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热休克蛋白60及其自身抗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其自身抗体(HSP60Ab)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07年1月到2007年8月心内科住院患者中人选96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CHD)组[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胸痛综合征(CPS)组、正常对照组(各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等匹配)。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血清HSP60和HSP60Ab浓度。结果:HSP60水平:CHD组的明显高于CPS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的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CP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血清HSP60Ab水平:CHD组的明显高于CPS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ps组(P〈0.01),对照组和CPS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血清HSP60与HSP60Ab水平呈正相关(r=0.805,P〈0.01),均为预测ACS的独立危险因素(β=0.785,P〈0.01)。结论:血清HSP60、HSP60Ab水平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可能在冠心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相互协同作用,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例 1 患者男 ,71岁 ,因反复心悸、胸闷 6年 ,加剧 2个月 ,晕厥 2次 ,于 1997年 7月 17日急诊入院。 6年前患者每当骑自行车超过 2 0 0 0m时感心悸、气促 ,持续约 5min ,休息后可缓解 ;以后常在劳累 (如步行 5 0 0~ 10 0 0m)时出现上述症状。入院前 2月常在午夜睡眠中憋醒 ,伴胸骨后疼痛 ,持续 10min。入院 2天前无诱因突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晕倒在地且二便失禁 ,约 15min后清醒 ,入院前 2h上述症状再发。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时查体无阳性发现。入院后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的变化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接受PCI的老年ACS患者共190例,患者均采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传统的方法定义CIN,测定术前、术后12 h、24 h、48 h的血清肌酐(Cr)值.190例患者中,发生CIN的患者20例为CIN组,在同期未发生CIN的患者(共170例)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非CIN组.留取术前、术后2 h、8 h、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值,ELISA法检测IL-6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CIN组中,术后2 h的IL-6水平开始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24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术后8 h、24 h的IL-6水平较非CIN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术后2 h、8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非CIN组比较,术后24 h患者的Cys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血清IL-6及CysC水平与造影术后的C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老年ACS患者PCI术后,IL-6于术后8 h、CysC于术后24 h即明显升高,时间更早于血清Cr上升,可联合作为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塞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1993年10月至1995年12月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l)患者行PTCA治疗的经验.男性27例,女性7例,年龄40~74(平均62.4±8.3)岁.(1)直接PTCA14例.(2)补救性PTCA5例.(3)半择期PTCA17例.结果:36例,成功34例(94. 4%).失败2例.1例失败并于术后第3日死于脑卒中;另一例术中见有局部夹层形成而结束手术.后行择期PTCA成功.认为AMI患者行PTCA是降低AMl病死率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治疗,经即刻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4例冠状动脉再通。9例(64.3%)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14例中7例(50.0%)为室性RA,3例(21.4%)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后者为提示再灌注的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一过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5例(35.8%)均发生在下壁及(或)后壁梗死。RA的发生与再灌注前心肌缺血时间和缺血性心律失常存在与否无关,心肌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可能更易发生RA。本文并就如何预防和治疗RA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SD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分泌及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骨髓源DCs为研究对象,以PBS作阴性对照,分别与10和50 mg/L的oxLD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趋化因子MIP-1a和MCP、1,荧光定量RT-PCR检测DCs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浓度的表达.结果:oxLDL可促进SD大鼠骨髓源DCs上清MCP-1的表达(P<0.05),并可以明显促进细胞表达CcR7(P<0.01).结论:oxLDL可促进DCS成熟,增加DCs分泌MCP-1,并上调CCR7的表达,DCs迁徙变化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球冠心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占成人心血管病死亡原因的首位。据推算,中国现有冠心病患者1100万,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为753142例,较2016年增长13%[1]。自1977年实施全球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裸金属支架(bare-mental stent,BMS)的出现降低了PTCA后血管弹性回缩和急性闭塞的发生率[2]。随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但仍存在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较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导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3]。这些问题促进了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的研究进展,并使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DCB主要应用于ISR的优化治疗,而其在许多常见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本文将回顾DCB的理念和研究历程、作用原理、主要适应证及现有的临床证据,概述DCB应用于原发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变化情况。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共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留取入院即刻及治疗1周后上述患者外周血标本。借助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占DCs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外周血mDCs和pDC占PBMC比例分别为(15.02±7.3)‰、(0.82±0.65)‰,mDC比例较治疗前((4.97±2.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1周后,外周血mDC亚群比例和数量明显升高,提示mDC亚群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与冠心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实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2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21)和正常对照组(n=18),三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采集三组人群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及RT-PCR技术测定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组和ACS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但SA组与A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上调,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