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胎盘对e抗原的选择性通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母亲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特别是HBeAg阳性的婴儿,比母亲为HBeAg阴性的携带者的婴儿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出生前接触的抗原成分导致机体对这种物质的免疫耐受,Milich等[1] 报道,HBeAg可以通过胎盘,在宫内暴露于HBeAg的新生鼠,其T细胞产生对HBeAg或HBcAg的耐受。但也有报道H 2b转基因小鼠HBeAg不能通过胎盘,且即使宫内暴露于HBeAg也不会使T细胞对HBeAg或HBcAg产生耐受[2 ,3 ] 。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的母亲及其新生儿静脉血清及婴儿随访血清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阐明HBeAg是否能够通过胎盘由母亲体内进入胎儿体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1.3拷贝乙型肝炎病毒(HBV)拉米夫定耐药株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包装细胞系。方法在野毒株1.3拷贝HBV载体的基础上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rtL180M,rtM204V位点突变,构建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并通过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别以正向和反向将野毒株和耐药株分别连接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的相应酶切位点,构建成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双酶切及PCR扩增鉴定。重组载体转染包装细胞,筛选培养细胞克隆并进行病毒滴定。结果通过双酶切、PCR扩增、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1.3拷贝HBV拉米夫定耐药株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成功建立包装细胞系并测得病毒滴度均为1×105cuf/ml。结论含正向及反向1.3拷贝HBV拉米夫定耐药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包装细胞系构建成功,可以用于拉米夫定耐药细胞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快速检测HBV阿德福韦耐药变异(rtN236T)的方法以及观察阿德福韦耐药毒株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7例乙型肝炎患者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突破或应答不完全。对其系列血清标本的HBVDNA逆转录酶部分区域进行直接或克隆后测序,设计和应用PCR—RFLP方法对rt236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检测。采用Hamming距离法计算HBV部分逆转录酶区域的基因多样性。结果l例患者出现rtA18IV变异,3例为rtN236T变异。建立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DraI或HpaI的PCR—RFLP方法检测rtN236T变异:可以检测至少10%的弱势毒株,特异性为100%。在病毒突破前8个月可以检测到耐药毒株;该耐药毒株后来成为优势毒株。1例患者停用阿德福韦3个月后野生毒株取代耐药毒株重新成为优势株。1例患者在病毒突破后继续服用阿德福韦,rtN236T突变被一个新的突变株(rtN236V)替代。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HBV逆转录酶有更明显的基因多样性。结论建立了PCR—RFLP快速检测rtN236T变异的方法;阿德福韦耐药毒株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华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LA-A11、A2、A24、A33等位基因的分布状况,并为筛选HBV特异性CTL新表位提供必要背景资料.方法 以267例CHB患者和300例健康献血员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外周血染色体基因组DNA,用PCR-SSP法进行HLA-A11、A2、A24、A33等位基因检测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CHB组HLA-A11、A2、A24、A3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7%、41%、21%、7%,以HLA-A11最常见,较HLA-A2的基因频率高16%.健康对照组四种HLA-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7%、46%、24%、14%,HLA-A11较HLA-A2的频率高¨%.HLA-A33的频率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x2=7.556,P=0.006).CHB组HLA-A2/A11、A2/A24、A2/A33、A11/A24、A11/A33、A24/A3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7%、4%、1%、16%、4%、0.4%,健康人群则为18%、8%、4%、11%、5%、1%,各种基因组合的出现率在两组间近似.HBeAg( )与HBeAg(-)CHB组比较,HLA-A11(x2=3.324,P=0.072)、A2(x2=0.324,P=0.569)、A24(x2=0.308,P=0.579)、A33(x2=1.159,P=0.282)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国华南地区CHB患者和健康人群的主要HLA-A等位基因均为HLA-A11、A2、A24及A33,以HLA-A11最为多见,提示鉴定HLA-A11限制性HBV特异性CTL新表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四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模式与CHB患者的HBeAg状态无明显相关,但与HBV感染的其他临床特点及抗病毒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与YMDD变异的关系,以及前C基因区终止密码变异(A1896)、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T1762/A1764变异在Ba、C1和C2三种基因亚型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211例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YMDD耐药变异的患者HBV进行基因型、基因亚型、A1896及T1762/A1764变异检测.结果 211份标本中B基因型占50.7%(1071211),C基因型占49.3%(104/211),与广东地区对照人群HBV基因型分布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508,P=0.476).进一步亚型分析发现,107份B基因型全部为Ba亚型;C基因型有C1和C2两种亚型,其中C1亚型占64.4%(67/104),C2亚型占35.6%(37/104),与广东地区对照人群C基因亚型分布情况相比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043,P=0.836).A1896变异在Ba亚型中的分布最高(41/107,38.3%),C2亚型次之(13/39,33.3%),C1亚型最低(9/65,13.8%),变异在不同基因亚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1.839,P=0.03).T1762/A1764变异在C1亚型中的分布最高(34/65,52.3%),C2亚型次之(17/39,43.6%),Ba亚型最低(23/107,21.5%),T1762/A1764变异在不同基因亚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8.384,P<0.001).结论 HBV基因型及亚型并不影响YMDD变异的发生,但3种基因亚型发生A1896及T1762/A1764变异的模式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研究细胞和表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细胞和表面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长链的烷硫醇在金表面或烷基硅烷在羟基化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层及其微格式化的表面允许以分子水平研究并控制细胞和表面的相互作用,我们概述了自组装单分子层及其格式化表面研究细胞和表面相互作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探索HBV信号肽区热点变异对HBeAg表达和基因组复制的影响。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设计引入KpnⅠ和HinⅢ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HBV的前C/C片段 ( 1814 2 4 52 ) ,经KpnⅠ和HinⅢ酶切后连于EBO真核表达载体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连接载体进行A1896 A1899点的定点诱变。将突变前后的质粒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os 7细胞 ,检测突变前后HBeAg表达的改变。经错配PCR RFLP和测序分析 ,确定突变的克隆。突变前后的质粒转染Cos 7细胞经稳定表达 ,结果未突变的EB0 前C/C重组质粒HBeAg表达为强阳性 …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型的变化,了解AsC患者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情况。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细胞受体(TCR)各BV家族CDR3区基因,利用谱型分析技术比较各家族CDR3长度分布,了解AsC 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情况。对单克隆或寡克隆性增生家族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进一步了解克隆增生T淋巴细胞的均一性。结果 4名正常人的TCR CDR3谱型均呈现正态分布,而9例AsC中均存在不同BV家族的T细胞克隆性增生,CDR3区直接测序结果证实增生的T细胞克隆具有不同长度和序列的氨基酸序列。结论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克隆性增生,且增生的T淋巴细胞不具有均一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SARS冠状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各结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病毒致病机制。方法从SARS病人组织中抽提出RNA,经RT-PCR获得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核衣壳蛋白(N)和膜蛋白(M)基因,将S基因的两个区段、N基因和M基因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和pET-28上,转化大肠杆菌13121,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SARS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的表达载体pET32-S1、pET32-S2、pET32-N、pET32-M、pET28-S1、pET28-S2和pET28-N;N蛋白表达量最高,S2蛋白表达量次之,S1蛋白和M蛋白表达不明显。结论SARS病毒的N蛋白较容易在原核细胞中表达,而S蛋白和M蛋白可能由于有较多的半胱氨酸或跨膜区而不易在体外表达。N蛋白和S蛋白均有较好的抗原性。前者更适用于SAR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