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急诊内科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进行点评,发现临床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利用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PASS),抽取急诊内科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全部处方数及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数,记录抽取结果。同时,利用医院药品微机管理系统(HIS)和PASS随机抽取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急诊内科含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每月100张,共600张,药学人员对每张处方进行初评,处方点评专家组进行终评,得出点评结果。通过医院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有效沟通,反馈处方点评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结果 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每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数分别为432、327、233、185、271、264张,合计总处方数1 448张,占急诊内科总处方数的11.97%,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间急诊内科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合理率分别为28%、43%、36%、48%、73%、70%,总体上合理率由28%上升到70%。不合理处方类型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有配伍禁忌等。抽取的处方中部分处方医师不合理处方比例在下降,合理率不断提高。结论通过实施处方点评及与临床医生的有效沟通等干预措施,地塞米松磷酸钠处方开具的合理率在不断提高,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处方点评取得一定效果。但仍需完善HIS功能设置,加强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学习,提高药学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处方抽样点评,分析处方干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随机等间距抽取某三甲医院2016年5月-7月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处方750张作为干预前研究对象,按照相关规定和方法进行初评和终评,并进行适当干预.再随机等间距抽取2016年8月-10月及2016年11月-2017年1月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处方各750张作为第1、2次干预后资料,进行处方点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处方合理率为46.0%,第一、二次干预后合理率分别提升至63.9%(P=0.0062)、82.5%(P=0.0020).结论: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处方经持续点评干预后合理率明显提升,但仍有部分不合理使用现象,应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以及再给药后肺炎复发情况,为临床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肺炎的鉴别及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个案报道共57例,中位发生时间为(2.6±2.3)个月,其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GGO、实变和网格状影,肺炎类型主要表现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49例经停药和(或)对症治疗后好转或痊愈,1例出现呼吸衰竭,7例死亡。好转后,10例患者再次给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4例复发。结论:纳武利尤单抗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部影像学特征,鉴别其可能导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需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予以相应的治疗手段,同时应警惕再次给药后的肺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阿米卡星的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分别评价阿米卡星6种给药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及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8-2019年临床标本血培养、痰培养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并测得阿米卡星对其MIC值,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分别模拟不同给药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血流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5 000“例”的临床疗效,并计算各方案以IQmax ≥ 10为目标阈值的CFR。结果:临床血标本、痰标本中分别分离出76和95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95%、9.76%。对于血流感染,阿米卡星7.5,10.0,12.5 mg·kg-1·d-1给药剂量的CFR均小于90%;当铜绿假单胞菌MIC ≤ 1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为100%,当MIC ≥ 8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小于90%。对于下呼吸道感染,阿米卡星所有剂量的CFR均小于90%;当铜绿假单胞菌MIC ≤ 0.5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大于90%,当MIC ≥ 2 mg·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小于90%。结论: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于血培养较高,阿米卡星经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时,我国指南阿米卡星推荐剂量能够达标,而经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时,国内外指南推荐剂量均不能达到满意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存在较大治疗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使用LPV/r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通过团队讨论的方式建立LPV/r主动监测模型,监测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使用LPV/r的COVID-19患者,阳性预警病例经人工再评价后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研究。结果共监测65例住院患者,经人工再评价后,LPV/r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29.23%,3级ADR 1例。用药疗程大于10 d为LPV/r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11,95%CI:1.128~18.033)。文本主动监测发现23例次ADR,以恶心最为多见。结论LPV/r可引起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提前预防、积极对症治疗,防止严重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前后,某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趋势,以及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与CRO检出率的相关分析。方法:自2017年第一季度起对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专档管理,收集和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CRAB、CRPA、CREC、CRKP的检出率情况,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专档管理前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线性趋势检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CRAB、CRPA、CREC、CRKP的检出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逐渐上升趋势(P < 0.05),专档管理后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 < 0.05)。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AUD呈中度正相关(r=0.795,P < 0.01;r=0.766,P < 0.01;r=0.591,P < 0.05)。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AUD与CRPA的检出率呈一定相关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降低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而可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  相似文献   
7.
黄赵刚  陈泳伍  程钢  夏泉 《中国药师》2011,14(10):1463-1464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制痂酊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的方法,同时考察不同剂量60Co辐照对其含量影响。方法:色谱柱: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2.2%冰醋酸-乙腈(86:14),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35℃。结果: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分别在1.025~12.813μg,0.196~2.450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99.8%(n=5);60Co辐照剂量为3 kGy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分别减少2.77%,3.43%,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两者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对单批次样本测定表明:60Co辐照对制痂酊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在低剂量(≤3 kGy)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传染性肺炎,其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现多个诊疗指南中均推荐包括α干扰素在内的抗病毒方案。本文对α干扰素可能的抗COVID-19机制、静脉制剂雾化给药的空气动力学特点、特殊人群的给药方案、常见不良反应以及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潜在传播风险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新冠肺炎患者α干扰素雾化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以下简称某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初评和终评,发现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并提出干预措施,提高该院该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处方点评的方法,抽查2018年11月的113份病历作为干预前研究资料,抽取2019年2月份的82份病例作为干预后研究资料,依据相关规定和指南对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打分点评,再将分数结果反馈于各个科室,提出干预措施和跟踪管理。将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不合理率为37.2%,干预后不合理率为19.5%,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用药指征,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干预后数量明显减少,但联合使用不规范、未进行病原学送检、未进行会诊及其它的不合理类型,在干预后数量未见明显改善,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结论:这种评分制的处方点评以及跟踪干预取得的效果较明显,值得推广,对提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和相关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危险因素。结果272例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患者,24例发生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发生率8.8%;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联用环孢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计使用量≥450 mg与AKI发生有关(P<0.1);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累计使用量≥450 mg是AKI独立危险因素(P<0.05);13例发生AKI患者停药1周后肌酐值较用药期间最高值下降(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AKI较常见,用药期间应加强女性患者及累计使用剂量≥450 mg患者发生AKI的风险评估,密切监测给药期间尤其是约2周患者肌酐水平。大部分患者AKI可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