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不同UGT1A1*28/*6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联合UGT1A1*28和*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三者有显著差异且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4.3%、17.4%、57.1%,P=0.005,趋势检验P=0.002)。UGT1A1*28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显著影响,但UGT1A1*6基因突变者较野生型者RR、DCR均明显降低(P=0.023,P=0.032)。联合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显著差异(P=0.002,P=0.008),且DCR降低趋势有统计学意义(95.7%、73.9%、42.9%,趋势检验P=0.001)。结论:在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时,联合检测UGT1A1*28/*6两位点基因较单独检测一个位点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化疗相关性腹泻发生的特点与危险因素,提高伊立替康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肿瘤患者信息,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原发灶部位、伊立替康剂量、UGT1A1基因多态性等临床特征与腹泻发生率、腹泻严重程度的关系,总结伊立替康致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75例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05例,女性70例,腹泻发生率为25.7%(45/175),其中早发性腹泻7例(4.0%),迟发性腹泻38例(21.7%);轻中度腹泻(I~Ⅱ级)36例(20.6%),严重腹泻(Ⅲ~IV级)9例(5.1%)。严重腹泻均为迟发性腹泻,发生于给药后5~14 d。高龄(≥65岁)是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2);伊立替康联合铂类化疗时严重腹泻发生率为17.0%(8/47),高于FOLFIRI方案(P=0.003);联合奥沙利铂化疗的严重腹泻率为40%(4/10),高于联合其他铂类,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患者性别、烟酒史、原发灶部位、伊立替康剂量、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腹泻发生率和发生的严重程度无影响。结论:高龄(≥65岁)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时发生腹泻的风险较高,伊立替康联合铂类化疗时需警惕严重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本院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就诊于本院并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76例肿瘤患者被纳入分析。76例患者均行UGT1A1*28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3.68%),其中有45例患者同时行UGT1A1*6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4.44%)。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风险显著高于野生型(OR=10.79,95% CI:1.24~93.86, P=0.016)。伊立替康化疗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肝损伤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与UGT1A1基因型的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严重白细胞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等方法对202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02例患者中UGT1A1野生型TA6/TA6 156例(77.2%);杂合突变型TA6/TA744例(21.8%),纯合突变型TA7/TA7 2例(1.0%).3~4度不良反应的情况:腹泻27例(13.4%)、白细胞减少19例(9.4%),TA6/TA6与TA6/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白细胞减少与1~2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7/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100%,白细胞减少50%.结论 用伊立替康化疗前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筛查高危人群,预测伊立替康的严重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拭子检测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可行性,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结直肠癌口腔黏膜和对应的外周血为检测标本共110例,提取标本中的DNA,以焦磷酸测序法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记录标本对应的患者伊立替康化疗的不良反应,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口腔黏膜拭子与对应外周血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完全一致。其中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共85例(77.3%),杂合突变TA6/7共21例(19.1%),纯合突变TA7/7共4例(3.6%)。UGT1A1*6基因包括野生型G/G 82例(74.5%)、杂合突变G/A 23例(20.9%)、纯合突变A/A 5例(4.5%)。UGT1A1*28基因突变型明显增加3~4级腹泻及粒细胞减少的风险,UGT1A1*6基因突变型增加3级以上腹泻,但与粒细胞减少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黏膜拭子与外周血均可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二者准确性相当。UGT1A1*28与UGT1A1*6可作为伊立替康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75.0%)UGT1A1*28为野生型TA6/6;13例患者(23.2%)为杂合突变型TA6/7;1例患者(1.8%)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野生型有44例(78.6%),杂合突变型有10例(17.9%),纯合突变型有2例(3.6%)。UGT1A1*28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6、3例(14.3%vs.21.4%,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1例(1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6、2例(14.3%vs.14.3%,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为1例(100%)。UGT1A1*6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8例(6.8%vs.66.6%,P<0.01),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2、7例(4.5%vs.58.3%,P<0.01)。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杂合突变型次之,而纯合突变型很少见。TA7/7纯合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TA6/7杂合突变型与TA6/6野生型相似,并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UGT1A1*6突变型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患者UGT1A1基因型分布,探索真实世界中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伊立替康后的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我们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该院42例接受UGT1A1基因检测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中31例服用伊立替康后其血液学以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UGT1A1*28基因杂合突变率为21.9%,纯合突变率为4.9%, UGT1A1*6基因杂合突变率为31.5%,未检测到纯合突变型;本研究中UGT1A1*6及*28杂合突变的患者较野生型患者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未见显著性差异,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ALT/AST增高、ALP/GGT增高、胆红素增高、乏力、恶心、呕吐、迟发型腹泻; UGT1A1*6和*28双位点突变的患者出现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00%。研究表明, UGT1A1*6和*28双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致结肠癌患者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60例结肠癌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治疗,分析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型与2种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50例,杂合突变型10例,突变纯合型无;UGT1A1*6野生型38例,杂合突变型20例,突变纯合型2例。UGT1A1*28、UGT1A1*6突变基因型患者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野生型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转移器官数目、UGT1A1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的结肠癌患者中,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0~4级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COG评分者2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UGT1A1*28基因型、UGT1A1*6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是结肠癌患者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经伊立替康治疗后,UGT1A1*28、UGT1A1*6突变型患者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可为临床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干预及用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副反应及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与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观察近期疗效和副反应及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副反应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用药后获得PR58例,SD 24例,PD 14例,无1例获得CR。ORR60.4%,DCR85.4%,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TTP 6.1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8.5%;脱发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为83.3%;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9.8%,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12例患者中,(TA)6/(TA)6UGT1A1*1/*1纯合野生基因型9例,发生腹泻为1例,为Ⅰ度。(TA)6/(TA)7UGT1A1*28/*1杂合基因型3例,发生腹泻2例,其中1例为Ⅲ度腹泻。结论 FOLFlRI方案是治疗常规化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缓解率较高,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其主要不良反应。UGT1A1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多态性(TA)6/(TA)7杂合状态可以增加患者发生严重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63例恶性肿瘤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 UGT1A1*28的基因型 TA(6)/TA(6)纯合子、TA(6)/TA(7)杂合子、TA(7)/TA(7)纯合子。结果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上一般临床特征如患者的年龄、性别、ECOG评分、复发转移灶、合并疾病史、剂量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上,剂量强度是危险因素(P<0.05),余各项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6)/TA(6)正常野生型48例(76.19% ),TA(6)/TA(7)杂合基因型15例(23.81% ),TA(7)/TA(7)纯合突变型0例;基因TA(6)/TA(6)野生型与TA(6)/TA(7)杂合型在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合并疾病、原发灶的部位与复发转移灶临床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28基因TA(6)/TA(6)野生型最为常见,TA(6)/TA(7)杂合型次之;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与剂量强度无明显相关性,UGT1A1*28基因多态性是腹泻危险因素,TA(6)/TA(7)型基因患者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与剂量强度呈正相关,剂量强度越大的患者可能越易发生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相似文献   

11.
何奕  赵瑾  龚倩 《肿瘤药学》2014,(3):182-186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6(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IP方案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D-SCLC)患者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应用IP方案治疗的46例ED-SCLC患者,化疗前采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焦磷酸测序法测定UGT1A1*6的基因多态性,化疗过程中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UGT1A1*6位点野生型G/G 34例(73%),杂合突变型G/A 8例(17%),纯合突变型A/A 4例(8%)。化疗期间,突变杂合型(G/A)及纯合突变型(A/A)患者3-4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GT1A1野生型(G/G)(P〈0.05),UGT1A1*6各种基因型之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IP方案治疗ED-SCLC发生严重的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但与其临床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玉华 《中国医药》2014,(5):716-718
目的 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效果.方法 对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201 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住院的8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症的盆腔病变中,Ⅰ~Ⅱ期患者主要病变为异位内膜累及盆腔腹膜,形成腹膜病灶,Ⅲ~Ⅳ期患者主要病变为异位内膜累及卵巢引起卵巢囊肿及卵巢输卵管周围粘连;术后0~24周妊娠率为62.7% (52/83),Ⅰ、Ⅱ、Ⅲ、Ⅳ期分别为73.9%(17/23)、58.8%(20/34)、60.0%(12/20)、50.0%(3/6);术后25 ~36周妊娠率为4.8%(4/83),其中Ⅰ、Ⅱ、Ⅲ、Ⅳ期分别为0(0/23)、5.9% (2/34)、5.0%(1/20)、16.7%(1/6).术后24周内妊娠率明显高于术后25 ~ 3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87.7%(50/57)和76.9%(20/2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复发率为19.2%(5/26),明显高于Ⅰ~Ⅱ期的1.8%(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1,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效果明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与卡培他滨单药治疗FOLFOX4方案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有明确病理诊断、经FOLFOX4方案化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共65例。随机分为联合组33例(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和单药组32例(卡培他滨),21d为1个周期。每例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后,评价2组临床受益反应、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至少随访1a。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48.5%)、临床受益率(78.7%)、疾病进展时间(6.3±2.6)个月、平均生存期(12.6±7.3)个月与单药组(21.9%、50.0%、(4.8±2.1)个月、(8.1±6.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共有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联合组明显较单药组反应严重(P<0.05或P<0.01),但对症治疗后不延误治疗。联合组特有的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较高(69.7%、90.9%),但均在可控制、可耐受的范围之内。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FOLFOX4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取得较高的临床受益率和总有效率,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P450酶2C9(CYP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l)基因多态性对中国肺栓塞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INR已稳定达标的中国肺栓塞患者,采用TaqMan MGB探针法,检测CYP2C9*2、*3位点和VKORCl-1639A>G位点基因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及华法林日平均剂量.结果 VKORCl -1639AG或GG基因型患者华法林稳定日均剂量明显高于AA基因型患者(5.81±1.93vs 3.33±1.11mg,P <0.001);CYP2C9*2或*3变异的患者华法林稳定日均剂量低于无变异的患者(2.57±1.31 vs 3.97±1.67mg,P<0.001);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CYP2C9和VKORC1基因型等因素在内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可解释51.1%左右的华法林稳定剂量个体差异(R2=0.511,P<0.001).结论 CYP2C9和VKORC1基因型检测对指导中国肺栓塞患者个体化应用华法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蕾  余振球 《中国医药》2012,7(4):458-460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病(RH)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RH患者100例,按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分为:RH+ OSAHS组(n=54),RH组(n=46),收集患者的性别、身高、体重、BMI、吸烟史、服用降压药种类、高血压病程、血脂、血糖、血清尿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晨起卧位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和24h动态BP监测相关数据:24h平均SBP(24 h SBP)、24h平均DBP(24 h 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H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①RH+ OSAHS组患者24h DBP、24hMAP、LDL-C、血清尿酸、PRA、服用降压药种类均高于RH组[(86±10)mm Hg(1 mm Hg=0.133 kPa)比(81±10)mm Hg,(101 ±9)mm Hg比(97±8)mm Hg,(3.0±0.6)mmol/L比(2.7±0.5)mmol/L,(437 ±81).μmol/L比(385 ±72) μmol/L,1.44(0.56,3.09)ng/(ml·h)比0.78(0.19,1.96)ng/(ml·h),(4.0±0.7)种比(3.6±0.5)种,P<0.05];而年龄、病程低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2)岁比(54±12)岁,9(3,16)年比10(6,20)年,P<0.05].②年龄(P=0.031,OR =0.964,95% CI:0.932 -0.997)、高血压病程(P =0.015,OR=0.943,95% CI:0.90 ~0.989)、24 h DBP(P=0.016,OR=1.054,95% CI:1.010 ~1.101)、24 h MAP(P=0.014,OR=1.065,95%CI:1.013~1.121)、血清尿酸(P=0.002,OR=1.009,95%CI:1.003~1.014)、LDL-C(P =0.035,OR=2.193,95% CI:1.003 ~1.014)与OSAHS独立相关;24 h MAP(P=0.02,0R=1.065,95% CI:1.008~1.124),UA(P =0.002,OR=1.009,95% CI:1.003 ~ 1.015),LDL-C(P=0.117,OR=1.877,95% CI:0.854~4.128)为RH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RH患者中合并代谢异常是OSAHS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致1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野生型患者严重迟发性腹泻。方法分析该患者接受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后发生迟发性腹泻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印证。结果严重迟发性腹泻可能由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所致,与患者体内伊立替康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联合使用替吉奥等相关。结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野生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时不能忽视严重迟发性腹泻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