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察黄连解毒汤(HLJD)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测定入血成分以及虚拟筛选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分析作用机制。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0.3 g·kg-1)以及HLJD高、中、低剂量组(24.66,12.33,6.17 g·kg-1)。除空白组外,各组小鼠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诱导UC,同时HLJD组和美沙拉秦组小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7 d。每日观察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末,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ELISA测定结肠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UPLC-Q-TOF-MS测定入血成分。通过PharmMapper反向对接筛选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TTD,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UC疾病靶点,选取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作为HLJD治疗UC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Discovery Studio将入血成分与排名靠前的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显著上升(P<0.05),镜下可见炎症细胞数量和浸润程度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HLJD组小鼠DAI显著降低(P<0.05),炎症细胞数量和浸润程度减轻。模型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HLJD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UPLC-Q-TOF-MS鉴定10个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主要富集在对有机物、化学物质、含氧化合物的反应等129条生物过程,以及IL-17,TNF,hepatitis B等1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柏内酯、巴马汀和小檗碱可通过氢键等形式与CASP3和MMP9靶点结合。综上所述,HLJD可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结肠黏膜炎症浸润和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柏内酯、巴马汀和小檗碱等入血成分作用于CASP3,MMP9等靶点,进而调控IL-17,TNF等信号通路有关,最终可降低结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3种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PCI治疗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n=30,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Ⅱ组(n=30,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Ⅲ组(n=30,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比较3组临床疗效、心房颤动发作情况。结果Ⅲ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 0.05);干预后,Ⅲ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低于Ⅰ组、Ⅱ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亦短于Ⅰ组、Ⅱ组,ST段压低程度低于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行PCI后接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其心房颤动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Z型覆膜支架波峰数目对覆膜支架生物力学性能,尤其对径向支撑性能及柔顺性影响,为Z型覆膜支架设计以及临床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4种不同波峰数目(5、8、10、12)的Z型覆膜支架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径向位移载荷和绕z轴40°转动变量以完成压握和弯折的模拟,并提取支架应力、径向支撑力、覆膜应变、横截面变形程度及弯矩作为评价参数。结果相比波峰数目较多的覆膜支架,压握过程中5波峰覆膜支架具有最大的径向力,提供良好的径向支性能;5波峰覆膜支架在弯折模拟中产生了68 N·mm的最小力矩及67.5%的最小弯折横截面变形程度,并且在弯曲过程中覆膜的拉伸应变较小。结论 Z型覆膜支架波峰数目对覆膜支架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波峰数目相对较少的Z型覆膜支架在径向支撑性能及弯曲力矩、横截面形变程度等柔顺性评价方面表现出优势,有利于覆膜支架在血管内的固定贴合,对减少血栓和内漏等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可以指导Z型覆膜支架优化设计及手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河北任丘市老年居民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随机抽取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驻居民5 010例为筛查对象,其中有首次脑梗死病史且2年未失访的459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2年中脑梗死复发53例。前瞻性分析任丘老年居民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1.502,95%CI=1.023~2.207)、颈动脉斑块(OR=2.298,95%CI=1.085~4.867)是任丘老年居民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任丘老年居民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LDL-C、颈动脉斑块,对其进行充分认识并积极干预,对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任丘市城乡老年人的高尿酸血症(HUA)患病情况,分析影响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任丘市城乡年龄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共计5 010例,采取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尿酸多因素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任丘老年人HUA的患病率为6.1%,其中老年男性HUA的患病率为9.8%,老年女性HUA的患病率为3.2%,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尿酸与腰围、甘油三酯(TG)、胰岛素(INS)、舒张压呈正相关,尿酸与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空腹血糖(FPG)、收缩压、心率呈负相关。结论河北任丘地区老年人HUA患病率低于我国其他地区老年人患病率,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腰围、TG、INS、舒张压升高是尿酸水平增高的危险因素,而TC、HDL C、FPG、收缩压、心率升高是尿酸水平降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并探讨其与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课题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任丘市60~70岁户籍居民4 412名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根据是否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将2013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者分为病例组(251例),未出现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者为对照组(4 161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CIMT水平等单因素分析,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病例组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史、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颈动脉斑块检出比例高于对照组[62.2%(156例)比44.2%(1 838例),45.0%(113例)比14.9%(622例),55.0%(138例)比40.0%(1 663例),65.7%(165例)比54.5%(2 266例),均P0.05],收缩压、胰岛素及CIMT水平高于对照组[158(141,177)mm Hg比152(137,169)mm Hg,8.07(4.77,12.48)μU/L比6.93(4.27,11.60)μU/L,0.950(0.900,1.000)mm比0.925(0.900,1.000)mm,均P0.05],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4.59(4.17,5.26)mmol/L比4.78(4.20,5.36)mmol/L,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CIMT增厚是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534,95%CI:1.166~2.017,P=0.002;脑血管病史:OR=3.940,95%CI:2.997~5.180,P=0.000;CIMT增厚:OR=12.122,95%CI:2.327~63.163,P=0.003)。结论任丘市CIMT、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史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IMT的监测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0)单克隆抗体局部外用对银屑病豚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5%盐酸普萘洛尔搽剂外涂豚鼠耳背部皮肤,诱导银屑病样动物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丁酸氢化可的松治疗组、FGF10抗体高(0.188 g/L)、中(0.094 g/L)、低(0.063 g/L)剂量治疗组。治疗2周后观察银屑病样模型的病理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Baker评分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单一核细胞计数及表皮厚度比较应用方差分析(ANOVA),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应用最少显著差法(LSD)。 结果 各治疗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低于模型组(均P < 0.05)。FGF10抗体高剂量组炎细胞计数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7,P > 0.05),其余各治疗组炎细胞计数高于空白组及FGF10抗体高剂量组(均P < 0.05)。FGF10抗体各治疗组表皮厚度均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FGF10抗体各治疗组组间表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FGF10单克隆抗体对银屑病样豚鼠模型中异常病理改变有显著调节作用,能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裂,还能显著抑制银屑病模型中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由于甲状旁腺瘤、增生和腺癌所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本病可在局部骨骼形成肿块,其中常伴有出血及富含含铁血黄素,肉眼呈棕色,故名棕色瘤。近期我科收治该病患者一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