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指标研究体力疲劳与年龄的关联。方法 30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成青年组(n=21)和中年组(n=9)。分析了右臂力竭型体力疲劳,针对做功之前的静息阶段bW,做功阶段W(W包括第一次做功W1,第一次休息R1,第二次做功W2,第二次休息R2,第三次做功W3等)和做功之后的静息阶段pW,用RR间期、RMSSD和RPIAD指标计算了HRV时域特征,同时分析了做功阶段的工效指标。结果阶段pW和阶段bW相比较,青年组较之中年组RR间期(P<0.001 vs.P<0.05)、RMSSD(P<0.01 vs.P>0.05)和RPIAD(P<0.05 vs.P>0.05)指标的差异性均更显著;阶段R1和R2相比较,青年组较中年组RR间期的差异性更显著(P<0.01 vs.P>0.05);W2与W3做功阶段中,RR间期指标青年组显著小于中年组(P<0.05),表明青年组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的活性和敏感性更强。结论年龄因素对体力疲劳有较显著的影响,青年组ANS活性较强,因而更容易疲劳与恢复;HRV是体力疲劳评价的有效指标,但需考虑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入住我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年龄将≤45岁者分为青年组(n=257),将≥65岁者分为老年组(n=320),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青年组的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HDL-C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但BMI、TC、LDL-C、吸烟率、家族史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青年组患者的单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但老年组三支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比率要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单支和双支病变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或略低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支血管病变时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结论肥胖、血脂异常、吸烟、家族史是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患者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好,但三支血管病变时预后比老年患者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值及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脑卒中患者伴发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3例。男性114例,女性49例。年龄46~89岁,平均66.4岁。按是否伴股骨颈骨折分为单纯脑卒中组(A组,n=126)和脑卒中伴股骨颈骨折组(B组,n=37)。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BMI等资料。先单因素方法分析A组和B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再分析股骨颈骨密度值(双能X线法测量)特征,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卒中患者并发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吸烟、下肢运动分期、股四头肌痉挛、卒中后跌倒次数、BMI及认知评分差异可能与脑卒中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有关(P<0.05)。股骨颈骨密度值:B组健侧低于A组健侧(P<0.001);A组男性和女性的患侧均低于健侧(P<0.001);A组女性双侧及B组女性健侧均低于男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5,P<0.001)、性别(OR=2.895,P=0.046)、BMI(OR=1.447,P<0.001)、下肢运动分期(OR=0.082,P=0.010;OR=0.656,P=0.482)及跌倒次数(OR=3.017,P<0.001)是脑卒中患者并发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64.9%,特异度为92.9%,准确率为86.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6.100,P=0.636。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P<0.001),提示拟合优度非常好。结论跌倒次数增加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的首要危险因素,高龄、女性、高BMI及下肢运动分期低下是次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血管手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规律、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血小板减少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11月-2009年9月接受心血管手术的患者99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8例,年龄56.6±12.1(19~85)岁.记录患者术后第1、2、3、5、7、9天时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按治疗结果将99例患者分为正常组(n=66)、感染组(n=23)和死亡组(n=10),分析各组间血小板的变化规律和差异性;按血小板是否减少将99例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n=51)和非小板减少组(n=48),比较两组间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血小板减少与死亡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血管术后患者血小板于第3天降至最低,之后逐渐上升,感染组和死亡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术后血小板减少组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组(54.9% vs 6.3%,χ2=27.213,P=0.000;19.6% vs 4.2%,χ2=5.535,P=0.019).年龄和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与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显著相关,年龄越大、转流时间越长,术后血小板减少越明显(年龄χ2=7.337,P=0.007,OR=0.943;转流时间χ2=14.666,P=0.000,OR=0.977).术后血小板减少与近期死亡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χ2=4.603,P=0.032,OR=0.178).结论 心血管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年龄和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是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血小板减少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俞泓  张蛟  贾小伟  李屹  安军  刘惠亮 《武警医学》2018,29(6):611-614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组织突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2至2017-08接受直接PCI并行OCT检查的106例STEMI患者,包含血栓抽吸-PCI组(n=69)和标准PCI组(n=37)。在直接PCI术后立即进行OCT评估,以评估支架段的病变形态。结果 血栓抽吸-PCI组与标准PCI组最小支架面积相似[7.3(IQR:5.8~8.5)vs 7.3(IQR:6.0~8.7)mm2,P=0.818]。最大组织突出面积[0.6(IQR:0.2~1.1) vs 1.2(IQR:0.8~1.6)mm2,P<0.001],平均组织突出面积[0.1(IQR:0.1~0.2) vs 0.4(IQR :0.2~0.7)mm2,P<0.001],与标准PCI组相比,血栓抽吸-PCI组上述值明显较小。与标准PCI组相比,血栓抽吸-PCI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更大[7.1(IQR:6.2~8.0)vs 5.9(IQR:4.9~6.8)mm2,P<0.01]。结论 与标准PCI组相比,STEMI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前血栓抽吸组的组织突出面积明显减小,管腔面积较大。直接PCI术中的血栓抽吸有利于影响支架区段的病变形态,因此可作为直接PCI术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18FDG PET/CT对肝脏单发病灶的诊断中,希望通过患者的年龄分层寻找各年龄层次患者的最佳诊断标准,进而比较年龄分层前后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包含272例无肿瘤病史的肝脏单发病灶患者.患者被分为青年组(≤49岁)、中年组(50~69岁)、老年组(≥70岁).首先,通过ROC曲线分析和AUC的计算,确定总体组及每个年龄组LNR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最佳诊断界值和诊断价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后分别比较总体患者组和三个年龄组之间18F-FDG PET/CT对肝脏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t检验分析,良恶性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t=10.23,P≤0.0001).利用ROC曲线分析、X2检验及相关分析得出,各年龄组的LNR最佳诊断值分别为:总体组(>1.25),青年组(>1.17),中年组(>1.45),老年组(>1.25).LNR的AUC分别为:总体组(0.856),青年组(0.962),中年组(0.650),老年组(0.973).总体组和三个年龄组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的比较分别为青年组优于总体组(X2=13.352,P=0.0003),老年组优于总体组(X2=8.494,P=0.0036),总体组优于中年组(X2=9.057,P =0.0026).结论:不同的年龄组中存在不同的LNR最佳诊断值,年龄分层后,青年组和老年组鉴别肝脏单发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总体组,总体组明显优于中年组.年龄分层对18FDG PET/CT诊断肝脏单发病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组急诊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 ,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 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6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 12 80例 ,分为儿童组 (<13岁 ) 70例 ,青年组 (13~ 45岁 ) 970例 ,中年组 (45~ 65岁 ) 146例 ,老年组 (≥ 65岁 ) 94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标准进行评估 ,所有患者ISS≥ 16。 结果 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 ,青年组和中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老年组 (P <0 .0 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 ,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和青年组、锐器伤在青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显著增高 (P <0 .0 1)。儿童组和老年组颅脑损伤、儿童组和青年组腹部损伤、青年组四肢和 (或 )脊柱损伤显著增高 (P =0 .0 0 0 0 )。创伤的发生率儿童组在秋季、青年组在夏季、老年组在冬季增高 ,儿童组在冬季则显著降低 (P <0 .0 1)。总病死率为 17.1% (2 19 12 80 ) ,老年组创伤 <2 4h病死率 (3 6.2 % ,3 4 94)较≥ 2 4h病死率 (8.5 % ,8 94)显著增高 (P =0 .0 0 0 )。多发伤生存患者的ISS值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老年组死亡患者ISS值与其他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治疗的不同年龄组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自2009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 741例接受PPCI治疗的STEMI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65岁,n=664)与B组(年龄>65岁,n=1 077)。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死亡事件及其他临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双支病变比例、主动脉内囊反搏术(I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单支病变的比例、门球时间均低于A组,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KillipⅢ级比例、症状到血管开通时间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死亡发生率为2.0%(13/664),低于B组的5.5%(59/1 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死亡、支架内血栓及BARC 3~5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5岁女性STEMI患者PPCI院内死亡率增高,且主要表现为术后死亡发生率明显增加,针对高龄女性STEMI患者PPCI救治应进一步强化,以期降低院内死亡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预脉冲DWI技术(FLAIR- DWI)测定不同年龄段脑灰质ADC值来探讨脑老化变化规律.方法:120名来自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及以上),均采用3.0T MRI仪完成FLAIR - DWI扫描,采用感兴趣区法分别测定两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和丘脑的平均ADC值,并分别比较三个年龄组间不同灰质区的ADC值差异及其与年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额叶皮层的平均ADC值高于丘脑和扣带回(P<0.001);老年组的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的ADC值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右侧额叶皮层和扣带回ADC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丘脑(左、右两侧的相关系数分别0.577、0.508,P<0.01)和左侧额叶皮层(r=0.307,P<0.01)ADC值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而右侧额叶(r =0.150,P=0.102)和扣带回(r=0.011、0.024,P>0.05)ADC值与年龄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ADC值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年龄相关的ADC值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段接受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的患者镜下诊断的病变类型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0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707例接受DBE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n=276)与中老年组(年龄>40岁,n=431).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诊断病变类型及并发症发生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及奥扎格雷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年龄层次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对比3组临床特点;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奥扎格雷钠组(A组,n=109)和阿司匹林组(B组,n=109),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218例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青、中年患者;3组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TOAST病因分型以LAA、UND为主,脑血管检查表现为单支血管狭窄或未见明显异常;中、老年组则以LAA、SAO为主,脑血管检查多表现为多支血管狭窄(P<0.05);(2)治疗2、8 w后,两组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3)治疗2、8 w后,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和73.4%,均显著高于B组的56.9%和60.6%(P<0.05);(4)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再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老年高危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随机血糖增高与术后心功能、冠脉血流灌注及1年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2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137例,SYNTAX评分≥23分,年龄≥75岁,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根据入院后随机血糖分为高血糖组69例(随机血糖≥11mmol/L)及对照组68例(随机血糖<11mmol/L),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术后冠脉血流情况及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术后12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糖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42.64%±5.29% vs 54.13%±4.31%,P=0.031),BNP水平明显增高(619.53±145.77ng/L vs 489.46±159.63ng/L,P=0.035),hs-CRP水平亦明显增高(26.71±11.28mg/L vs 17.89±9.03mg/L,P=0.023),术后靶血管血流TIMI≤2级者所占比较较高(13.94% vs 2.94%,P=0.030).术后12个月高血糖组MACE发生率(19.35%)明显高于对照组(10.29%,P=0.03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3,95%CI 1.001~1.043,P=0.009)、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HR=1.74,95%CI 1.005~2.102,P=0.039)、KILLIP≥2级(HR=2.02,95%CI 1.004~2.871,P=0.010)、SYNTAX评分(HR=2.88,95%CI 1.105~2.906,P=0.008)、高血糖(HR=2.09,95%CI=1.011 ~ 2.439,P=0.014)均为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入院随机血糖增高的高危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及冠脉血流灌注差,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烟、超重及肥胖对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因胸闷、胸痛入院的3 779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吸烟与否将患者分为吸烟组(n=318)与非吸烟组(n=3 461);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将患者(排除2例资料不全者)分为正常体质量组(n=1 751)与超重及肥胖组(n=2 026)。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病史、早发冠心病等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女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超重及肥胖组早发冠心病比例为48.0%(973/2 026),高于正常体质量组的39.9%(698/1 7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早发冠心病比例为53.1%(169/318),高于非吸烟组的43.5%(1 504/3 4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超重及肥胖是女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吸烟、超重及肥胖是女性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早戒烟、减重有助于降低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无心率控制下的患者不同采集窗设置,明确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75例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扫描,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无心率控制。心率≤65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65%~75%,65次/min<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30%~75%,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35%~45%。分析患者辐射剂量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75例患者有效剂量(ED)为(2.44±1.21)mSv,其中A组为(1.54±0.41)mSv,B组为(3.57±0.53)mSv,C组为(1.64±0.27)mSv;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854,B组 vs C组P=0.000。75例患者共评价1043段冠状动脉节段,平均显示13.9段,(3.66±0.51)分。其中A组(3.75±0.44)分;B组(3.60±0.54)分;C组(3.38±0.67)分;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004,B组vs C组P=0.032。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通过适应不同心率修改采集窗范围可以获得可评估的图像质量,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剂量产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生素D、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不同年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5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24~44岁,n=281)、中年组(45~64岁,n=565)及老年组(年龄≥65岁,n=307)。检测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表达水平,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DPN。根据25(OH)D_(3)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25(OH)D_(3)缺乏组[25(OH)D_(3)<20 ng/ml]和非25(OH)D_(3)缺乏组[25(OH)D_(3)≥20 ng/ml];根据是否存在DPN,将患者分为DPN组和无DPN组(NDPN组)。比较各组的25(OH)D_(3)表达水平和MH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DPN发生的25(OH)D_(3)和MHR的切点值。结果25(OH)D_(3)缺乏组989例,非25(OH)D_(3)缺乏组164例。DPN组551例,NDPN组602例。25(OH)D_(3)缺乏组DPN患病率高于非25(OH)D_(3)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25(OH)D_(3)表达水平低于NDPN组,老年NDPN组25(OH)D_(3)表达水平高于老年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MHR水平高于NDPN组,中年DPN组MHR水平高于NDPN组,老年DPN组MHR水平高于N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_(3)是老年组DPN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962,95%可信区间0.926~0.999),切点值为14.270 nmol/L,约登指数为0.34,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50%,曲线下面积为0.718(P<0.05),95%可信区间为0.661~0.775(P<0.05);MHR是老年组DPN的危险因素(比值比4157.461,95%可信区间298.302~57942.829),切点值为0.375 nmol/L,约登指数为0.44,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70%,曲线下面积为0.747(P<0.05),95%可信区间为0.692~0.802(P<0.05)。25(OH)D_(3)+MHR联合检测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发生的预测价值高于25(OH)D_(3)、MHR单独检测(P<0.05)。结论老年DPN患者存在25(OH)D_(3)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25(OH)D_(3)、MHR与老年糖尿病患者DPN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或可作为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发生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适当补充25(OH)D_(3)可能改善患者自身免疫状态,起到防治DPN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53例(男8例,女45例)RA患者和63例(男18例,女45例)正常人的前臂、L2~4以及股骨颈、Ward区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并同时测定RA患者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除股骨颈外,RA患者各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05);18例患者(34.0%)有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质疏松,21例患者(39.6%)表现为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量低下,总体骨量丢失较对照组明显(P<0.05)。53例RA患者中发生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更大(P<0.0001),关节功能更差(P<0.001),HAQ积分更高(P<0.01),握力更低(P<0.05)。28例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中有46.4%(13/28)发生骨质疏松,高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的20.0%(5/25)(χ2=4.113,P=0.043),服用激素组仅L3的骨密度低于未服用激素组(t=2.163,P=0.035)。19例绝经的女性RA患者中有57.9%(11/19)发生骨质疏松,明显高于未绝经女性RA组的15.4%(4/26)(χ2=8.927,P=0.003),除前臂外,绝经的女性RA患者各测定部位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未绝经女性RA患者(P<0.05~0.005)。结论RA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人更高,多部位的骨密度均显著降低。其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与年龄、关节炎的严重程度、绝经及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对四肢骨干骨折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4月—2017年6月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四肢骨干骨折患者98例,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20~59岁,平均36.6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弹性髓内钉组(50例)和锁定钢板组(48例),弹性髓内钉组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处理;锁定钢板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VAS评分、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锁定钢板组(77.04±12.67)min vs.(117.76±17.64)min、(6.56±1.12)d vs.(7.93±1.27)d、(14.19±1.67)周vs.(17.42±1.98)周、(16.89±2.24)周vs.(19.45±2.64)周,P<0.05;弹性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锁定钢板组(98.67±12.74)mL vs.(211.84±2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术后2、4周弹性髓内钉组VAS评分(4.34±0.36)分、(3.65±0.34)分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5.17±0.49)分、(4.6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性髓内钉组愈合率96.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81.25%(P=0.006);弹性髓内钉组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64.58%(P=0.00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与1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结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效果显著,且其能显著加速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