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评估吸氧及静脉应用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跨膈压(Pdi)的影响.方法:应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采用分段外曳法测定19例COPD患者平静呼吸时的Pdi,在用力呼尽肺内气体行最大努力吸气时测最大跨膈压(Pdimax);于吸氧(2 L/min) 30 min后以及静脉注射氨茶碱30 min后分别测定Pdi、Pdimax,并与8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COPD组Pdi为(41.78±21.63)cmH2O(1 cmH2O=0.098 kPa),Pdimax为(52.66±22.43) cmH2O,对照组分别为(102.43±20.67)和(132.35±29.12) cmH2O,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OPD患者吸氧30 min后PaO2由(62.63±11.81)mmHg(1 mmHg=0.133 kPa)上升到(87.63±9.70)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PaCO2下降,Pdi、Pdimax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吸氧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COPD患者静脉注射氨茶碱后,Pdi、Pdimax分别由(42.37±18.33)、(53.76±20.57)cmH2O上升到(57.48±23.39)、(73.94±24.86) cmH2O,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是测定Pdi的有效方法;氨茶碱可提高COPD患者跨膈压,有益于减轻膈肌疲劳.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8-199
目的:探讨Ti/Ttot(吸气时间分数)和f/VT(浅快呼吸指数)在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43例COPD撤机患者,应用BICORE-CP100呼吸监测仪床边监测病人Ti/Ttot、f/VT和常规撤机指标VT(潮气量)、RR(呼吸频率)、VE(每分钟通气量)、MIP(最大吸气压),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指标评分进行相互比较。其中,RR、VT在SPT(自主呼吸试验)开始时测定,观察其对撤机的指导意义。结果:撤机成功组28例,Ti/Ttot 0.31±0.03,f/VT 92±12;撤机失败组15例,Ti/Ttot 0.38±0.01,f/VT 104±9。撤机失败组Ti/Ttot、f/VT、MIP、VE均明显高于撤机成功组,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VT明显低于撤机成功组,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i/Ttot和f/VT对撤机都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单个仍非敏感指标,对COPD患者应同时结合临床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不同压力上升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呼吸功的影响。方法 11例AECOPD患者接受NPPV治疗,压力支持水平设置为试验前感觉舒适的水平,压力上升时间设置为0.1、0.3和0.5 s(分别称为T1、T2和T3),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①与自主呼吸(SB)相比,NPPV时T1、T2和T3呼吸频率稍增快,但无显著差异;SB时吸气时间(Ti)为(0.97±0.04)s,T2和T3时Ti均显著增高,分别为(1.08±0.05)s和(1.14±0.06)s(P<0.05);与SB时的潮气量(VT)和分钟通气量(VE)相比,NPPV的VT和VE稍升高,但无显著增高(P>0.05)。②SB时的压力时间乘积(PTP)与跨膈压(Pdi)分别为(19.02±1.86)cm H2O.s和(12.21±2.56)cm H2O,3种不同压力上升时间时的患者PTP均明显减少(P<0.01),分别为T1(7.09±1.04)cmH2O.s、T2(10.43±2.04)cmH2O.s和T3(12.94±1.72)cmH2O.s;NPPV时的Pdi也显著降低(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与辅助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时人机同步性的影响.方法: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压力支持通气(PSV)与比例辅助通气(PAV)两种通气模式及其各自3个不同辅助水平的通气,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呼吸方式和人机同步性的变化.结果:①自主呼吸(SB)时潮气量(VT)为(0.50±0.10)L;PSV时的VT为(0.58±0.12)L,与自主呼吸相比显著增高(P<0.05);PAV时为(0.53±0.12)L,与SB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正压通气时的呼吸频率(RR)均稍增高(P>0.05).②SB时跨膈压(Pdi)为(13.49±5.05)cmH2O(1 cmH2O=0.098 kPa,PSV和PAV时的Pdi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17±5.19)cmH2O和(5.13±5.14)cm H2O.与SB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PSV时,有3个患者在舒适和高压力支持水平时出现吸气时间的不一致;其中有2个患者出现无效吸气努力.PAV时无人机不同步现象.结论:本实验证实了PAV 3个不同辅助水平及PSV低压力水平在减轻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肌肉负担和改善患者呼吸方式的同时保持很好的人机同步性,而PSV舒适和高压力支持水平时可发生人机不同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膈神经磁波刺激时,肺容量位对颤搐性跨膈压(Twitch transdiaphragmatic pressure,Pdi(t))的影响,确定膈肌最适初长时的肺容量位,从而为临床上评估COPD膈肌功能及合理确定肺减容术减容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7名健康成人在颈椎磁刺激时,不同肺容量(RV、FRC-1/2ERV、FRC、FRC+1/5IC、FRC+2/5IC、FRC+3/5I、FRC+4/5IC、TLC)位所诱发的Pdi(t)的变化。结果 Pdi(t)在RV位时最大(34.18±8.8)cmH2O,随着肺容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在TLC位达到最低值(5.83±5.64)cmH2O。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1.17-0.26X[(Y为Pdi(t),单位cmH2O;X为肺容量,用%VC来标化;r=0.98,P<0.01)]。结论膈肌的最适初长位于RV,磁刺激膈神经所诱发的Pdi(t)最大,并随着肺容量位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患者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感觉最舒适通气压力水平时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1)患者感觉“最舒适”的IPAP为(1311±289)cmH2O,EPAP为(433±050)cmH2O。(2)与自主呼吸(SB)相比,NIPPV时的潮气量(VT)从050L升到057L(P<005),分钟通气量(VE)从1013L上升到1286L(P<001);(3)与SB相比,NIPPV时的跨膈压(Pdi)、压力时间乘积(PTP)和患者吸气做功均明显减少,分别减少74%、78%和73%(P<001)。(4)NIPPV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P<005)。结论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中采用适应性逐渐增加吸气压力,寻找患者感觉舒适的最高压力的方法设定吸气压力水平,可减轻患者的呼吸肌肉负担,改善患者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呼吸中枢驱动的变异性以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OSA患者呼吸中枢驱动的作用.方法 以13例经多导睡眠图(PSG)检查确诊为中重度OSA的患者(OSA组)和6名健康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在PSG监测下记录2组受试者睡前清醒期和睡眠期以及OSA组患者睡眠呼吸事件发生和CPAP治疗时食管膈肌肌电,并分析其变异性.结果 对照组清醒期和睡眠期食管膈肌肌电变异系数分别为15.4%±3.8%和17.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组患者清醒期、睡眠期、睡眠呼吸事件发生和CPAP治疗时食管膈肌肌电变异系数分别为14.7%±1.9%、40.7%±12.0%、29.1%±7.5%和15.4%±4.6%,睡眠期和睡眠呼吸事件发生时均明显高于清醒期(均P<0.01),而CPAP治疗时与清醒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患者睡眠时呼吸中枢驱动变异性较大,CPAP具有降低呼吸中枢驱动变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呼吸肌疲劳     
<正> 呼吸肌是生命过程中唯一必须依赖的骨骼肌,它与胸廓一起构成“通气泵”,呼吸肌则是通气泵产生呼吸所需压力的动力源泉。所谓呼吸肌疲劳是指呼吸肌收缩不能产生维持足够肺泡通气量所需的驱动压,对膈肌而言是指膈肌不能继续产生呼吸所需的跨膈压(Pd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气触发灵敏度(ETS)对压力支持通气(PSV)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气同步性及呼吸功的影响。方法对31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采用PSV模式,使用呼吸力学监护仪进行呼吸力学监测,同时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测。选择5个水平的ETS:1%、15%、25%、35%及50%吸气峰流速(PIF)进行研究。在每次改变ETS水平30min后,对所有数据进行3min的同步采集。通过测量膈肌肌电图与呼吸流速波形之间的呼气相位角(θ),计算总呼吸功(Wtot)、吸气肌做功(Wi,p)、呼气肌做功(Wex),分析ETS对人-机呼气同步性及呼吸功的影响。结果有10人被排除研究。ETS在25%PIF水平时人-机呼气同步性最佳,θ=(8±3)°,有16人-15°≤θ≤15°;Wtot、Wi,p、Wex也最小,分别为(1·86±0·53)J/L、(0·54±0·13)J/L、(0·16±0·08)J/L。随ETS水平降低,吸气结束延迟及Wex逐渐增多,1%PIF时θ=(86±22)°,有18人θ>15°,Wex为(0·48±0·10)J/L,此时Wi,p显著增高至(0·65±0·16)J/L;而随ETS水平升高,吸气结束提前的发生及Wi,p逐渐增加,50%PIF时θ=-(72±15)°,有19人θ<-15°,Wi,p为(1·33±0·14)J/L。结论PSV时适当调节ETS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人-机呼气同步性,降低呼吸功。  相似文献   

10.
曲仪庆 《医学综述》1998,4(1):34-35
<正>呼吸肌疲劳是指呼吸肌在持续或反复收缩过程中不能够维持或再产生足够的压力以维持正常的肺泡通气.它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其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近几年来呼吸肌疲劳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茶碱类目前认为此类药物具有增强呼吸肌收缩力、延缓疲劳发生及加快疲劳恢复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多认为与其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增加钙离子流入细胞内有关.Wanke等的研究显示,氨茶碱虽不能提高健康人正常膈肌的跨膈压(Pdi),但可使疲劳状态的隔肌在不同肺容量位(包括过度充气位)的Pdi增加,在90%肺总量位时,Pdi提高50%~60%.新近研究显示,氨茶碱不仅能够提高健康人正常或疲劳状态下膈肌的收缩力,且以膈肌处在短纤维长度状态下更佳,在90%吸气容量位近乎使Pdi提高1倍.Aubier等给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用氨茶碱后其膈肌收缩力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后的呼吸力学、血气等指标。结果与SIMV组比较,ASV组潮气量(VT)显著增加[(627.3±58.8)mL比(430.5±76.8)mL,P〈0.01],而呼吸频率明显下降[(15.5±3.6)次/min比(22.3±2.8)次/min,P〈0.01],气道峰压(PIP)显著下降[(2.31±0.60)kPa比(3.31±0.82)kPa,P〈0.05],平均气道压无明显改变(Pm)[(0.74±0.68)kPa比(0.77±0.25)kPa,P〉0.05],吸气阻力(R)显著下降[(1.51±0.52)kPa·L^-1·s^-1比(2.35±0.24)kPa·L^-1·s^-1,P〈0.05]。ASV组器械附加功(WOBimp)(0.02J/L比0.06J/L,P〈0.01)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0.027kPa·s比0.051kPa·s,P〈0.01)均较SIMV组明显降低,带机时间明显缩短[(7.2±2.1)d比(9.5±2.9)d,P〈0.05]。SIMV和ASV两种呼吸模式下血气分析、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相比,ASV可以降低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缩短带机时间,推荐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变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supportventilation,PSV)模式的压力上升速度(rateofpressurerise,Ramp),了解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呼吸力学以及吸呼切换的影响。方法19例COPD患者采用PSV模式进行治疗,分析压力上升速度对流速-容量(Flow-Volumecurve,F-V)曲线等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压力上升速度越快,COPD患者在PSV模式时吸气肌用力就越小。压力上升速度与PSV模式的吸呼切换无关。结论对于老年COPD患者,使用0.2的Ramp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的自主呼吸试验对预撤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7例机械通气48h以上的慢阻肺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且已达到撤机标准。所有患者均先后采用以下3种不同方法的自主呼吸试验即自动导管阻力补偿(ATC,补偿比率100%)、低水平PSV(7cm H2O)和T管试验,每种自主呼吸试验持续10min,在每种自主呼吸试验结束时检测并记录以下通气参数:潮气量(VT)、气道峰压(PI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aO2)、气道闭合压(P0.1)、最大吸气压(Pimax)和呼吸浅快指数(RSBI),比较患者在采用3种不同方法的自主呼吸试验时各呼吸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仅12例患者成功完成了3种自主呼吸试验。与T管比较,应用低水平PSV和ATC时,慢阻肺患者的P0.1、Pimax、RSBI和RR均明显降低,而患者的V,和SaO2均增加。低水平PSV组和ATC组各参数与T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组患者的P0.1、Pimax、RSBI和RR高于低水平PSV组,而PIP、VT和Sa02低于低水平PSV组,其中P0.1、Pimax、RSBI、PIP和R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和SaO2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撤机的慢阻肺患者,低水平PSV和ATC两种自主呼吸试验优于T管试验。采用ATC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时,慢阻肺患者人机协调性较应用低水平PSV通气模式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4):先进行密闭式吸痰(CS),后施行开放式吸痰(OS);B组(n=14):先进行OS,后施行CS。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行不同方式吸痰后1分钟呼吸系统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均不影响呼吸系统顺应性(Cst)(P〉0.05),但开放式吸痰可致吸气阻力(Raw)升高(P〈0.05)。结论:不同吸痰方式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影响主要集中在吸气阻力,开放式吸痰使吸气阻力增高,两者对呼吸系统顺应性无影响。建议对应用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使用气管内吸痰首选密闭式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自动变流(autoflow)以及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IPPV)三种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e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流速一容积曲线(Flow-Volumecurve,F-V曲线)、二氧化碳时间(和容积)曲线的影响。方法21例机械通气超过24h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年龄81~91(85.1±3.0)岁。按随机顺序先后接受BIPAP、autoflow和IPPV机械通气,分别记录不同通气模式时各种呼吸力学参数。结果IPPV在吸气75%潮气量以及吸气峰流速时气道压以及流速显著高于BIPAP和Autoflow。三种通气模式对F-V曲线呼气支各点的流速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intrinsic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i)与呼气末气体陷闭容量(Vtrap)、呼气末流速相关。三种通气模式对CO2-时间或容积曲线的Ⅲ相斜率、CO2产量、重复吸入CO2量以及呼气末CO2分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toflow和BIPAP的气道死腔高于IPPV,CO2容积曲线Ⅲ相斜率与阻力和PEEPi明显相关,CO2时间曲线Ⅲ相斜率与阻力、PEEPi以及呼气峰流速明显相关。结论F-V曲线吸气支的形状明显受通气模式的影响。三种通气模式对F-V曲线呼气支无影响。三种通气模式对CO2-时间或容积曲线无影响,Autoflow和BIPAP时气道死腔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临床多种监测方法建立麻醉机评价体系,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两台临床使用性能稳定、主要技术参数相近的麻醉机(GE904E麻醉机和Drager Fabius麻醉机),在40例ASAⅠ级、Ⅱ级全麻病人中使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使用GE904E麻醉机,n=20)和对照组(使用Drager Fabius麻醉机,n=20)。麻醉方法相似,固定吸入1%安氟醚,调整异丙酚用量控制同样的麻醉深度。记录两组病人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有无出汗及流泪、血气PO2和PCO2、计算PRST评分、通气合格率;比较异丙酚用药量、预设潮气量和实际潮气量、预设呼吸次数和实际呼吸次数、气道峰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清醒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等。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两组的通气功能合格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各时点麻醉深度PRST评分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异丙酚用量分别为(7.974±4.316)mg/kg和(9.302±5.381)mg/k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麻醉机预设潮气量和实际潮气量相对平均偏差存在差异,但两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未超出20%的界限,判定为正常差异;所有时间点的预设呼吸次数和实际呼吸次数完全相同,偏差为0。两组间气道峰压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病人术后苏醒评分均达5分以上。(5)术后48h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肺损伤肺部感染体征,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简易智能评分≥28分,无认知功能下降。结论 GE904E麻醉机在有效性上近似于Drager Fabius麻醉机,在安全性方面与Drager Fabius麻醉机无明显差异,此结论与已知的麻醉机临床使用情况相符,该评价方法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时住院8例稳定期COPD并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h/次,2次/d,连续2个月。治疗前后对动脉血气及肺通气功能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血气治疗前后PaCO2分别为(61.837±18.214)mmHg和(40.013±1.768)mmHg,PaO2分别为(44.125±11.679)mmHg和(76.000±9.970)mmHg、SaO2分别为(72.125±12.789)%和(91.750±3.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治疗前后FEVl分别为(18.00±4.36)%和(34.67±8.96)%、FEV1/FVc分别为(43.67±2.52)%和(55.00±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缓解期COPD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肺通气功能,改善患者缺氧情况及降低动脉血气CO2潴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延长吸气时间即反比通气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传统的吸呼比1∶2组,吸呼比1∶1组,吸呼比2∶1组,每组各25例.潮气量设定为6~7ml/kg,吸呼比在气腹开始时进行调整.于下列时间点测定动脉血气:麻醉诱导后15min(T1),CO2气腹开始后25min(T2),50min(T3)时,并计算相应时间点氧合指数(PaO2/FiO2)和生理无效腔(VD/VT);记录相应时点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1∶2组T2、T3时点PaO2/FiO2较T1时有所下降(P<0.05),而1∶1组和2∶1组PaO2/FiO2无显著下降.3组PaCO2在T2、T3时点均明显增加,但T3时,2∶1组PaCO2比1∶1组和1∶2组低(P<0.05).与1∶2组比较,T2、T3时点,1∶1组和2∶1组VD/VT显著降低(P<0.05).气腹开始后所有组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均升高;与1∶2组相应时点比较,1∶1组和2∶1组T2、T3时点Pplat上升(P<0.05);T2和T3时,1∶1组和2∶1组的吸气峰流量较在T1时明显降低.手术开始后呼吸系统静态和动态顺应性降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时延长吸气时间有助于改善氧合.与常规吸呼比比较,延长吸气时间不增加气道峰压或气道平台压且能加快CO2的排出,反比通气可促进气体交换和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经人工气道进行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FOB)操作时,压力控制性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性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模式下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为行有创机械通气及具有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指征,对其设置不同的通气模式和参数。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基本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不脱离呼吸机,经Y型管与患者气管导管之间的三通接头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同时监测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前、过程中、操作后2 h患者基础潮气量(basic tidal volume,VTbasic)、最小输送潮气量(minimize tidal volume,VTmin)、最大输送潮气量(maximum tidal volume,VTmax)、气道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心率(heart rate,HR)、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更多BP)、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PCV较VCV相比,PCV模式下,[PIP(2.09±0.25)kPa]显著降低,而VTmin[(89.8±18.6)ml]、VTmax[(994.6±126.8)ml]显著增高(P〈0.05)。所有行FOB操作的患者PCV和VCV模式下与操作前比较,HR、ABP、SpO2显著增高(P〈0.05);与操作前相比,所有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操作2 h后,SpO2[(98.0±0.9)%]、PaO2[(18.74±3.44)kPa]显著升高(P〈0.05),PaCO2[(4.87±0.56)kPa]显著降低(P〈0.05),HR、ABP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纤维支气管镜操作2 h后PCV模式与VCV模式比较,HR、ABP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成人机械通气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在机械通气常规通气模式的选择上,PCV比VCV可提供更多的呼出潮气量,两种模式下HR、ABP均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136例,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组60例、5~6分撤机组51例和传统方法撤机组25例。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撤机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撤机。动态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呼吸功能评分、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各指标相近。3~4分撤机组、5~6分撤机组和传统方法撤机组的直接撤机成功率分别为98.3%(59/60)、82.4%(42/51)和100%(25/25);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2±2.5)d、(5.0±3)d和(7.5±3.5)d;再插管率分别为0(0/60)、1.9%(1/51)和0(0/25);VAP发生率分别为11.7%(7/60)、13.7%(7/51)和24%(6/25)。3~4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含无创通气辅助撤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较传统撤机组明显减少(P<0.01),VA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3~4分撤机组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5~6分撤机组(P<0.01)。5~6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下降(P<0.05);但总撤机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是安全可行性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在不影响撤机成功率的前提下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