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药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建立纳入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空间分布特征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改良房颤鉴别评分(STAF)量表,提高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房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ICU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STAF评分、改良STAF评分以及LADS评分量表评价,并以STAF评分、改良STAF和LADS评分对房颤诊断与否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ROC曲线寻找各自最优截断值,比较不同预测方式对所收集病例进行房颤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STAF评分最优截断值为5分,改良STAF评分最优截断值为6分,LADS评分最优截断值为4分;处于最优截断值时,改良STAF评分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4. 1%,均较STAF评分的灵敏度(84. 6%)、特异度(82. 6%)高。结论改良STAF评分较STAF评分提高了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1日~2018年8月30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73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结果73例患者年龄集中在40~60岁,74.0%(54例)有活羊、羊肉或羊奶接触史,男女比例为2.04∶1。26.0%(19例)以肌肉关节疼痛、腰背疼痛或乏力纳差等为首发症状而就诊于骨科、风湿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及疼痛科等。绝大多数患者有发热(90.4%,66例)、乏力(47.9%,35例)、多汗(39.7%,29例)、肌肉疼痛(50.7%,37例)及关节疼痛(45.2%,33例)等典型表现;肝酶升高及贫血发生率均超过50.0%。血清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患者48例(65.8%),血液、骨髓培养马耳他羊布鲁菌阳性患者分别为39例(53.4%)、10例(13.7%),血液和骨髓细菌培养阳性报警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0.96)天比(2.80±0.80)天,P=0.454]。大部分患者治疗2~5天后临床症状缓解;除1例失访,所有患者均完成足疗程治疗,且无复发病例。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有活羊、羊肉或羊奶接触的高危人群出现发热时应警惕布鲁菌病,早期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及血或骨髓培养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1岁,以“头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日”之主诉于2020年6月5日入院。2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伴行走欠平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视物旋转,无肢体活动障碍;入院当日上午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继之意识模糊,呼之不应,紧急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维持呼吸。既往史:2型糖尿病3年,自服二甲双胍调控血糖,血糖控制不详;高血压病4年,最高达220/110 mm 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不详;10余年前因“饮水呛咳、吞咽受限、右侧肢体无力”诊断为脑梗死,遗留右侧肢体力弱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与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例不明原因晕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筛查是否合并卵圆孔未闭,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不明原因晕厥与卵圆孔未闭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结果 61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46例(男21例,女25例)为心脏卵圆孔未闭患者(75.41%)。46例患者中,30例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后均发生右向左分流,16例仅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分流;少量分流7例,中量分流5例,大量分流34例;13例在运动中起病,22例在腹压变化时起病,11例在静息状态下起病。26例患者行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术后随访1~6个月,仅有2例患者再发晕厥一次,余患者均未再发晕厥。结论心脏卵圆孔未闭为不明原因晕厥常见的诱因,不明原因晕厥与心脏卵圆孔未闭高度相关,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应常规筛查心脏右向左分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和氯米帕明对慢性应激小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知性应激模型,观察人参皂苷和氯米帕明对小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小鼠体质量增长和脏体系数的影响。结果慢性应激使小鼠体质量增长缓慢,心脏、脾脏和肾上腺的脏体系数减小,血清葡萄糖和LDL-C升高,血清三酰甘油明显降低。人参皂苷和氯米帕明轻度增大慢性应激小鼠脾、肾上腺脏体系数,剂量依赖性地明显降低血糖浓度,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浓度。此外,人参皂苷对血清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结论人参皂苷和氯米帕明能降低小鼠血糖,可用于防治慢性应激诱发的高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潜在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例Isaacs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肌肉颤搐、痉挛、多汗,4例予以卡马西平和泼尼松口服治疗,效果良好。结论Isaacs综合征临床罕见,对症治疗和免疫治疗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 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选用的支架类型将其分为 RECO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有效性指标(血管成功再通 率、首次取栓再通率、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及90 d良好预后率),以及安全性指标(术后24 h症状性颅 内出血,术后24 h和90 d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81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0±12.0岁,男性57 例(70.4%);RECO支架治疗组42例,Solitaire支架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基线NIHSS 评分、ASPECTS评分,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比例,随机血糖、血小板计 数、入院时Hcy、收缩压水平,以及闭塞部位、串联病变、桥接治疗比例和全身麻醉比例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RECO支架治疗组与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88.1% vs. 82.1%)、首次 取栓再通率(28.6% vs . 38.5%)、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95.6±12.3 min vs . 92.5±14.2 mi n)、术中 血栓逃逸率(11.9% vs . 15.4%)、夹层样病变发生率(4.8% vs . 2.6%)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 (14.3% vs. 10.3%)、24 h全因死亡率(7.1% vs. 5.1%)、90 d全因死亡率(19.0% vs. 17.9%)及90 d良好 预后率(57.1% vs. 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ECO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 Solitaire支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1例,根据出院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32例[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预后不良组189例(mRS 3~6分)。采集整理患者入院时人口学信息、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及疾病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心房颤动、收缩压、TC、LDL、尿素、NIHSS评分、脑梗死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住院时间、死亡和出院mR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尿酸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NIHSS评分和尿酸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OR=1.017,95%CI:1.003~1.031,P=0.018;OR=1.274,95%CI:1.178~1.378,P=0.000;OR=0.993,95%CI:0.989~0.996,P=0.000)。结论血清低尿酸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因脑卒中造成重度瘫痪患者入住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后深静脉血拴形成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入住NICU的172例首发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入住NICU后72h内行首次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査,转出NICU前行第2次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第2次超声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和无深静脉血拴形成组。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回顾性调査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72例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检出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34.88%),其中有临床症状4/60例(6.67%),无临床症状56/60例(93.33%)。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房颤、心力衰竭、肿瘤病史、GCS评分、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升高趋势、入NICU前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病史(OR=14.847,95%CI:1.751-125.897)与急性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结论首发脑卒中重度瘫痪患者的N1CU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为34.88%,其中93.33%无明显临床症状。既往肿瘤病史是NICU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