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抑郁症与肥胖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相关程度,判断两者是否存在相似的生化基础。方法:随机纳入216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女性抑郁症患者,依据BMI指标确定其是否符合肥胖的标准,计算出女性抑郁症中肥胖的发病率;然后,根据自制健康自愿者肥胖情况调查表,按年龄、职业等配比纳入200例,依据BMI指标确定符合肥胖标准的人数,计算出正常人群中肥胖的发病率。通过发病率计算x2值来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通过计算相对风险率(RR值)来判断两者之间相关的程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将有关数据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女性抑郁症与肥胖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x2=36.21,P<0.001),而且两者相关的程度非常大(RR=4.37>1)。结论:女性抑郁症与肥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具有相似的生化基础,对两病的病因、治疗、预防以及对抑郁症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指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常常同时存在,虽然二之间的具体关系尚在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阶段,但已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是双相障碍患最常见的共病形式。Boylan等研究发现,至少有55.8%的双相障碍患和一种焦虑障碍共病,大约31.8%的双相障碍患与多种焦虑障碍共病。根据DSM-Ⅳ的分类,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PD)、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anxiety disorder,GAD)、恐怖障碍(phobia disorder)、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Boylan等指出双相障碍与上述几种类型的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0.8%、30%、7.8%~47.2%、3.2%~35%、40%。有研究指出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时焦虑障碍对双相障碍的病程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与焦虑障碍共病的双相障碍患较无焦虑障碍共病的双相障碍患发病年龄会提前3~4年;与焦虑障碍共病增加了双相障碍患的自杀行为和物质滥用的发生率;与焦虑障碍共病降低了双相障碍患的生活质量,对患的家庭、工作和社会功能均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加大了治疗难度,也加重了患的经济负担。有献报道双相障碍Ⅰ型较双相障碍Ⅱ型与焦虑障碍共病率高,即双相障碍Ⅰ型患更易伴有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抑郁和肥胖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概述,并就抑郁和肥胖两者共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克雷丕林于1896年提出“早发性痴呆”的定义时就将认知功能损害描述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由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解体症状和认知损害5种症状组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的临床干预措施和治疗效果的特点.方法 以151例急性精神分裂症新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疾病信息调查表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PANSS-EC)、行为活动评定量表(BARS)、风险评估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其精神病理症状、护理风险和治疗效果,根据MO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行为患者组和无攻击行为患者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151例患者中,入院前一周内有攻击行为者74例,无攻击行为者77例.(2)相对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攻击行为患者组既往有暴力/攻击史者比例较高,入院前1周未服药比例较高;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较重,PANSS-EC、BARS和MOAS评分均较高;攻击风险和防攻击护理医嘱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院时医生处方口服药物均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使用比例为68.9%,其次为奥氮平(13.2%)、喹硫平(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行为患者组氟哌啶醇注射率和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P<0.05);(4)出院时,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PANSS-EC评分、MOAS评分和出院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无攻击行为者,住院治疗疗效相当,但入院时病情较重,较为兴奋激越,攻击风险和出走风险较高,住院期间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和保护性约束等措施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D)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51例BD-I型患者(BD-I组)、51例BD-II型患者(BD-II组)、50名健康一级亲属(亲属组)及5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BD-I组、BD-II组及亲属组CPT中正确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BD-I组明显低于BD-II组及亲属组(P均0.05)。BD-I组、BD-II组及亲属组WCST中的错误应答数、正确率和非持续性错误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D-I组及亲属组与BD-I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D-I组及亲属组WCST完成分类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评分与对照组及BD-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D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存在多维度认知功能损害,BDI患者任务管理能力损害较明显,BD-II患者注意力损害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激越状态在精神障碍患者中较多见,本文就激越状态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其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不同临床分期阶段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患者190例,根据Berk等描述的分期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期分成A组(首次情感发作)、B组(复发后完全缓解)、C组(难治性病程),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采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4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1项)对入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使用方差分析比较A组、B组、C组和对照组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倒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15.08,P0.05)。进一步进行LSD检验,在注意力和处理速度上,C组花费时间高于A组(F=4.29,P0.05);在记忆力上,A组得分大于B组大于C组(F=12.48,P0.05);在执行功能上,C组应答数高于B组高于A组(总应答数F=15.08,P0.05;持续性应答数F=13.79,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随着临床分期阶段进展,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尤其在记忆力、执行能力方面,临床分期有利于对双相障碍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性。方法收集68例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双相Ⅰ型组)、52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双相Ⅱ型组)和79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评估各组受试者的人格特点。结果双相Ⅰ型组和双相Ⅱ型组患者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边缘型、表演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双相Ⅰ型组的反社会型因子分和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双相Ⅰ型组的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Ⅱ型组(P0.05),双相Ⅱ型组的回避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Ⅰ型组(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多维度的人格缺陷,且双相Ⅰ型和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缺陷存在差异性,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主动性相对较高,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则具有高回避性的特点,认识这点有利于临床工作中全面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的近期相关文献,对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