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度颅脑外伤的早期脑保护作用。方法:入选者随机分为GM1治疗组及生理盐水(NS)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7、14d各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检测血清乳酸(La)及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结暴:治疗7和14d后,治疗组La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分别P〈0.05和P〈0.01;14d后治疗组GCS上升值与对照组比P〈0.05。结论:GM1能够降低无氧代谢。减轻La堆积所致酸中毒。从而减轻脑水肿,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疗效O方法将62例tSAH患者按人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7、10、14、21d进行GCS评分,颅骨钻孔放置脑实质型颅内压探头连续监测颅内压14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5、7、14、21天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伤侧大脑中动脉(MCV)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伤后3月进行GOS评分。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JP〈0.05),而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d,治疗组MCVV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MCAVp〉120cm/s)发生率(11/31,35.5%)明显低于对照组(18/31,51.6%,P〈0.05),治疗组预后良好率(83.9%,26/31;GOS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1%,18/31;GOS1-3分,P〈0.05)。结论在tSAH患者伤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以减少CVS的发生,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皮胃造瘘(PEG)家庭肠内营养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营养不良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致营养不良患者14例,予PEG家庭肠内营养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5d、30d分别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红蛋白、血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血清钾,及行NHISS卒中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PEG家庭肠内营养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营养不良治疗后各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NHI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G下家庭肠内营养对卒中后吞咽困难营养不良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和高压氧(HBO)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检测治疗组(手术+HBO,n=152)和对照组(手术,n=109)术后当时、15d、30d三个时点的血管外周阻力(R)和动态阻力(DR),于术后当时、30d、6个月三个时点观测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用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积分定量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时的R值及DR值均较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15d及30d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R值及DR值逐渐下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1或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时上、下肢体SIAS积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0d及6个月后有所增加,但治疗组增加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术后HBO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入院后随机分为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觉醒时间,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美芬组患者的心律异常和呼吸异常者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出现高颅内压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纳美芬组觉醒时间为(10.1±1.45)d,对照组为(12.4±2.58)d,两者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比较也差异显著(P〈O.05)。结论纳美芬可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对清除血肿后脑水肿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11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60例、微创术血肿抽吸引流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出血后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浆ICAM。1含量。结果微创组和内科治疗组血清ICAM-1含量均升高;两组治疗后第3、7天的含量与治疗前(发病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ICAM-1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能降低血清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和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芬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芬治疗组的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芬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病人的住院号分为两个观察组,单号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42例,双号添加精氨酸强化肠内营养组(EN+Arg组)42例。对照组于查体时采血,其他两组于伤后10d采血,采用吞噬白念珠菌计数法、链酶亲和素-生物素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白细胞吞噬功能,T细胞表型CD4+、CD8+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而EN+Arg组病人的血清CD4+含量、CD4+/CD8+比值、IL-2水平以及白细胞吞噬功能均明显高于E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 Injection)对急性重症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研究的共有125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设计了对照组(61例)、治疗组(64例),以治疗前后的欧洲卒中评分(E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血流变学指标变化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后7d,醒脑静组与对照组的GC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周后治疗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与21d后,醒脑静组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明显(均P〈0.05)。血流变学指标治疗14d前后比较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用药安全性上,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脑静注射液对促进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是有效而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入住神经外科的60例颅脑损伤、脑出血或颅脑手术术后不能进食的病人,依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30例;入院或术后48 h给予PN联合EN支持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给予PN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1、14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测白蛋白、血红蛋白、电解质。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后14 d,观察组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腹泻11例(36.7%)、应激性溃疡14例(46.7%)、电解质紊乱9例(30.0%);对照组发生腹泻20例(66.7%)、应激性溃疡22例(73.3%)、电解质紊乱9例(30.0%)。观察组腹泻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PN联合EN营养支持可提高神经外科病人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生态营养鼻饲肠内营养支持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GCS评分4~8分)患者作前瞻性研究.生态营养组于早期(术后12 h)开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30 mL温水胃管注入,3次/d,同时给肠内营养混悬液持续胃管滴注;普通膳食组于早期(术后12 h)开始给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4.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依达拉奉30mg+NS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2次/d,共14d。对照组以安慰剂生理盐水静滴,疗程同依达拉奉组;治疗组及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4.3&#177;16.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177;20.9)分(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4.5%和6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9%和41.8%(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予抗自由基药物依达拉奉治疗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纳络酮血肿腔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纳络酮血肿腔内注射与静脉注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取锥颅血肿穿刺置管抽吸和脑室外引流治疗。A组血肿腔内局部注射纳络酮,B组静脉滴注纳络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GCS评分、脑脊液内皮素-1(ET-1)水平。对患者进行三月以上的随访。结果 4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48hET-1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脑出血患者。A组发病后第3天、第7天ET-1峰值较B组明显低(P〈0.01);A组术后颅内压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1);连续GCS评分较B组明显高(P〈0.01),平均清醒天数缩短;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纳络酮血肿腔内注射较静脉注射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新型羟白南基消除剂一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托奉注射液30mg2/d,共14d,同时给予抗生素、赖氨酸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同治疗组。采用GO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的近期(21d)和远期(3个月)疗效。结果 治疗组近期优良率(68.1%)和远期治愈及良好患者比率(76.9%)明显高于对照组(40.3%,45.5%),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近期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托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中等量(30-40ml)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即内科保守组(Ⅰ组)与微创术治疗组(Ⅱ组),比较2组病人的病死率和存活病人14d、28d斯堪的纳维亚卒中评分量表(SSS)得分及90d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价得分情况。结果 76例病人入选,Ⅰ组40例,Ⅱ组36例;2组治疗前在年龄、出血量、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SS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在病死率、14d与28d SSS评分、90d的Barthel指数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病死率低,SSS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I组,Ⅱ组死因中60%为再出血。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脑出血较内科保守疗法更能降低病死率,对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ADL有较好的疗效,再出血是影响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根据出血量分成3组:小出血量组(出血量〈30ml,25例),中等量出血组(出血量为30-50ml,25例),大量出血组(出血量〉50ml,25例)。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水平[(8.35±0.92)mg/L]及IL-6水平[(23.26±2.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7±0.54)mg/L、(4.26±0.69)pg/ml;P〈0.05];随着脑出血量增多,CRP和IL-6血清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出血后30d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血清CRP和IL-6水平越低患者良好越好(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及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且它们血清浓度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这提示血清CRP及IL-6的水平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和脑水肿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4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灌胃。各组动物均参与盲法改良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正常对照组于24h后,治疗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24h、48h和72h后测定脑组织中VEGF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48h和72h治疗组和脑出血组的mNS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出血后各时间点治疗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脑出血组相应的各时间点的mNSS评分(P〈0.05)。脑出血后24h、48h和72h,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和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脑出血后各时间点脑组织中VEGF含量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ATlR拮抗剂对自发性脑出血后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也减轻了脑水肿,并对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