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IL-1β的基因表达与血清内毒素的相关性,分析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将5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脑出血组42只,分为4、8、12、24、36、48和72h时相点的7个亚组,每亚组6只.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U建立脑出血致MODS模型;采用偶氮显色法定量测定血清内毒素的含量,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肺、肝、小肠和肾组织IL-1β mRNA水平;使用CMIA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L-1β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 脑出血组血清内毒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P<0.001),血清内毒素于术后8h开始升高,24~36h达高峰,72h仍维持较高水平.脑出血组肺、肝、小肠和肾组织IL-1β mRNA的表达自8h开始升高,24~36h达高峰,12~48h各器官组织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肝、小肠和肾组织中IL-1β mRNA的表达与血清内毒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1)脑出血致MODS模型存在内毒素血症;(2)IL-1β mRNA的异常表达与血清内毒素显著相关,提示内毒素血症刺激炎症因子IL-1β的异常释放,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血清内毒素含量及其受体在各脏器基因表达的规律,分析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将54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8只)和前脑缺血组(40只),后者又被随机分为12 h、24 h、36 h、48 h和72 h时相点的5个亚组,每亚组各8只;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模型;分别测定肺、肝、肠和肾组织CD14 mRNA水平;检测CD14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12 h血清内毒素升高,24 h达高峰,72 h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肺、肝、肠和肾组织CD14 mRNA的表达也在缺血后12 h升高,24 h~36 h达高峰,48 h后下降,并以肺变化最显著(P<0.001);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CD14 mRNA在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肺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内毒素与其受体在各脏器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均P<0.01),其中与肠、肺组织CD14 mRNA表达相关最显著(P<0.001).结论急性前脑缺血致MODS大鼠存在内毒素血症;急性脑血管病→应激反应→肠道黏膜屏障损害→内毒素易位→内毒素血症→内脏器官功能障碍→MODS是CMODS发生的重要过程,肠道机制是CMODS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模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CD14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缺血模型内毒素受体CD1 4mRNA在肺、肝、肠和肾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机制。方法 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30min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 ,随机将 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 5个亚组 ( 1 2h、2 4h、36h、4 8h、72h组 ) ,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MODS的发生率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后肺、肝、肠和肾脏器CD1 4的基因表达。结果 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SIRS发生率为 1 0 0 % ,MODS发生率为 53 1 % ;缺血后 1 2h、2 4h、36h、4 8h、72h时相点动物肺、肝、肠和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以肺脏和小肠改变为著 ;缺血后 1 2h肺、肝、肠和肾组织CD1 4mRNA表达升高 ,2 4~ 36h达高峰 ,4 8h后下降 ,以肺脏变化最显著 (P <0 0 0 1 )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中肺、肝、肠和肾组织CD1 4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其中两组肺脏CD1 4mRN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脑缺血后肺、肠、肝和肾组织CD1 4mRNA的异常表达和病理改变为肠道内毒素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供条件 ,为研究脑缺血后MODS的发生机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前脑缺血后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内毒素受体CD14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及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30 min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随机将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5个亚组(12 h、24 h、36 h、48 h、72 h组),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MODS的发生率,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后肺组织CD14的mRNA表达.结果 (1)缺血后12 h肺组织CD14mRNA表达升高,24 h~36 h达高峰,48 h后下降,各时相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2 h、24 h和36 h时相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缺血后各时相点大鼠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以24 h~48 h时脏器病理变化较显著,与CD14的mRNA表达峰值一致;(3)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53.1%;(4)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肺组织CD14mRNA有少量表达.结论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可成功建立脑缺血致MODS的动物模型;内毒素受体的异常表达是脑缺血后肺脏发生炎症反应和炎性损伤的重要基础,可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MODS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30分钟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随机将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五个亚组(12h、24h、36h、48h、72h组),记录大鼠缺血后各时相点的症状、体征及体温、呼吸变化,检测外周血WBC及肝、肾功能状态,光镜下观察肺、肝、肠和肾组织的病理变化,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MODS的发生率。结果:1.65%的缺血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缺血组中动物的体温、呼吸、ALT、BUN及Cr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24h~48h之间变化最大;2.大鼠前脑缺血后各时相点动物的肺、肝、肠和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24h到4Rh时相点的脏器病理变化较显著,72h时相点有所减轻;其中以肺脏的病理改变为著;3.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53.1%。结论: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可成功建立脑缺血并发MODS的动物模型;急性肠道粘膜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为肠道内毒素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简便易行的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动物模型。方法:(1)采用两种剂量胶原酶+适量肝素注入大鼠尾状核构建脑出血模型,96只Wistar大鼠随机被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1组(胶原酶0.4u,肝素钠3.2IU),出血2组(胶原酶0.8u,肝素钠3.2IU),后2组又分成4h、8h、12h、24h、36h、48h和72h时相点的7个亚组,每组各6只大鼠:(2)记录大鼠脑出血后各时相点的症状、体征变化,检测外周血WBC、血浆内毒素、肝功、肾功、心肌酶学及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依据诊断标准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发生率。结果:(1)出血1组、2组动物的体温、呼吸、心率、WBC、血浆内毒素及各生化指标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2组与出血1组比较,上述指标亦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以外周血WBC、血浆内毒素差异更加明显(P<0.01)。(2)大鼠脑出血各时相点动物的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出血1组在24~36小时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小时基本恢复正常;出血2组较出血1组炎性损害更加明显持久,在24~48小时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小时仍可见炎性损害。(3)出血1组SIRS发生率75.4%,MODS发生率21.4%。出血2组SIRS发生率100%,MODS发生率67.9%。结论:以0.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简便易行的颅脑外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方法采用改进自由落体法建立颅脑外伤致MODS模型,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颅脑外伤不同时间后6个亚组(4,12,24,36,48,72h组),记录各时相点大鼠颅脑外伤后的症状、体征,检测外周血WBC、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改变。光镜下观察肺、小肠、肝和肾组织病理变化,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生率。结果(1)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呼吸、心率、体温及外周血WBC、ALT、AST、BUN、Cr、CK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颅脑外伤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1),并且在24~36h变化最明显;(2)大鼠颅脑外伤后各时相点各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颅脑外伤组在24~36h时相点的脏器病理变化最显著,在48h稍有减轻,72h时相点仍可见炎性损害;(3)颅脑外伤组SIRS的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69.4%,病死率为38.9%。结论(1)采用大鼠改良自由落体法可成功建立颅脑外伤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2)颅脑外伤后存在重要脏器的炎性改变及SIRS,提示SIRS是颅脑外伤致MODS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致MODS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参照Longa等的线栓法,采用阻断大鼠MCA后再灌注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致MODS模型。按随机化原则将54只Wistar大鼠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及缺血再灌注后7个亚组(2h、6h、12h、24h、48h、72h、5d),每亚组6只。记录各组大鼠各时相点的症状、体征及体温、呼吸;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肝功和肾功;光镜下观察脑与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病率。结果(1)缺血组大鼠的体温、呼吸、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糖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4~72h达到高峰。(2)大鼠脑缺血后各时相点的肺、肝、小肠及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3)大鼠急性脑缺血后SIRS的发生率为100%,MODS的发生率为57.1%。结论阻断MCA可成功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致MODS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将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脑出血组(30只),脑出血组又分为6、12、24、48h和3、5d6个亚组;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脑出血周围组织与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计数;用RT-PCR法半定量检测TFmR-NA在脑和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6h可见轻度脑水肿,12h脑水肿明显,24h血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增多,48h脑水肿及炎症反应最重;脑出血6h即有间质性肺炎表现和局灶性肺气肿,48~72h炎症反应达高峰,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脑出血6h在脑血肿周围组织中TFmRNA表达增高(P<0.01),12h达高峰(P<0.01),3~5d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肺中TFmRNA于12h表达开始增高(P<0.01),24h表达最高(P<0.01),2~3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5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可导致急性肺损伤,TF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凝血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共同参与了脑出血后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前脑缺血后肠、肝组织 CD14 m RNA的表达变化规律 ,分析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关系。方法 采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3 0 min的方法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 ,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 12 h、2 4h、3 6h、48h、72 h 5个亚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组织 CD14的基因表达。结果  (1)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 12 h肠、肝组织 CD14 m RNA表达升高 ,2 4h~ 3 6h达高峰 ,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48h后下降 ;(2 )缺血后各时相点动物肠、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但以 2 4h到48h时脏器病理变化较显著 ,与 CD14的基因表达峰值一致 ;(3 )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发生率为10 0 % ,MODS发生率为 53 .1%。结论 通过制作急性前脑缺血大鼠成功建立了 MODS的动物模型 ;缺血后肠道粘膜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 ,可促使肠道内毒素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内毒素诱发脑缺血后 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炎症机制。方法 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组,每组15只。预处理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灌胃,其余2组每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干预2周。末次灌胃24h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均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插入线栓。再灌注后2 h、6 h、12 h、24 h、48 h、72 h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收集外周血,术后72 h处死大鼠,采集脑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ELISA检测各时点血清及72 h脑中TNF-α、NF-■B的表达。RT-PCR检测脑中TRL4、NF-■B mRNA表达。结果神经评分及TTC结果显示,模型组神经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最大,预处理组神经评分及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大鼠血清及脑TNF-α、NF-■B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TNF-α、NF-■B表达下降(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大鼠脑组织TRL4、NF-■B 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减小梗死体积。其保护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NF-■B信号转导通路进而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依达拉奉治疗组术后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3 mg/kg腹腔注射治疗,每12 h注射1次,直至处死前12 h.术后72 h时,采用于湿重法检测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脑组织TNF-α含量及血清MMP-9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SOD活性.结果 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TNF-α含量明显减少,血清MMP-9水平明显降低,血清SOD活性明显增高(P <0.05~0.01).与假手术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血清MMP-9水平呈正相关(r=0.956,P=0.003);与血清SOD活性呈负相关(r=-0.945,P=0.004).结论 依达拉奉能降低脑出血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TNF-α含量和血清MMP-9水平,以及提高SOD的活性;其可能通过这些机制对脑出血大鼠的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MVZ)内FOS蛋白表达变化规律,探讨MVZ在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①采用0.8 U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构建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 大鼠随机被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后4 h、8 h、12 h、24 h、36 h、48 h和72 h时相点的7个亚组;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相点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假手术组MVZ内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出血组FOS蛋白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MVZ的弧形带状区内,在孤束核、腹外侧网状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均见密集表达,24-36 h达高峰,在72 h仍有阳性表达。结论MVZ参与了对脑出血后周围器官功能的调控,可能是脑出血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血肿周围脑组织乳酸(LA)、细胞因子等指标的影响;探讨脑出血后高血糖致乳酸中毒加重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5只)、单纯脑出血组(25只)、脑出血后高血糖A组(2g/kg,25只)和脑出血后高血糖B组(4g/kg,25只)。各组大鼠于术后1、3、7、10、14d测血肿周围脑组织LA、IL-1β、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3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LA、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高血糖A组和B组大鼠术后血肿周围脑组织LA、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以高血糖B组升高更显著。结论提示脑出血后高血糖导致能量代谢障碍,LA蓄积中毒,可能通过增强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表达变化规律,探讨MVZ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方法(1)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 U建立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大鼠随机被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出血后4、8、12、24、36、48和72 h时相点的7个亚组;(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相点MVZ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1)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MVZ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出血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在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密集表达,24~36 h达高峰,在72 h仍有阳性表达.结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FOS蛋白的阳性表达增多提示MVZ是脑出血致MODS的神经免疫调节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模型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G-CSF抗炎作用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G-CSF治疗组,每组各18只大鼠.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2h和12h,G-CSF治疗组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皮下注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24h、7d、14d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取脑,免疫组化染色计数TNF-ot、IL-1β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NF-κB/IκBα蛋白含量.结果 脑出血灶周组织中的IL-1β阳性细胞和TNF-α阳性细胞在出血24h后最多,7d、14d较前下降.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IL-1β和TNF-α阳性细胞数在24h和7d时下降明显,差异显著性(P<0.01),而14d下降不明显;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24h时NF-κB表达减少而IκB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通过NF-κB途径,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NF-α、IL-1β的生成,发挥抗炎症作用从而在脑出血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和对白介素(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后6 h、24 h、48 h、72 h、7 d组,每组再分为常温亚组和亚低温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自体不凝血注人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各亚低温亚组注血后实施亚低温治疗4 h,维持脑温在(33±0.5)℃.观察血肿周围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和IL-1β表达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亚组各时间点脑组织水肿明显轻于常温亚组;神经元变性坏死、炎症反应及胶质细胞增生程度明显轻于常温亚组.脑出血后6 h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开始表达,48 h达高峰,7 d时仍明显高于对照亚组(均P<0.01).脑出血24 h~7 d亚低温亚组IL-1β表达水平较相应时点常温亚组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抑制血肿周围IL-1β的过度表达,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孕酮在炎症因子TNF-α和IL-6引起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孕酮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96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药物预防组.缺氧缺血组和药物预防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然后将动物置于37℃恒温的密闭容器中,以1.5L/min的速度吸入80ml/L氧气和920ml/L氮气混合气体2.5h建立缺氧缺血脑病动物模型.药物预防组动物于建立模型前30min按8mg/kg腹腔注射0.5g/L孕酮溶液.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RT-PCR检测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 缺氧缺血组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含量在缺氧缺血后6h、24h、48h、72h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P<0.05),且在缺氧后24h升到最高点,以后逐渐下降,至7d两者差异不显著,药物预防组在缺氧缺血后各时间点均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且缺氧24h后缺氧缺血组脑组织TNF-α、IL-6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药物预防组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结论 孕酮可以保护新生鼠缺氧缺血后引起的脑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以及抑制TNF-α和IL-6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在大鼠脑出血(CH)致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8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迷走神经切断(SDV)组(10只)、脑出血(CH)组(20只)、CH+SDV组(20只)和CH+迷走神经刺激(SIV)组(20只)。采用尾状核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和肝素钠制作CH大鼠模型,制模后出现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及生命体征异常达标的大鼠为CMODS模型。CH+SDV组大鼠在制模前4周行膈下SDV术;CH+SIV组大鼠在制模后行SIV,每次20min,每4h1次,共6次。各组大鼠于CH后24h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和主要脏器(肺、肝、肾、小肠)病理检查,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延髓内脏带(MVZ)内FOS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并与假手术组及SDV组比较。结果CH+SDV组、CH+SIV组和CH组的肝、肾功能,心肌酶异常程度以及肝、肾、小肠病理改变均重于假手术组和SDV组(均P<0.01);CH+SDV组又重于CH组(均P<0.01),而CH+SIV组明显轻于CH组(均P<0.05)。CH+SDV组的MVZ内...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TNF-α、ICAM-1的表达和脑水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TNF-α、ICAM-1在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中等 量大鼠自体尾动脉血脑出血模型(50μl),于脑出血后6h、24h、48h、72h处死大鼠,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并于脑出血后3h、 6h、12h、24h、48h、72h、7d处死大鼠,进行TNF-α、IGAM-1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鼠脑出血 后脑水肿于48h达到高峰;大鼠脑组织表达TNF-α也于48h达到高峰,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58.4±6.19和2±1.12,P <0.01;ICAM-1表达72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8±0.84和0.8±0.84,P<0.01。结论: TNF-α、ICAM-1在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表达的高峰与脑水肿高峰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高表达的TNF-α、ICAM- 1可能参与了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