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关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此相关的临床和放射学资料。方法 所有病例分为3组,1组为与抗凝及抗血小板有关的颅内出血病人,对病人CT表现、临床症状、血小板、凝血因子筛选试验,出血部位和体积,住院30d死亡率进行分析。2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方法同上。3组为长期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而无颅内出血者。结果 1组与2组比较,前者有卒中史者比较高,出血体积大,临床表现重,预后差。1组与3组相比较,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短,血小板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结论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有关的颅内出血比自发性颅内出血体积大,死亡率高,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过量是主要危险因素。对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病人应定期进行止血功能检测,尤其在第1年.有助于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接受保守治疗,1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行钻孔引流术)。结果 37例患者中,存活23例,死亡11例,3例放弃治疗。22例出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1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 1例。结论 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了解抗凝药物药理作用,采用相应措施尽快改善凝血功能,根据患者的GCS评分、出血量、中线移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时机及适应症,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关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分析与此相关的临床和放射学资料。方法 所有病例分为 3组 ,1组为与抗凝及抗血小板有关的颅内出血病人 ,对病人CT表现、临床症状、血小板、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出血部位和体积 ,住院 3 0d死亡率进行分析。 2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 ,方法同上。 3组为长期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而无颅内出血者。结果  1组与 2组比较 ,前者有卒中史者比较高 ,出血体积大 ,临床表现重 ,预后差。 1组与 3组相比较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短 ,血小板数减少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结论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有关的颅内出血比自发性颅内出血体积大 ,死亡率高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过量是主要危险因素。对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病人应定期进行止血功能检测 ,尤其在第1年 ,有助于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35例CVST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27例接受抗凝治疗,其中单纯抗凝治疗13例,术后抗凝治疗9例,介入治疗后抗凝治疗5例;8例未接受抗凝治疗。治疗4周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手术并抗凝治疗的9例中,5例GOS评分4~5分,2例2~3分,2例死亡;接受介入机械取栓及溶栓治疗并抗凝治疗的5例中,4例GOS评分4~5分,1例2分;单纯抗凝治疗的13例中,9例GOS评分4~5分,4例2~3分;未接受抗凝治疗的8例中,3例死亡,3例GOS评分2~3分,1例4分,1例5分。结论 伴颅内出血的CVST临床表现多样且无明显特征性,抗凝为治疗基础,部分病人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出血较多及脑疝病人可考虑开颅手术减压,大多病人预后尚可,出血较多、广泛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疝形成病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因需终生口服抗凝药物使得颅内出血的机会增加8~11倍[1]。我科2003年2月~2004年11月对8例心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抗凝治疗并发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采用低强度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3~2.3]恢复华法林的抗凝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8例均为心瓣膜置换术后采用华法林治疗中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失语、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入院的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男3例,女5例;年龄26~48岁,平均39.2岁。脑出血发生在心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服用抗凝剂2~7…  相似文献   

6.
我科于2004-03~2007-04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病人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依据高血压史及颅内出血,并经颅脑CT检查证实,排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应用抗凝药物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要介绍主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总结了抗凝和抗血小板相关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血压高、抗凝治疗剂量与时间和既往有脑缺血病史。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合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率。维持抗凝时INR≤3.0、控制血压、避免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采用超早期(发病6h内)小骨窗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的11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完全清除109例,血肿清除在80%以上7例;4例出现术后再出血,均为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3例术后2周内死亡,其中2例为术前已脑疝患者,1例为术后再出血患者。113例好转出院的患者中18例失去联系,95例随访6个月~2年,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Ⅰ级51例,Ⅱ级26例,Ⅲ级11例,Ⅳ级2例,死亡5例(均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结论正确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与技巧对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颅内血肿微创术后高压氧治疗时机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时机和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42例术后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10 d 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与非高压氧治疗3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恢复至ADL I级17例(41%),ADL Ⅱ级11例(26%),ADLⅢ级14例(34%)。对照组ADL I级12例(32%);ADL Ⅱ级8例(21%);ADL Ⅲ级13例(34%);ADL Ⅳ级3例(8%);ADL V级2例(5%)。结论脑出血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直切口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59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治愈51例,按日常生活能力评价(ADL)分级标准,术后3个月ADL Ⅰ级11例,Ⅱ级16例,Ⅲ级15,Ⅳ级7例,Ⅴ级2例,死亡8例.结论 重视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正确运用手术方法和技巧,控制好术中及术后的血压波动,经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情况,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簧圈栓塞术后行颅骨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治疗的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头颅CT均表现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内血肿;DSA发现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2段分叉部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前交通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引流术后3~4 d血肿大部分引流干净,无再出血、感染及脑梗死。术后6个月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3例。结论 对合并脑内血肿的自发性SAH,首先应考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需尽早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复合手术对于部分未发生脑疝又合并脑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是可行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患者58例,10例丘脑小血肿(10~30 m)l且有单侧或双侧脑室铸型者行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纤溶治疗、17例丘脑出血未破入脑室且出血量31~40 ml者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15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且血肿量较大(>40 ml)者行血肿穿刺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及16例血肿量大且基本位于中心部位并破入脑室者经纵裂入路显微镜下丘脑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存活49例,死亡9例。存活者术后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预后:1级15例,2级19例,3级10例,4级5例。结论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量、有无破入脑室及其病情制定手术方案,经纵裂入路显微镜下丘脑血肿清除术对出血位于中线丘脑且出血量较大者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2例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02例中,预后良好47例(46.1%),预后不良55例(53.9%);死亡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Ⅴ级、术前脑疝、载瘤动脉痉挛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预后影响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Rosa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颅内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进行颅内占位立体定向活检术的3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没有发生导航故障,所有程序都如期完成。33例进行76个靶点穿刺活检术,术后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无癫痫发作。33例活检阳性率为100%,其中胶质瘤2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血管畸形2例,转移性腺瘤1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间变性脑膜瘤1例,炎性脱髓鞘1例。21例胶质瘤中,检测出IDH-1突变6例(28.6%),MGMT启动子甲基化16例(76.2%)。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检测出1p/19q杂合性缺失。结论 Rosa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无框架活检术是一种相对安全,可行的操作,可用于颅内病变的组织学和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所致瘤内相关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显微夹闭术治疗的55例(55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经验。术后24~48 h头颅CT检查临时阻断区有无新发梗死灶作为判断与临时阻断技术相关联的并发症。结果载瘤动脉临时阻断以近端阻断为主,共48例;近、远端同时阻断共7例。术中载瘤动脉阻断时间2~20 min,平均(6.1±2.3)min。持续阻断共43例,间接阻断12例,间接阻断次数2~3次,间隔3~5 min。术后7例出现新发梗死灶,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可造成动脉瘤内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早期继发性梗死灶与临时阻断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近8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44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进行了畸形血管团显微切除手术(合并有血肿的同时行血肿清除术),其中42例为全切除,2例为次全切除.术后病人都良好生存,其中1例病人术后早期出现阻塞性脑充血.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是根治AVM、预防出血的可靠方法,详尽的影像放射学资料是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所必备的,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内听道部分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19例采取磨除部分内听道后壁法,16例采用刮除法,2例内听道内肿瘤未予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I~Ⅱ级34例,Ⅲ~Ⅳ级2例,Ⅴ级1例;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35例(94.6%),Ⅲ级1例(2.7%),Ⅳ级1例(2.7%)。肿瘤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瘤腔再出血1例,脑脊液耳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3年,1例残余肿瘤明显增大,行伽玛刀治疗后得到控制;其余病例未见明显残余肿瘤增大或复发。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中,依照内听道病理形态及病人综合情况,个体化处理内听道内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继发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7例;其中6例出血位于动脉瘤同侧、1例对侧;3例行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3例保守治疗,1例行神经导航下血肿清除术;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例,3~5分3例,死亡1例。与未发生出血病人相比,出血病人术前收缩压和术前血栓弹力图检测ADP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少见并发症,术后控制好血压、术前ADP抑制率较高病人谨慎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