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卒中入院后并发症队列研究中的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314例脑出血患者,其中18例(5.7%)住院期间发生了DVT,发生脑出血至DVT确诊的中位时间为7.5(4.0~9.0)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 3.43,95%CI 1.04~11.37,P=0.0436)、既往冠心病病史(OR 6.89,95%CI 1.90~25.04,P=0.0034)、入院NIHSS评分高(OR 1.18,95%CI 1.06~1.23,P=0.0004)、住院时间长(OR 1.07,95%CI 1.01~1.13,P=0.0273)是脑出血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时间在卒中后1周左右,女性、既往冠心病病史、入院时病情重、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住院 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SAH患者,根据住 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非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模型,分析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生肺炎对SAH患者院内死亡、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457例SAH患者,平均年龄54.3±11.2岁,男性219例(47.9%),发生肺炎76例(16.6%)。 男性(OR 2.31,95%CI 1.17~4.58,P =0.016)、吞咽障碍(OR 6.06,95%CI 1.09~33.70,P =0.039)及 Barthel指数0~20分(OR 15.58,95%CI 4.17~58.23,P<0.001)是SAH患者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发生肺炎与院内死亡风险、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增加无关。 结论 男性、吞咽障碍、Barthel指数0~20分是SAH患者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肺炎与院内 死亡风险、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增加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MI与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18年7月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 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及其他临床特征与 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73例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2.95±11.45岁,男性677例(63.1%)。其中56例 (5.2%)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OR 1.05, 95%CI 1.02~1.08,P =0.003)、BMI<18.5 kg/m2(OR 2.51,95%CI 1.28~8.07,P =0.001)、水果摄入 量少(OR 2.10,95%CI 1.06~4.14,P =0.033)、发病时存在意识障碍(OR 8.65,95%CI 4.13~18.12,P <0.001)和吞咽障碍(OR 3.40,95%CI 1.67~6.94,P =0.001)是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MI<18.5 kg/m2是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脑出血患者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儿童脑出血患者发生脑积水 的风险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北京市4家医院2018年度诊治的脑出血或非创伤颅内出血 的儿童患者资料。从病案资料中收集患儿年龄、性别、医疗保险类型、影像检查结果、住院期间并发 症(脑积水、癫痫和肺部感染)、住院时长和住院总费用等信息。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 童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140例脑出血儿童患者,其中17例(12.14%)发生脑积水。与未发生脑积水患者相 比,脑积水患者脑室内出血比例更高(64.71% vs 20.33%,P<0.01),住院发生肺部感染的比例也更 高(41.18% vs 4.8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龄(OR 1.15,95%CI 1.01~1.31, P =0.03)、脑室出血(OR 9.77,95%CI 2.99~31.87,P <0.01)是儿童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积水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174例SAH患者人口学因素、健康习惯、既往病史、急性期应激因素、急性期并发症、急性期评价指标、治疗时间和出血累及脑区等因素的多变量Logistic分析和Cox分析,确定CVS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史(OR=1.454,95%CI1.051~2.012;P=0.024)是住院前CVS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增高(OR=1.148,95%CI1.056~1.247;P=0.001)是CVS预测因素;吸烟(HR=1.042,95%CI1.024~1.061;P0.001)、糖尿病(HR=1.162,95%CI1.025~1.317;P=0.019)和高血压病史(HR=1.042,95%CI1.001~1.083;P=0.042)、Hunt-HessⅣ~Ⅴ级(P0.11)和CVS发生次数(HR=5.594,95%CI3.769~8.303;P0.001)是住院期间CVS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尼莫地平(HR=0.983,95%CI0.973~0.993;P=0.001)可以显著降低CVS风险;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组患者CVS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26,95%CI0.474~2.675;P=0.787)。结论具有长期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入院时Hunt-HessⅣ~Ⅴ级及白细胞计数增高的SAH患者,CVS风险显著增加;应用尼莫地平可以显著降低CVS风险。  相似文献   

7.
刘佳  吴建维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083-108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卒中院内并发症队列(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stroke,iMCAS)研究中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 GIB分为GIB组和无GI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发生GIB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29例AIS患者,平均年龄58.7±12.5岁,女性230例(20.4%)。47例住院期间发生GIB, 发生率为4.2%,卒中发作至GIB确诊时间为5(3~13)d。合并肝硬化(OR 10.06,95%CI 2.44~41.38)、 高入院NIHSS评分(OR 1.13,95%CI 1.08~1.19)、高白细胞计数(OR 1.25,95%CI 1.13~1.38)、住院时 间长(OR 1.05,95%CI 1.01~1.10)是AI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单中心研究数据提示合并肝硬化、高入院NI HSS评分、高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长是AI S患 者住院期间发生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30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 146例,于发病后30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脑卒中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1DVT组:脑卒中后30 d内发生DVT;2无DVT组:无DVT发生。统计分析DVT的发生率,比较DVT组与无DVT组的多项相关因素,筛选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146例患者中检出DVT患者69例(6.02%)为DVT组,其中有DVT症状者为45/69例(65.22%),无症状者为24/69例(34.7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 RS评分高(OR=2.419,95%CI:1.194~4.900)、Wells评分高(OR=43.943,95%CI:14.714~131.235)、纤维蛋白原升高(OR=2.428,95%CI:1.506~3.916)、下肢彩超检查当日D-二聚体升高(OR=2.637,95%CI:1.954~3.560)、卧床(OR=4.57,95%CI:2.09~8.88)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 077例无DVT发生(无DVT组)。结论脑卒中后合并DVT患者有34.78%可无症状,m RS评分高、Wells评分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和卧床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危险因素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刘佳  吴建维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083-108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卒中院内并发症队列(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stroke,iMCAS)研究中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
GIB分为GIB组和无GI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发生GIB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29例AIS患者,平均年龄58.7±12.5岁,女性230例(20.4%)。47例住院期间发生GIB,
发生率为4.2%,卒中发作至GIB确诊时间为5(3~13)d。合并肝硬化(OR 10.06,95%CI 2.44~41.38)、
高入院NIHSS评分(OR 1.13,95%CI 1.08~1.19)、高白细胞计数(OR 1.25,95%CI 1.13~1.38)、住院时
间长(OR 1.05,95%CI 1.01~1.10)是AI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单中心研究数据提示合并肝硬化、高入院NI HSS评分、高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长是AI S患
者住院期间发生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内继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5-12月连续收治的住院急性脑 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用药史、合并疾病、入院时体格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体积等临床数据。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 为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继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果 共纳入3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16例住院期间继发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5.09%。单因 素分析显示,较无消化道出血组,消化道出血组的饮酒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血 糖水平均较高,出血体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史(OR 6.63,95%CI 1.36~32.34,P =0.019)、饮酒史(OR 6.61,95%CI 1.45~30.22,P =0.015)、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 1.15,95%CI 1.07~1.24,P<0.001)、入院时收缩压高(OR 1.03,95%CI 1.00~1.05,P =0.021)是脑出 血患者继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院时收缩压高、NIHSS评分高、有饮酒史和冠心病史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消化 道出血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因脑卒中造成重度瘫痪患者入住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后深静脉血拴形成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入住NICU的172例首发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入住NICU后72h内行首次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査,转出NICU前行第2次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第2次超声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和无深静脉血拴形成组。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回顾性调査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72例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检出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34.88%),其中有临床症状4/60例(6.67%),无临床症状56/60例(93.33%)。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房颤、心力衰竭、肿瘤病史、GCS评分、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升高趋势、入NICU前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病史(OR=14.847,95%CI:1.751-125.897)与急性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结论首发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的N1CU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为34.88%,其中93.33%无明显临床症状。既往肿瘤病史是NICU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中,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继发症状性癫痫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联盟(China Stoke Center Alliance,CSCA)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组的SAH患者。症状性癫痫限定为住院期间发作。依据是否出现继发症状性癫痫,将研究对象分为SAH继发癫痫组和无继发癫痫组,比较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入院GC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手术以及医院级别和地区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SAH继发癫痫与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肺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1 210例SAH患者,女性6623例(59.1%),平均年龄60.0±12.9岁,入院GCS评分的中位数为15分。总计228例(2.0%)继发症状性癫痫。年龄(OR 0.92,95%CI 0.87~0.97)、既往卒中/TIA(OR 1.61,95%CI 1.20~2.17)、颈动脉狭窄(OR 3.17,95%CI 1.27~10.85)、心房颤动(OR 2.64,95%CI 1.12~6.24)、脂代谢紊乱(OR 1.79,95%CI 1.03~3.13)和脑室外分流术(OR 2.30,95%CI 1.31~4.02)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可能与更高的院内死亡(OR 1.71,95%CI 0.96~3.05)、缺血性卒中(OR 4.21,95%CI 2.70~6.56)、脑出血(OR 3.87,95%CI 2.81~5.33)及肺炎(OR 2.96,95%CI 2.26~3.86)事件风险相关。结论症状性癫痫是SAH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低龄、既往卒中/TIA、颈动脉狭窄、心房颤动、脂代谢紊乱以及脑室外分流术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增加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以及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海拔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单核细胞/HDL-C比值(monocyte/HDL-C ratio,MHR)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SA)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6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海拔地区(海拔2260~4080?m)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DSA上脑血管狭窄程度(以狭窄最严重的动脉为准)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狭窄率≤50%)组、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组、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组及闭塞(100%)组。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MHR,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49例患者,其中无狭窄组69例、轻度狭窄组78例、中度狭窄组41例、重度狭窄组84例、闭塞组77例。5组中年龄、性别分布、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HDL-C水平和MHR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无动脉狭窄,高龄为脑血管轻度狭窄(OR?1.061,95%CI?1.027~1.097,P<0.001),中度狭窄(OR?1.057,95%CI?1.017~1.099,P=0.005),重度狭窄(OR?1.096,95%CI?1.057~1.137,P<0.001),闭塞(OR?1.036,95%CI?1.001~1.072,P=0.046)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动脉狭窄,高MHR为轻度狭窄(OR?1.041,95%CI?1.009~1.074,P=0.011),中度狭窄(OR?1.082,95%CI?1.045~1.119,P<0.001),重度狭窄(OR?1.096,95%CI?1.062~1.131,P<0.001),闭塞(OR?1.101,95%CI?1.067~1.136,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动脉狭窄,单核细胞计数升高是中度狭窄(OR?1.684,95%CI?1.569~2.725,P=0.027)、重度狭窄(OR?3.529,95%CI?1.541~5.766,P=0.002 )和闭塞(OR?5.446,95%CI?4.453~6.917,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高MHR和单核细胞计数升高在高海拔地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组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在卒中发 病7 d内新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组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危险 因素、入院NIHSS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11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组1043例,卒中相关性肺炎组86 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高(OR 1.084,95%CI 1.047~1.122,P <0.0001)、入院NIHSS评分增加(OR 1.192,95%CI 1.133~1.254,P <0.0001)、白细胞计数升高(OR 1.269,95%CI 1.134~1.420,P <0.0001) 及住院天数延长(OR 1.146,95%CI 1.087~1.208,P <0.0001)是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高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白细胞增高、住院时间 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102例患者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5)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未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102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影响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基础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直径≥5 mm(OR=2.106,95%CI:1.573~2.782)、部分栓塞(OR=1.830,95%CI:1.382~2.431)、多发颅内动脉瘤(OR=2.902,95%CI:2.117~3.328)、有吸烟史(OR=2.084,95%CI:1.625~2.813)、术前血小板计数<130×109/L(OR=2.254,95%CI:1.718~2.911)、肌酐高于正常范围(OR=2.790,95%CI:2.016~3.25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2.095,95%CI:1.647~2.811)为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受动脉瘤直径、栓塞程度、动脉瘤数量、吸烟史、术前血小板计数、肌酐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临床上可通过控制上述因素以降低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