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其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炎症介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有着多重生物活性效应,本文主要综述了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其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对类胰蛋白酶的分泌和活性进行调控将有望成为此类相关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类胰蛋白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胰蛋白酶是主要由肥大细胞分泌的一种炎症介质,具有多重生物活性效应,可启动多种疾病反应的进程,并与其发生和发展有关.在很多肥大细胞相关疾病中,血清类胰蛋白酶都伴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而升高.检测此类疾病时类胰蛋白酶血清水平的变化,有望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员在利用胰蛋白酶对肥大细胞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时发现,肥大细胞能够被染色,说明其中存在着具有胰蛋白酶活性的物质.人们对该物质纯化后发现,它是由肥大细胞释放的,并且其胰蛋白酶样活性90%以上来自一种酶,因此命名该酶为类胰蛋白酶(tryptase).由于该酶是肥大细胞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分泌性介质,且在多种疾病的进程中起到诱导作用[1],因此类胰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已经成为近年来炎症及其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酶、胰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对肥大细胞P815分泌IL-4的影响。方法肥大细胞培养后用凝血酶、胰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单独或与相应抑制剂凝血酶抑制剂、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α抗胰蛋白酶抑制剂、亮肽素结合处理肥大细胞,收集上清并用ELISA方法检测IL-4的水平。结果胰蛋白酶、类胰蛋白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肥大细胞P815分泌IL-4。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和α抗胰蛋白酶能阻断胰蛋白酶引起的肥大细胞IL-4分泌(P0.05)。亮肽素能阻断类胰蛋白酶引起的肥大细胞IL-4分泌(P0.05)。而凝血酶对肥大细胞IL-4的分泌功能无影响。结论胰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刺激肥大细胞IL-4分泌。  相似文献   

5.
类胰蛋白酶为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一种炎症介质,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其血清水平可出现异常升高.我们对因药物引起的变应性休克患者的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已成为21世纪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从Portier和Richet首次描述过敏性反应以来,对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研究已证明过敏性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以后,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上,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鼻部充血、鼻液外溢、结膜炎、面色潮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慢性肾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类胰蛋白酶对成纤维细胞的增生,RT PCR检测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促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和I型胶原mRNA的表达,且依赖于肝素的存在。蛋白水解酶抑制剂苯甲脒能抑制类胰蛋白酶的上述效应。结论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直接作用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慢性肾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类胰蛋白酶对成纤维细胞的增生,RT-PCR检测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促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且依赖于肝素的存在.蛋白水解酶抑制剂苯甲脒能抑制类胰蛋白酶的上述效应.结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直接作用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依据MC颗粒含有的蛋白酶和分布,将其分为T肥大细胞和TC肥大细胞两种类型。T肥大细胞内含有类胰蛋白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肠黏膜层T淋巴细胞的周围。TC肥大细胞颗粒内含有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如皮肤、结膜、滑膜处。  相似文献   

10.
谢华  何韶衡  傅意玲 《医学争鸣》2005,26(7):599-602
目的:研究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激动剂对人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方法:用PAR-2激动剂激发经酶悬浮的人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并分别测量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释放量.结果:PAR-2激动剂丝-亮-异亮-甘-赖-缬(SLIGKV)可引起皮肤肥大细胞组胺释放,但对类胰蛋白酶释放无影响.相反,SLIGKV可引起扁桃体肥大细胞的类胰蛋白酶,而不是组胺释放.另外一种PAR-2激动剂反肉桂酰-亮-异亮-甘-精-亮-鸟-[酰胺](te-LIG-RLO-NH2)比SLIGKV-NH2诱导类胰蛋白酶和组胺释放的作用弱.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具有在体外释放类胰蛋白酶的特性.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差别揭示了一种新的肥大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异质性的类型,提示人类肥大细胞至少有2种脱颗粒信号的自我放大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腔扩容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2005至2010年广东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腔扩容术。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2个月,显效8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术后12个月,显效7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2%。结论:鼻中隔黏膜软骨膜下功能矫正术+下鼻甲成型术通过改变鼻腔通气构造及神经敏感性,对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曹长峰  张兰 《医学综述》2006,12(6):372-374
糖尿病肾病(DN)状态下,血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提示TNF-α参与DN发病。一方面,长期或间歇性高血糖及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加,促进TNF-α合成与分泌增加;另一方面,TNF-α与其他因素一起,参与DN的发生与发展。血尿TNF-α浓度作为观察DN病情活动的一项有意义指标或血糖控制好坏的佐证之一,有待于进一步定量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方建林 《医学综述》2011,17(2):180-183
Toll样受体是近年发现的一组天然受体,其不仅能识别病原微生物和激活天然免疫,而且调节获得性免疫和诱导免疫耐受,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宿主通过Toll样受体识别大量病原体相关结构,利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机体免疫细胞,一方面参与早期的宿主防御,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参与炎性反应,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4.
齐玮 《中国医药导报》2013,(31):125-128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特征,调查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特点。方法收集84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完整临床资料,以同期212例慢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临床证型。结果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以青年占比最高,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有既往其他变应性疾病史、目前伴发其他变应性疾病、家族过敏史、直系亲属变应性鼻炎史、居住或工作场所接触粉尘、近3年居住或工作场所装修、吸烟或二手烟、居住或工作场所通风不好、变迁生活地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既往其他变应性疾病史、近3年居住或工作场所装修、变迁生活地、直系亲属变应性鼻炎史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居住或工作场所通风好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发作主要季节为春季和秋季。主要中医临床证型为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伏热证相对较少,肺气虚弱证的患者主要呈间歇性发作且症状较轻,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伏热证患者以持续发作为主且症状较重。结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体质、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温度变化、春季和秋季分别是主要的发病诱因和发作季节,中医临床证型以虚证为主,肺气虚弱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射频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方法: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采用射频治疗55例,药物治疗53例,下鼻甲部分切除23例,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射频治疗效果显著,55例近期疗效达到全部临床治愈,明显优于其它两种疗法(P<0.01)。结论:确定射频治疗范围是保证疗效的先决条件,局部粘膜射频治疗程度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射频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反应轻、副作用少等优点;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6.
A two year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s contact allergic dermatitis with positive patch test attending the Dermatology clinic was performed. Of the 346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patch test, 14% had occupational dermatitis. This condition affected mainly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worker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as seen between age and prevalence of occupational allergic dermatitis. Allergic hand dermatitis was the commonest presentation in occupational allergic dermatitis. This was followed by dermatitis of the exposed skin (face, neck, hands and forearms). The common sensitising agents identified were rubber chemicals and nickel. The two main groups at risk were factory workers and medical personnel. The common allergens found in factory workers were epoxy resin, pewter, nickel and rubber chemicals. Exposure dermatitis occurred in patients working in the pewter industry. Two thirds of medical personnel with hand dermatitis were allergic to rubber gloves. One year follow up after patch testing showed that 19% of patients still suffered from chronic dermatitis. Dermatitis improved in 34% of patients. Forty-seven percent were cured and stopped attending the clinic after patch testing and adequate counselling.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过敏性紫癜、湿疹、荨麻疹三种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4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湿疹、荨麻疹患者总IgE阳性率分别为54.84%、65.79%、70.48%,以荨麻疹的阳性率最高。三种过敏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均以霉菌组合的阳性率最高;食入性变应原过敏性紫癜和湿疹牛奶的阳性率最高,荨麻疹以腰果类阳性率较高。结论:通过对三种过敏性疾病血清IgE的测定和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Ⅰ型变态反应部分参与了过敏性紫癜和湿疹的致病;通过特异性变应原的测定,可了解引起患者过敏的变应原,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plasmatic concentration of IL-6, IL-10 and IL-2 in the patient of chronic allergic rhiniti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therapy. METHODS: Cytokine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30 healthy volunteers (Group A) and 90 patients of chronic allergic rhinitis (Group B) with an increased plasma IL-10 level. Group B was then divided into 3 subgroups: 30 patients treated with real acupuncture (Group B1); 30 patients treated with sham acupuncture (Group B2); 30 non-treated patients (Group B3). RESULTS: The allergic subjects of group B1, compared with control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IL-10 after a specific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P < 0.05). On the other hand, in tho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sham acupuncture (B2) as well as in non-treated patients (B3), the IL-10 values remained high and unchange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IL-2 values at 24 hours (P < 0.05) after real acupuncture (Groups A, B1), however the values remained within normal ranges. The IL-6 do not change after therapy. CONCLUSION: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reduce plasmatic level of IL-10 in chronic allergic rhinitis.  相似文献   

19.
鼻渊溯源     
《内经》时代,人们认为变应性鼻炎与肺、肾、胆、手足阳明经、足太阳膀胱经关系密切,为其后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伤寒论》认为鼻塞、鼻呜、鼻干等症状与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及寒湿之邪有关,并提出相应治法,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每天组予环磷酰胺组(CP)8mg/kg·d×4W,ip;冲击组予CP56mg/kg·d×4W,ip;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ml/d×4W,ip。结果:①睾丸生精细胞损伤:每日组重于冲击组;②血睾酮(T)含量每日组显著低于冲击组(P<0.05);冲击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对睾丸间质细胞的影响:冲击组轻于每日组;④血FSH、LH含量与垂体重量:每日组与冲击组皆正常;⑤血BUN、Cr水平:3组皆正常.说明CP冲击疗法对睾丸间质细胞损伤较轻;CP除直接损伤睾丸组织外,可能还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