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融合在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5例p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三维影像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应用融合软件自动融合。分析3D-DSA双血管融合、CT/MR影像融合、3D-DSA/Dyna-CT影像融合,用于协助诊断与实施血管内治疗。从供血动脉、瘘口形态和位置、引流静脉及动静脉瘘与相邻脑结构的空间关系这4个方面来评价三维影像融合对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 3D-DSA双血管、MR/CT及3D-DSA/Dyna-CT等三维影像融合,可以把3D-DSA提供的血管系统信息与MR影像或Dyna-CT影像信息通过后处理融合在一张图像上,实现同步可视,将病变的双重血供和病变与脑组织、颅神经及颅骨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楚。5例患者的3D-DSA双血管、MR/CT或3D-DSA/Dyna-CT影像融合比未融合资料在对上述4个方面的评估上更具有价值,对诊断和手术更有意义。结论 三维融合影像更有助于对pAVF进行术前评估和设计手术计划,特别是有助于术前更好地理解病变的解剖特点和对栓塞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颈内动脉)的数据用双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将两组动脉的三维血管像融合。结果在同一图像中可以获得两组动脉系统血管的融合像,解剖关系的准确性良好;可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供血来自不同的动脉系统,血管巢内有一部分接受两组动脉同时供血。结论采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DSA图像上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的全貌,并能分别显示血管巢的不同供血来源及其内部的沟通,更有利于认识脑动静脉畸形的内部构筑、供血来源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 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髓内复杂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髓内复杂AV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结合荧光引导,显微手术配合血管内栓塞,电凝切断表浅及可以显露的供血动脉,对深部难以显露的供血动脉和畸形团进行栓塞,切除其余可以显露的具有占位效应的大部分畸形血管团。术后DSA造影显示畸形团闭塞满意,病人症状缓解。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髓内复杂型AV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条件与要点及对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诊断、对脑深部微小动脉瘤与静脉瘤实施神经导航手术的价值。方法早期应用手工操作,目前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将符合三维融合条件的DSA与MRI或MRA影像数据,利用Inspace 3D-3D-Fustion软件分析合并数据后,将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进行融合,获得融合后影像供临床诊断、评估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以及治疗脑深部小型动脉瘤、静脉瘤时输入神经导航实施手术。结果对1例左颈内动脉后交通巨大型动脉瘤伴血栓形成病人,通过DSA与MRI或MRA双三维融合影像,提高了巨大型动脉瘤血管內治疗前后对瘤体大小及瘤内血栓与临床占位效应相关性的认识;对1例脑室岀血铸型病人,经DSA确诊为moyamoya病合并胼胝体下室旁脉络膜后动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及1例脑深部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静脉瘤病人成功实施了神经导航手术。结论 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是一项用特制软件后处理新技术,融合后三维影像对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的诊断有新认识,发现DSA影像瘤体小于MRI影像瘤体而大于MRA影像瘤体,以及对脑深部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及静脉瘤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实施手术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5~2014年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42例,其中单支动脉供血9例,多支动脉供血33例;NBCA胶栓塞23例,真丝线段栓塞7例,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NBCA胶栓塞12例。结果 6例单支动脉供血用NBCA胶栓塞2次,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多支动脉供血的33例中,10例用NBCA胶栓塞3~4次,其中8例病灶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病灶太大栓塞后临床症状略有改善;1例栓塞术中出现心室颤动死亡。真丝线段栓塞的7例中,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4例出现脑水肿,5例(71.4%)在3个月后复查造影见畸形血管再通。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NBCA胶栓塞的12例中,2例病灶完全闭塞,10例病灶略缩小。所有术后随访1~2年,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40例,中残1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治疗脑AVM有效方法,对单支血管供血的病变栓塞可达到治愈的效果;用NBCA胶栓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毗邻脑干的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毗邻脑干的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体最大径分别为5.1 cm和6.5 cm。结果 1例患者通过1次术前栓塞后,在术中历经23 h全切肿瘤;另1例患者通过2次术前栓塞,术前MRI与 DSA三维影像融合,术中神经导航,历经5 h全切肿瘤。术后2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巨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有效的供血动脉栓塞是有必要的,术前MRI与3D-DSA三维影像动态融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利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分流脑干和肿瘤的界面力争全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在双平板DSA机器上行颅脑CTA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7年12月利用双平板DSA机进行CTA检查75例疑似脑血管病。应用双平板DSA机器,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旋转采集全脑影像,利用三维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全脑血管成像。结果 采集的数据重建影像可完整显示1~4级脑血管结构、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对有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也能显示;能清楚显示需要测量的长径、宽径、结构、起始部位、瘤颈的宽窄等。75例中,发现动脉瘤58例,动静脉畸形7例,阴性10例。6例动脉插管困难的病例,使用DSA机进行CTA检查,发现脑动脉瘤5例,其中4例穿刺患侧颈总动脉置鞘完成介入手术,1例经桡动脉入路完成介入治疗。本文所有病例成功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后处理,无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论 双平板DSA机器能做CTA检查,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为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急诊手术更加安全地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的12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栓塞范围≥80% 56例(畸形团完全闭塞14例),<80% 64例。术中少量出血2例,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出血4例,其中2例死亡。术后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2例。118例随访2~48个月,平均(25.1±5.6)个月,患者头痛、头晕及癫痫等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45例DSA随访示,完全闭塞26例,与术前比较无变化19例。结论 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应掌握其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融合影像观察肿瘤与脑结构、血管及颅骨的毗邻关系,并对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一张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结构、血管及颅骨解剖关系,提高精准性诊断,并应用于指导治疗策略、设计手术划及预防并发症。9例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对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精准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效果肯定,对血管损伤并发症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脊髓血管造影4D成像技术及其在脑脊髓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7例脑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资料。使用双平板DSA机行2D-DSA、3D-DSA、4D-DSA数据采集,再将原始成像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利用成像软件重建动态全循环立体影像。结果 57例中,脑动静脉畸形3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0例,硬脊膜动静脉瘘5例,脊髓髓周动静脉瘘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硬脊膜外动静脉瘘1例。4D-DSA均做出正确诊断,指导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4D-DSA对影像进行动态分析,提供更精准的影像,丰富了脑脊髓血管病诊断金标准(DSA含金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精准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数学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逐层叠加成实体模型的一种新型辅助
技术。脑血管病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个体化治疗要求高。随着3D打印材料及技术的发
展,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制作脑动脉瘤、动静脉
畸形、脑动脉狭窄的血管模型,临床上可协助医师模拟培训、制订手术计划、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
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未来可利用3D打印技术联合人造干细胞培养血管生物支架,为脑血管病治
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最大密度投影、3D-DSA/Dyna-CT双容积及双容积动态成像对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术前均行最大密度投影、3D-DSA/Dyna-CT双容积和双容积动态成像,协助术前诊断、判断瘘口的部位、供血动脉与椎间孔的关系、引流静脉所在椎管内的部位,然后手术灼闭瘘口。结果 最大密度投影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成像、3D-DSA/Dyna-CT双容积成像、双容积动态成像可使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瘘口位置、引流静脉与其毗邻的椎间孔、棘突、上下椎体的空间三维解剖关系清晰的显现,弥补了单一3D-DSA、MRA、CTA等影像的不足,不仅可在术前协助诊断,模拟手术入路,而且可指导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论 双容积与双容积动态成像,尤其是最大密度投影成像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脑面血管瘤病继发性癫痫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的6例脑面血管瘤病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头颅CT、MRI及视频脑电图检查评估,手术切除病灶后随访评估疗效。结果 软脑膜血管瘤病损脑叶切除术3例,软脑膜血管瘤病变及前颞叶切除术1例,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6例均为EngelⅠ级,总体癫痫控制良好。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及头颅CT、MRI的影像学特征,可明确诊断脑面血管瘤病;继发药物难治性癫痫时,应尽早行癫痫外科治疗,完全切除致痫灶可有效控制癫痫,防止反复癫痫发作对脑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217例,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部位,然后用导引导管或微导管按1万U/min的速度向责任血管泵入尿激酶,每注射10万U即重复血管造影,如果造影显示堵塞血管已经再通则停止溶栓治疗,在治疗2 h、 24 h、7 d、14 d按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65.90%(143/217),溶栓2 h、24 h、7 d和14 d的有效率分别为70.05%、70.97%、76.96%和79.26%。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能恢复血流灌注,阻断脑梗死病理过程,避免脑细胞坏死,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3D-TOF-MR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果 48例术前3D-TOF-MRA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患者中,46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8例术前3D-TOF-MRA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不密切的患者中,5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术前3D-TOF-MRA像结果判定的敏感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0.2%与87.5%。结论 3D-TOF-MRA结果与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7例行双源CT脑血管成像检查的CAVM患者的资料,采用MPR(多平面重建)、VR(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对CAVM位置、大小、血管构筑进行分析。结果 27例CAVM患者中,病变累及枕叶6例,颞叶5例,额叶3例,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颞、枕叶4例,额、顶叶3例,均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其中2例合并血管畸形内动脉瘤,1例合并血管畸形外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出血6例。结论双源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CAVM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及血管构筑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头颈部慢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血管内治疗的24例头颈部慢性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颅内段慢性闭塞3例、颈总动脉慢性闭塞3例、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5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13例。结果 24例中,22例目标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率为91.7%(22/24),术后头晕、乏力等症状得到改善;2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未开通,后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头部CTA、DSA造影均显示灌注良好。1例左侧颈总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出现血栓脱落,造成同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术中通过急诊行SolitaireTM FR取栓治疗,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术后随访5~14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均为较术前有所改善,均无缺血性卒中事件再发生。结论 症状性头颈部慢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具有可行性,近期疗效良好,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CNS-HPC)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例CNS-HPC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术前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确定肿瘤主要供血动脉,然后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最后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术中出血量为1 500~3 000 ml。4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患者行伽玛刀治疗,2例患者行外放射治疗。随访6~41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对于巨大的、供血极其丰富的CNS-HPC术前行供血动脉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全切率。全切除肿瘤并辅以放疗是CNS-HPC的主要治疗方案,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及转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