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基于心脏组织AMPK/mTOR信号通路、自噬和凋亡来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糖尿病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n=10)给予正常饮食以及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糖尿病模型组(DM,n=40)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连续5 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 (35 mg·kg-1·d-1),给药组(Cur+DM),部分糖尿病大鼠(n=20)在其饮用水中给予Cur(300 mg·kg-1·d-1)进行干预16周。HE染色观察大鼠心脏组织形态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粒体形态变化;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心脏组织自噬、凋亡,AMPK/mTOR信号通路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心肌肥大,线粒体嵴稀疏、断裂,自噬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P-mTOR/mTOR增加(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心肌肥大水平和线粒体断裂程度减轻,自噬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减轻(P<0.05),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而P-mTOR/mTOR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活化AMPK/mTOR信号通路增强糖尿病大鼠心脏组织自噬水平,减轻心脏组织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胆合剂对胆汁淤积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部分胆管结扎法构建幼龄胆汁淤积SD大鼠模型。将18只部分胆管结扎幼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利胆合剂组(74 g·kg-1·d-1)、熊去氧胆酸组(60 mg·kg-1·d-1)每组6只,另取6只未经处理幼龄SD大鼠设为正常组。术后连续7 d灌胃给药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及肝肠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变程度;生化检测血清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胆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及肠组织中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acid transporter,ASB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空泡样细胞且排列紊乱,发生胆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的现象。血清中TBA、TBIL浓度及AST、ALT、ALP、GGT活性显著增加(P<0.05)。经利胆合剂、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对应2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肝肠组织中CYP7A1、ASBT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BSEP、FGF15、FXR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胆合剂组及熊去氧胆酸组中上述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发生明显的回转(P<0.05)。结论:利胆合剂可改善幼龄SD大鼠胆汁淤积相关检测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XR依赖的胆汁酸合成、外排及重吸收相关蛋白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伊托必利对氯吡格雷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乙酸浆膜下注射法建立胃溃疡大鼠模型;60只胃溃疡愈合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氯吡格雷组、0.5 mg·kg-1伊托必利组、1.0 mg·kg-1伊托必利组。伊托必利组大鼠分别给予0.5、1.0 mg·kg-1·d-1伊托必利灌胃,1 h后与氯吡格雷组大鼠同时再予8.0 mg·kg-1·d-1氯吡格雷灌胃,之后禁食6 h,其余组别均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连续灌胃30 d。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计算溃疡复发率、胃黏膜损伤指数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blot检测胃黏膜组织cleaved Caspase-3、NF-κB、Occludin、ZO-1、p-p38、p-ERK、p-JNK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氯吡格雷组大鼠溃疡复发率、胃黏膜损伤指数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大,cleaved Caspase-3、NF-κB、p-p38、p-ER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比较均具有显著性(P<0.05);与氯吡格雷组比较,伊托必利两组大鼠的溃疡复发率、胃黏膜损伤指数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则显著减小,cleaved Caspase-3、NF-κB、p-p38、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Occludin、ZO-1表达则显著增多,差异比较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伊托必利对氯吡格雷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机制可能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上调及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通过calpain-1/NF-κB信号通路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NF-κB抑制剂组(5 mg·kg-1)、低氧ASIV低剂量组(40 mg·kg-1)、低氧ASIV高剂量组(80 mg·kg-1)。16只calpain-1敲除鼠随机分为2组:常氧calpain-1敲除组、低氧calpain-1敲除组。低氧组置于10% O2的低氧舱内造模28 d。造模结束后测定小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ET-1、IL-6、TNF-α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结构,测量肺小动脉血管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WA)和血管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免疫组化(IHC)观察肺组织PCNA蛋白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calpain-1、p65、p-p65、PCNA、VCAM1、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模型组小鼠的RVSP、RVHI、WA和WT升高(P<0.01),血清中ET-1、IL-6、TNF-α含量升高(P<0.01),肺组织中calpain-1、p-p65、PCNA、VCAM1、ICAM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低氧模型组相比,低氧calpain-1敲除组、低氧NF-κB抑制剂组、低氧ASIV给药组小鼠的RVSP、RVHI、WA和WT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ET-1、IL-6、TNF-α含量降低(P<0.05),肺组织中calpain-1、p-p65、PCNA、VCAM1、ICAM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能通过calpain-1/NF-κB信号通路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Notch/Hes1信号通路探讨七味红花殊胜丸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 50只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1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然后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按3.9 g·kg-1,7.8 g·kg-1灌胃七味红花殊胜丸溶液;秋水仙碱组小鼠按0.1 g·kg-1灌胃秋水仙碱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及Notch1、Jagged1、Hes1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HF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七味红花殊胜丸对HF小鼠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otch/Hes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益气通脉方对血清代谢及主动脉病理、斑块的影响,探讨益气通脉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36只C57/B6J雄性小鼠中正常组6只,给予普通饮食;3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通脉方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各6只,高脂饲养的同时分别以0.9%氯化钠溶液,低、中、高剂量益气通脉方(0.39,0.78,1.56 g·kg-1·d-1),阿托伐他汀(2.6 mg·kg-1·d-1)灌胃,12周后采集血清和主动脉。主动脉油红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血清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富集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益气通脉方组主动脉斑块面积减小(P<0.01),血管病理损伤改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有21种代谢物改变明显,包括L-酪氨酸、L-脯氨酸等增高,N-乙酰鸟氨酸、肌醇等降低,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为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结论: 益气通脉方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脂肪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对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Adv肾损伤组(30 mg·kg-1·d-1),As低、中、高剂量干预组(10,20,30 mg·kg-1·d-1)。通过测定血浆生化指标比较各组肾功能差异;Masson染色评价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理学改变;利用UHPLC-MS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dv组肌酐值显著升高,肾损伤严重。而As可显著降低肌酐值和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理学形态,有效干预Adv致肾损伤。Adv组大鼠血浆共发现28个差异代谢物,As可显著逆转16个代谢物的变化。主要涉及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通路、泛醌和其他萜烯-醌代谢通路,与氧化应激相关的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提示As保护Adv致肾损伤的机制与改善细胞供能,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利用黄芪作为减毒增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JNK通路探究缬草酸对癫痫仔鼠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18只大鼠建立癫痫模型并成功妊娠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缬草酸低、高剂量组(各6只),另取6只大鼠成功妊娠后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缬草酸低、高剂量组灌胃60 mg·kg-1·d-1、180 mg·kg-1·d-1缬草酸溶液至孕20 d,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灌胃等量0.9%氯化钠溶液。统计各组总仔鼠数及活仔鼠数;HE染色观察仔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技术检测仔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仔鼠海马组织中JNK、p-JNK、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缬草酸低、高剂量组总仔鼠数、活仔鼠数均升高,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AI、海马组织中p-JNK/JNK及p-p38 MAPK/p38 MAPK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结论:缬草酸对癫痫仔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JNK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大鼠肝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及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S组)、肝损伤模型组(MO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高剂量组(H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中剂量组(M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低剂量组(L组),每组10只。MO组和各给药组大鼠将50% CCl4花生油溶液按照1 mL·kg-1,每周灌胃2次。同时,H组、M组和L组每日一次,分别腹腔注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 mg·kg-1、50 mg·kg-1和25 mg·kg-1。6周后处死,取大鼠肝脏,观察大体形态,称重留样;取大鼠血清,测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测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肽(PC-Ⅲ)。Western blot测肝脏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MO组相比,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能够升高H组、M组大鼠体质量(P<0.01、P<0.05);降低H组肝脏指数(P<0.05);降低H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P<0.05、P<0.01);降低H组LN、CIV和PC-Ⅲ(P<0.01、P<0.01、P<0.01),降低M组LN和PC-Ⅲ(P<0.01、P<0.05);下调H组Bax表达(P<0.01);上调H组Bcl-2的表达(P<0.01)。结论: 对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大鼠,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下调其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才真  何占坤  邹江  王东强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4):1400-1405,1422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因素复合法建立CAG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维酶素300 mg·kg-1)、苦参碱高剂量组(200 mg·kg-1)、苦参碱低剂量组(100 mg·kg-1),每组10只。灌胃给药,连续治疗8周后,于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并进行病理程度分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生长抑素(SS)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黏膜匀浆液中白细胞介素I 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胃黏膜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结果: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病变有显著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固有腺体萎缩程度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碱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GAS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SS含量则出现显著降低(P<0.01);苦参碱高、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碱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TLR4、MyD88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苦参碱低剂量组TLR4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苦参碱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持续活化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减轻CAG炎症反应,阻止炎症细胞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发挥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寻找影响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发生无法耐受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针对接受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的非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收集1857名患者的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的药物治疗方案,结合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857名患者中,共有53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肿瘤患者血浆中顺铂浓度的柱前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比较顺铂(75 mg·m-2·d-1) QD*1 d和(25 mg·m-2·d-1) QD*3 d在不同化疗周期顺铂血药浓度的变化。方法:血浆样品的顺铂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络合生成Pt (DDTC)衍生化产物,经蛋白沉淀后,采用UPLC-MS/MS测定,色谱柱为BEH C18(2.1 mm×50.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5 mL·min-1,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以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结果:顺铂在20~3 000 ng·mL-1r2=0.995 4)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批内RSD在7.21%~12.06%,批间RSD在4.64%~11.17%;提取回收率为78.48%~99.2%,基质效应在90.7%~94.8%,稳定性良好。顺铂(75 mg·m-2·d-1) QD*1 d在整个化疗周期中血药浓度呈上升趋势,顺铂(25 mg·m-2·d-1) QD*3 d血药浓度呈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专属性高、稳定性好,适用于肿瘤患者血浆中顺铂浓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肾功能不全及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用药方案的谷浓度水平,以及CRRT对其清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重症监护室使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的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 mL·min-1·(1.73 m)-2]患者,分为CRRT (CVVH模式)组和非CRRT组,给予高负荷剂量8~10 mg·kg-1,q12h×3剂。在替考拉宁给药第3剂及第6~8剂前测定血清谷浓度,CRRT组同时测定滤出液浓度,并计算替考拉宁滤过系数。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后,非CRRT组和CRRT组的第3剂前血清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79.17%和86.36%,第6~8剂前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83.33%和90.91%。用药前白蛋白水平<30 g·L-1的替考拉宁第3剂及第6~8剂前谷浓度显著低于白蛋白≥30 g·L-1组[11.88(8.99,14.26) mg·L-1 vs.16.92(12.46,24.30) mg·L-1,P=0.024;12.42(11.84,14.55) mg·L-1 vs.20.2(12.42,24.18) mg·L-1,P=0.007]。CRRT患者超滤率为(46.66±12.72) mL·kg-1·h,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和同时间点的滤出液浓度分别为:18.08(11.99,24.18) mg·L-1和(3.49±1.09) mg·L-1,替考拉宁滤过系数为0.180±0.049。结论:肾功能不全及行CRRT的危重症感染患者在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给药方案下可快速达到谷浓度目标范围,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影响替考拉宁血清谷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阿米卡星的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分别评价阿米卡星6种给药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及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8-2019年临床标本血培养、痰培养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并测得阿米卡星对其MIC值,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分别模拟不同给药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血流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5 000“例”的临床疗效,并计算各方案以IQmax ≥ 10为目标阈值的CFR。结果:临床血标本、痰标本中分别分离出76和95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95%、9.76%。对于血流感染,阿米卡星7.5,10.0,12.5 mg·kg-1·d-1给药剂量的CFR均小于90%;当铜绿假单胞菌MIC ≤ 1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为100%,当MIC ≥ 8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小于90%。对于下呼吸道感染,阿米卡星所有剂量的CFR均小于90%;当铜绿假单胞菌MIC ≤ 0.5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大于90%,当MIC ≥ 2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小于90%。结论: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于血培养较高,阿米卡星经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时,我国指南阿米卡星推荐剂量能够达标,而经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时,国内外指南推荐剂量均不能达到满意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存在较大治疗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