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医院2012年手术科室住院患者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病例4 285例,发生手术部位相关性医院感染共17例,感染率为0.40%;Ⅰ类切口手术1 044例,发生医院感染2例,感染率为0.19%;Ⅱ类切口手术3 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6%。按不同手术危险指数级别统计:危险指数评分为0分病例共1 764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危险指数评分为1分病例共1 47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为0.41%;危险指数评分为2分病例共9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1例,感染率为1.12%;危险指数评分为3分病例共6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3.12%。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制定感染防控的措施,减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确保医疗安全.方法:通过对1000例不同手术级别病人感染情况及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对外科手术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手术感染率的发生,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1 000例,有22例患者发生SSI,感染率为2.19%.急诊手术感染率4.12%,与择期手术感染(1.00%)对比,差异显著.患者不同年龄、体重、糖尿病情况、切口种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器械、植入物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年龄、肥胖、糖尿病、Ⅱ、Ⅲ类切口和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SSI危险因素分别为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结论: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环节有效的监管或干预,手术切口感染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监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4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每组主刀医生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进行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统计.结果 493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1例,切口感染率4.26%.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手术切口感染率随危险等级升高而升高.结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专率的监测是将监测和控制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此目标性监测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手术时间、切口类型、ASA麻醉评分等3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进行手术切口感染专率调查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6%.随着危险指数增高,感染率随之升高(P<0.01);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P<0.01);麻醉评分等级高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评分等级低的(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上升,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调整感染专率高于科室平均水平(6%)的主刀医生有3名.结论 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与控制,可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邓敏  袁萍 《四川医学》2018,39(7):780-782
目的了解某县级二甲综合医院普外科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现状,为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有阑尾切除术手术患者进行随访监测,计算手术患者危险指数、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构成比等。结果共监测患者71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5例,总感染率为2.09%,均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手术危险指数有关。结论手术部位监测有助于了解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预防阑尾手术部位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25 144例手术切口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倩  徐春丽  杨莉  戴冬玲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251-2251,2265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专门表格,对外科手术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在25144例外科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304例,感染率为1.21%。其中切口部位感染率以普外科手术最高(36.86%);切口类型感染率以Ⅲ切口最高(4.60%);男性感染率(1.14%)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感染率(2.58%)高于其他年龄组;夏季感染率(1.50%)高于其他季节;住院时间〉15d组感染率(3.90%)高于其他住院时间组;接台手术的感染患者占59.54%,高于非接台手术的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占70.15%,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切口部位、切口类型、性别、年龄、季节、接台否、病原菌耐药性等有相关性,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峰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5):572-572,574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患者3612例中发生的切口感染58例临床资料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腹部手术患者3612例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1.61%,Ⅰ类手术感染3例,感染率1.15%。Ⅱ类手术感染34例,感染率1.32%,Ⅲ类手术,感染22例,感染率2.85%。急诊手术感染31例,发生率2.58%。择期手术感染27例,发生率1.12%。结论:腹部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手术环境、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急诊手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应用抗生素预防和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该院行普外科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0例普外科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22例,感染率6.88%,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3%(2例),7.21%(15例),13.89%(5例);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1);二、三联给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11.11%)高于单独用药(2.22%),差异显著(P<0.01).结论:通过采用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外科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528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因、切口分类、使用抗生素种类和时间与感染率的关系。结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肠道修补术的感染率较高,其中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感染率均高于总感染率,而乳房癌根治术和肝、脾切除术的感染率较低;同种类型切口使用同种抗生素,术后给予全量抗生素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各给予半量抗生素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使用同一种类型抗生素的切口,Ⅲ类切口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Ⅰ类和Ⅱ类切口的感染率,而Ⅱ类切口的感染率均高于Ⅰ类切口的感染率。结论:要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术后发生感染,要强调抗生素的种类选择、使用时间和手术切口分类,应在术前和术后分别给予抗生素,手术切口类型与术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密切相关,临床手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型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缝合方法改进在腹部切口愈合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一2010年7月实施腹部开放手术的患者共836例。随机分为两组:切口缝合改进组(A组)和常规缝合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总感染率和不同类型切口术后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总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O.01);在I类切口、Ⅳ类切口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Ⅱ类切口、Ⅲ类切口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新材料缝合线的研制和应用,我们根据缝线的特点对常规缝合法进行改进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提高目标监测的质量,为降低SSI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监测期间共实施手术920例.采取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I综合发生率为4.35%;随着手术危险指数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分离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为11株.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2.40%,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97,P<o.05).普通外科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Ⅱ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27%,Ⅲ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1.90%,Ⅰ类切口手术无SSI发生;手术时间大于3h的SSI发生率为7.27%,≤3h的SSI发生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切口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SSI发生率为l3.11%,<10 cm的SSI发生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66,P<0.05).结论 NNI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均可能成为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病例120例,入选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入选的120例病例中发生切口医院感染共11例,感染发生率9.17%。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年龄〉60岁(OR=6.384)、有基础疾病(OR=5.237)、手术时间≥3 h(OR=4.726)、切口类型Ⅲ类(OR=7.153)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影响到手术的质量和患者的生活水平,护理人员应明确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从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3年1~12月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总结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分布,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2013年全院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有关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562例,依据细菌学检查的要求,观察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及切口感染发生率,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感染的有关因素。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562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0例,感染率为7.12%,其中,细菌培养确诊28例,分泌物涂片确诊12例。不同年龄、体重、糖尿病情况、切口种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显著(χ2值为3.68、4.22、5.79、4.27、3.74、5.08,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肥胖、糖尿病、Ⅱ、Ⅲ类切口和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9.6、10.3、9.7、9.8、10.4,P<0.05)。结论应强化对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吴晓兰  温清霞  王海霞 《吉林医学》2014,(21):4716-4717
目的: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676例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结果: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切口的感染率明显增加,Ⅰ类、Ⅱ类、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越长,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手术切口类型、住院时间等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需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钟世良 《海南医学》2011,22(14):57-59
目的 探讨影响普通外科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前瞻性监测分析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影响的因素,筛选出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我院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6.51%,I类切口感染率为1.20%,Ⅱ、Ⅲ类切口感染率为12.15%.年龄、肥胖、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普通外科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OR值分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的复位内固定或骨折块取出,术后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结果依据术前CT可分为Ⅰ型20例(33.33%)、Ⅱ型2例(3.33%)、Ⅲ型22例(36.67%)、Ⅳ型12例(20.00%)、Ⅴ型4例(6.67%),均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35~87分,平均61.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6分,AOFAS评分:优28例,良19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78.33%,末次随访时各CT分型者的Olerud-Molander与VAS评分、AOFAS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并发症为内侧皮肤创面浅表感染2例,经治疗后皮瓣修复治愈,跗管综合征2例、腓肠神经刺激征3例,经换药后治愈。结论术前依据CT结果对后pilon骨折患者的Die-punch骨块进行分型,能指导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处理,临床可行性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统计某医院外科病人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找出导致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对外科病人发生术后感染的机率进行科学预测。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5年某三甲教学医院术后病人,发生275例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人为病例组,另按照1∶1比例选取术后无感染266例病人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回顾性调查研究,统计检出致病菌和手术感染部位情况,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综合因素,结合术后感染统计分析数据构建人工网络模型。结果 手术部位感染率0.3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手术类型、是否有原发疾病、切口类别、ASA病情分级、病人年龄、手术时长、手术例次(OR=11.043,9.587,2.136,1.818,1.299, 1.293,1.041,P<0.05)。最终确定网络模型运行结果如下,平均误差为0.040%,网络错分率 0.038% ;通过曲线下面积(ROC)大于0.9。结论 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前三位是手术类型、是否患有原发疾病、切口类别。人工网络模型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度的预测结果较理想,建立与其相关预报信息平台系统,为临床院感管控决策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病人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40例LPD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病人总并发症、胰瘘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40例中发生并发症97例,其中胰瘘32例(32.99%),术后出血49例(50.52%),切口液化4例(4.12%),感染12例(12.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病人总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 65岁和术中出血量 ≥ 200 mL,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 65岁和胰管直径 ≤ 3 mm,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 65岁。结论:引起LPD病人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在围手术期应严格关注并监测相关指标,尽可能地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51-155
目的 对I 类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8 年1~12 月我院某科室收治的171 例I 类手术切口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住院资料和感染相关因素等临床资料,对I 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在171 例I 类手术切口患者中,4 例发生切口感染,I 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34%。对此4 例患者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及阿莫西林等对患者的病情并无明显治疗作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切口置管情况、手术史、BMI 及是否具有慢性疾病,对I 类手术切口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均有一定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11 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尿管插管时间、中心静脉插管时间、手术史、BMI 均为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中,患者是否具有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尿管插管时间3 项因素对感染的影响同其他因素相比差异更加显著(P=0.000<0.01)。结论I 类手术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其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对患者术后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争取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风险,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