狂评定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统计指导原则规定,由PP人群统计分析判断是否非劣效。结果利培酮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9%,氟哌啶醇组的有效率为76%。PP人群统计学分析,利培酮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不劣于氟哌啶醇。利培酮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氟哌啶醇组为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4%)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利培酮治疗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于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氟哌啶醇癸酸酯在维持治疗双相Ⅰ型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96例康复期双相Ⅰ型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氟哌啶醇癸酸酯合并少量碳酸锂治疗,对照组单用碳酸锂治疗。共观察24个月,入组时和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进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观察两组复发情况,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服药依从率84.3%,平均用药时间(502.8±108.1)d,有效率80.4%,复发率19.6%;对照组服药依从率60.0%,平均用药时间(423.7±121.5)d,有效率53.3%,复发率46.7%,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率好于对照组(P〈0.05),平均用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DSS社会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哌啶醇癸酸酯维持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一种高致残率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躁狂相与抑郁相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发作,患病率约为1%~1.5%[1].双相障碍病因复杂,迄今不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共病率较高[2],而这些躯体疾病均可能与人体内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失衡有关,由此推测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双相障碍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期起病的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双相障碍和强迫症共病患者(共病组)36例及强迫症患者(OCD组)31例,完成自编调查问卷、强迫症量表(Y-BOCS)测评。结果:OCD组的男性比例高于共病组;共病组的强迫症病程、平均治疗时间长于OCD组。结论: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是常见的临床现象,共病对患者的病程及疗效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重复氯胺酮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本 研究是基于 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8 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进行的一项单臂开放标签临床试 验的事后研究,纳入32例焦虑型(n=23)和非焦虑型(n=9)双相抑郁患者。焦虑型双相抑郁被定义为符合 DSM-5双相障碍目前为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且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在维持 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和(或)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稳定使用的情况下,两组均接受 6 次重复亚麻醉 剂量(0.5 mg/kg)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 4 h、每次治疗后 24 h 和末次治疗后 2 周采 用蒙哥马利 - 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 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 抑郁患者经重复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治疗的有效率(末次治疗后 24 h,5/8 比 14/19;末次治疗后 2 周,4/7 比 11/17)和缓解率(末次治疗后 24 h:4/8 比 9/19;末次治疗后 2 周:4/7 比 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线性混合模型显示,控制基线 MADRS 评分后随访时间对 MADRS 评分具有显著效应(F=20.558, P< 0.001),经治疗 MADRS 评分逐渐降低,焦虑亚型对 MADRS 评分无显著效应(F=0.309,P=0.582),焦 虑亚型和随访时间无显著交互作用(F=0.215,P=0.988)。结论 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在接 受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治疗后抑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氯胺酮对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的抑郁 症状的改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老年期痴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期痴呆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10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分为两组,阿尔茨海默病(A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结果:AD组有焦虑20例,伴抑郁17例;VD组有焦虑17例,伴抑郁15例。共病28例,AD组与VD组各14例。AD组与VD组在HAMD因子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抑郁和焦虑共病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患者(BD)精神科共病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至8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1例重性抑郁障碍和5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和双相障碍组精神科共病率分别为30.0%和28.8%,两组共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两组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共病率分别为27.0%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9,P=0.094);共病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在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的信度、效度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中文版MDQ对56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测评,其中22例患者(39.28%)在8~14d重测。结果经相关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在接受测评时的心境状态对MDQ得分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31、0.49)。因子分析显示特征值〉1的因子有4个,特征值分别为2.85、1.82、1.63、1.58,4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0.6%。内部因子一致性分析MDQ全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72。MDQ重测相关系数为0.66,有显著性意义。两次测评中,MDQ中13项条目应答一致率为47.1%~88.2%。患者的MDQ得分范围为0~12分,有27例患者的MDQ得分≥7分(48.21%)。13项条目阳性回答率为23.5%~74.5%。结论中文版MDQ经在双相Ⅱ型患者中初步测试,其信度、效度基本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在中国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双相谱系障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双相谱系障碍的历史与发展。谱系障碍(spectrum disorder)是近年来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术语,与共病(eomorbidity)这个概念一样,对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影响至深。双相谱系障碍(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BSD)就是这样一个涉及到与双相心境障碍有关的术语。  相似文献   

19.
焦虑障碍是一组常几尢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及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等。它们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合并各种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诊断、合并物质滥用和自杀行为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