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冠心病(CHD)患者 T 细胞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化水平及细胞表面活化标记物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率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 CHD 患者随机分为 CHD 未处理组、白藜芦醇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另选10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作为对照组。抽取各组患者外周血后提取 T 细胞并进行体外细胞培养。CHD 未处理组及 CPS 对照组只加 CHD 或 CPS 患者 T 细胞培养液,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为 CHD 患者 T 细胞培养液中加终浓度为12.5μmol/ L、150μmol/ L 的白藜芦醇。各组细胞培养24 h 后,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p70S6K 磷酸化水平(p - p70S6K),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 CD71﹢细胞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处理组 p - p70S6K 及 CD4﹢ CD71﹢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 <0.05),而予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未处理组均明显降低(P <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白藜芦醇对 CHD 的有益作用可能与其抑制 T 细胞中 mTOR 活化及下调细胞活化表面标记物 CD71表达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SD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分泌及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骨髓源DCs为研究对象,以PBS作阴性对照,分别与10和50 mg/L的oxLD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趋化因子MIP-1a和MCP、1,荧光定量RT-PCR检测DCs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浓度的表达.结果:oxLDL可促进SD大鼠骨髓源DCs上清MCP-1的表达(P<0.05),并可以明显促进细胞表达CcR7(P<0.01).结论:oxLDL可促进DCS成熟,增加DCs分泌MCP-1,并上调CCR7的表达,DCs迁徙变化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变化情况。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共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留取入院即刻及治疗1周后上述患者外周血标本。借助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占DCs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外周血mDCs和pDC占PBMC比例分别为(15.02±7.3)‰、(0.82±0.65)‰,mDC比例较治疗前((4.97±2.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1周后,外周血mDC亚群比例和数量明显升高,提示mDC亚群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与冠心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与心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心钠素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放射免疫法检测 2 0例正常人 (对照组 )、45例心力衰竭患者 (心力衰竭组 ,心功能Ⅱ级 10例 ,Ⅲ级 15例 ,Ⅳ级2 0例 )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心钠素含量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峰与A峰比值 (E/A值 )。结果 :①对照组和心力衰竭组血浆尾加压素Ⅱ为 ( 4 3 5± 1 2 2 )pg/mlvs( 1 41± 1 0 9) pg/ml ,心钠素为 ( 4 1 82±6 0 9) pg/mlvs( 3 19 88± 3 0 2 1)pg/ml(P均 <0 0 0 1)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②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后 ,血浆尾加压素Ⅱ为 ( 1 90± 1 47) pg/ml,较治疗前 ( 1 41± 1 0 9) pg/ml升高 (P <0 0 5 ) ;治疗前后血浆尾加压素Ⅱ有正相关关系(r =0 5 63 ,P <0 0 0 1)。治疗后血浆心钠素为 ( 2 2 8 5 2± 2 2 0 1)pg/ml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有显著正相关 (r =0 717,P<0 0 0 1) ;③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减低、心钠素含量的升高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平行 ;④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与心钠素含量分别与心功能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E/A值有相关性。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升高伴有尾加压素Ⅱ含量下降 ,同时与心力衰竭程度平行 ,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变化可以作为临床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常用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但其体型较小,试验条件受限。兔也是常用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之一,但其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式需要进一步摸索。目的:探讨兔外周血源性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体外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医学检测中心完成。材料:6周龄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2只,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为美国Pepro Tech Inc产品。方法:兔心尖穿刺抽取血液20mL,同时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收集中间云雾状细胞层,加入适量的含双抗的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2h后弃去未贴壁细胞,即为兔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单核细胞。2种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均分为2组:实验组以含有20μg/L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μg/L人白细胞介素4的上述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6d,其中在第5天加入10mg/L脂多糖刺激并孵育过夜;对照组未添加任何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结果:培养6d后,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对照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小杆状突起,符合巨噬细胞的特征;实验组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符合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的实验组细胞均高表达HLA-DR,CD86,低表达CD1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87,t=1.7151,t=0.0250,P均〉0.05);对照组细胞HLA-DR,CD86,CD14的表达则与实验组相反。结论: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及脂多糖联合作用下,兔外周血源性单核细胞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均能转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6.
刘青山  李志樑  钟志标 《海南医学》2016,(12):2004-2006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CBP治疗的33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组,17例)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疾病组(B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CBP治疗前1 h、治疗后1 h、3 h及6 h的心率、体温、收缩压、舒张压、休克指数及平均动脉压情况。结果接受CBP前1 h A组患者的心率及休克指数分别为(132.29±24.40)次/min、(1.26±0.36),均高于B组的(105.56±34.69)次/min、(0.91±0.49),但平均动脉压为(80.55±17.19) mmHg,低于B组的(102.40±32.87)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CBP治疗后1 h、3 h、6 hA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有所提升,但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体温、心率和休克指数治疗后也逐步下降,其治疗后6 h分别为(37.51±0.73)℃,(104.11±15.10)次/min,(0.88±0.23),均高于B组的(36.25±0.92)℃,(92.37±17.48)次/min,(0.75±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在接受CBP治疗后各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P治疗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循环状态干扰小,且能稳定改善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CBP治疗过程中体温、心率和休克指数可协助评估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尼古丁可以诱导动脉粥样硬化,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尼古丁刺激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关系。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腹膜下注射2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2mg/(kg·d)及0.5mg/(kg·d)]1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尼古丁干预12周后,低剂量尼古丁组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及低剂量尼古丁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最严重,低剂量尼古丁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剂量尼古丁组及高剂量尼古丁组的斑块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斑块个数与低剂量尼古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管狭窄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呈负相关(r=-0.920,P=0.000)。结果提示尼古丁刺激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这种作用可能与尼古丁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尼古丁可以诱导动脉粥样硬化,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尼古丁刺激下,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关系.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腹膜下注射2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2 mg/(kg?d)及0.5 mg/(kg?d)]1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尼古丁干预12周后,低剂量尼古丁组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及低剂量尼古丁组(P <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最严重,低剂量尼古丁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剂量尼古丁组及高剂量尼古丁组的斑块个数多于对照组(P <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斑块个数与低剂量尼古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管狭窄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呈负相关(r=-0.920,P=0.000).结果提示尼古丁刺激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这种作用可能与尼古丁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PAMP)对血管紧张素Ⅱ(angotesinⅡ,AngⅡ)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新生SD大鼠CFs,以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PAMP、AngⅡ、及PAMP对ANGⅡ诱导CFs增生及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实验分组(1)空白对照组;(2)10-9、10-8、10-7、10-6mol/LAngⅡ组;(3)10-9、10-8、10-7、10-6mol/LPAMP组;(4)10-7mol/LAngⅡ+PAMP(10-9、10-8、10-7、10-6mol/L)组。结果:(1)随着PAMP浓度的增高,MTT比色值差异无显著性(F=10.21,P>0.05)。随着AngⅡ浓度的增高,MTT比色值也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PAMP+AngⅡ组,随着PAMP浓度的增高,MTT比色值均显著降低(P<0.01)。(2)PAMP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与对照组相比(F=16.92,P>0.05),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随着AngⅡ浓度的增高,CFs的3H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