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206例,测定颈部血管B超,并根据颈部血管B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中大斑块组,测定25(OH)D.结果:(1)颈动脉中大斑块组25(OH)D水平明显低于颈动脉无斑块组、颈动脉小斑块组(P <0.001);颈动脉小斑块组25(OH)D水平明显低于颈动脉无斑块组(P<0.01).(2)颈动脉中大斑块组年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无斑块组、颈动脉小斑块组(P<0.05).结论:(1) T2DM颈动脉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中大斑块组患者中,25(OH)D水平逐渐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2)25(OH)D、年龄、尿酸会对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 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大血管病变(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MVC)相关性。方法:选取 T2DM 患者176例,按照有无 MVC 分为单纯T2DM组(108例)和 T2DM合并 MVC 组(68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3水平;分析T2DM患者发生 MVC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T2DM合并 MVC 组患者年龄、病程、吸烟率、LDL-C 及 hsCRP 高于单纯 T2DM组,25(OH)D3水平低于单纯 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年龄、吸烟史、LDL-C 为 MVC 的危险因素,25(OH)D3为保护性因素;T2DM 患者血25(OH)D3水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 MVC 发生呈负相关,25(OH)D3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 T2DM患者 MVC 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71-1372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212例,其中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且血肌酐<110μmol/L的患者183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糖脂代谢指标、胰岛功能以及肾功能、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测双肾GFR值;颈动脉B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在肾功能正常的183例T2DM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组)患者143例,占78.1%;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NCAS组)患者40例,占21.9%。2CAS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BMI、SBP、LDL-C、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NCAS组,双肾GFR值显著低于NCAS组(P<0.05);两组间的性别比例、DBP、FPG、HBA1c、TG、TC、HDL-C、UA、UACR无明显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男)后,糖尿病病程、SBP、LDL-C、血清CysC是影响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血糖、血压、血脂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清CysC水平也可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在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中。临床上对于血清CysC水平升高患者,不仅要检测肾脏功能,而且还要注意筛查动脉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189例,按照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104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85例,100例无糖尿病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3水平检测;根据25(OH)D3水平由高到低按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25(OH)D3高?中?低3组,比较3组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情况? 结果:单纯T2DM组和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降低,与单纯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25(OH)D3水平由高到低进行分组的3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分别为:14.29%?25.40%和48.73%,25 (OH)D3低水平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25(OH)D3中?高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呈明显负相关,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可能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4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对照组为41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绝经年限匹配的健康绝经后女性。ELISA测定血清2S(OH)D3水平。结果:T2DM组血清2S(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72);正常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BMI与2S(OH)D,呈独立负相关关系(r=0.372,P〈0.05);所有绝经后女性研究对象中有84.7%存在维生素D缺乏,其中对照组中有80.5%存在维生素D缺乏,T2DM组中有88.6%存在维生素D缺乏。T2DM组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在所有绝经后女性研究对象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不是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25(OH)D,缺乏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但在校正BMI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绝经后女性中,维生素D下降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与糖尿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132例,根据血清25(OH)D浓度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4);又根据颈动脉IMT分为正常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并检测生化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浓度,彩色多谱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结果:Q1组颈动脉IMT高于Q3组(P=0.027)。Q1、Q2组颈动脉IMT高于Q4组(P=0.000、P=0.002)。Q1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Q2、Q3、Q4组(P=0.004、P=0.002、P=0.000)。Q1组颈总动脉PSV低于Q3组(P=0.031)。Q1组颈总动脉EDV低于Q2、Q3、Q4组(P=0.003、P=0.002、P=0.038)。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正常组(P=0.000)。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成负相关(r=-0.348,P=0.00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 独立负相关(B=-0.012,P=0.000)。结论:在T2DM患者中,血清25(OH)D浓度与颈动脉IMT成负相关,低浓度血清25(OH)D可能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3名(DM组)其中男74名,女49名。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25(OH)D 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25(OH) D 不同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即维生素 D 缺乏组:25(OH)D <20n g/ml(n =43);维生素 D 不足组:20 ng/ml ≤25(OH)D <30 ng/ml(n =68);维生素D 充足组:25(OH)D ≥30 ng/ml(n =12)。分别检查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及血清25羟维生素 D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G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5(OH)D 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 TG 和 HDL -C 呈显著正相关(P 均<0.05)。结论:25(OH)D 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斑块与维生素D水平以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并测定41例住院的T2DM患者一般临床和生化指标、总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颈动脉彩超测量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并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总25(OH)D水平和CD3+CD4+ T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25(OH)D水平(OR=1.176,95%CI:1.011~1.368)及CD3+CD4+ T细胞比例低(OR=1.129,95%CI:1.007~1.266)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总25(OH)D水平低是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 羟维生素D[25(OH)D] 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716 例T2DM 患者,检测血清25(OH)D 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肾功能、血钙及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根据颈动脉IMT 分为IMT 增厚组(IMT>0.9 mm)和IMT 正常组(IMT ≤ 0.9 mm)两组,比较两组间血清25(OH)D 水平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IMT 增厚组血清25(OH)D 水平低于IMT 正常组;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 与年龄、收缩压、糖尿病病程、hs-CRP、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bA1c 及腰臀比呈正相关(P <0.05),与25(OH)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 <0.05);血清25(OH)D 与颈动脉IMT、HbA1c、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甲状旁腺素及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 <0.05),与空腹C 肽呈正相关(P <0.05)。结论 T2DM 患者血清25(OH)D 水平缺乏可能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缺乏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维吾尔族T2DM患者71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检测25(OH)D3月份(即日照时间)、糖尿病病程及血清25(OH)D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血清25(OH)D3缺乏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716例患者中血清25(OH)D3缺乏671例(占93.7%),不缺乏45例(占6.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清HbA1c、糖尿病病程、日照时间的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性别、年龄、血清HbA1c、糖尿病病程均呈负相关(rs值为-0.140~-0.01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方程:Log(Y)=2.025+性别×0.138+日照时间×0.370-年龄×0.110-HbA1c×0.183。整体回归效果检验:F=14.258,P<0.001。结论 维吾尔族T2DM患者血清25(OH)D3普遍缺乏,且受到性别、年龄、血清HbA1c、日照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诊断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首次诊断的T1DM患儿,分析健康体检患儿与新诊断T1DM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25(OH)D水平,将T1DM患儿分为4组(严重缺乏组、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比较其一般情况;探讨不同性别、年龄、有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餐后C肽与血清25(OH)D水平的关系。结果:T1DM患儿25(OH)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降低。T1DM患儿中25(OH)D严重缺乏组空腹C肽水平明显低于25(OH)D充足组;年龄≥6岁患儿25(OH)D水平较<6岁降低;秋冬组25(OH)D水平低于春夏组;合并DKA组25(OH)D水平低于无DKA组;HbA1c≥14%组25(OH)D水平低于<14%组;T1DM患儿血清25(OH)D 与血清空腹C肽呈正相关。结论:T1DM患儿普遍存在25(OH)D缺乏,尤其是年龄≥6岁、合并DKA且血糖控制不佳者,更需加强秋冬季25(OH)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T2DM)血清维生素D?人体参数?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人体参数?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在早期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T2DM患者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以及人体参数和生化指标;比较T2DM伴低25(OH)D组和T2DM不伴低25(OH)D组的腰围?BMI?FBS?HbA1C?血压?生化指标及PTH水平?结果:初发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维生素D的相关性分析中,25(OH)D与BMI?TG?Apo-A1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与血压?血糖?HbA1C无明显的相关性?T2DM患者的PT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初发T2DM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尤其是伴有肥胖?血脂异常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更明显?但是初发T2DM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空腹血糖?钙离子?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T2DM患者更易并发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与PTH的增高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谷氧还蛋白(Grx)水平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诊断T2DM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S组(CAS组,n=52例)和非CAS组(NCAS组,n =48例)。同时从该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非糖尿病健康人群5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n=55例)。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收集其临床检验结果,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Grx水平。结果  3组间Grx水平比较结果显示,CAS组和NCAS组均高于NC组,CAS组高于NCAS组(均P < 0.05);在T2DM患者中,Grx与HbA1c、hs-CRP均呈正相关(均P <0.05);在T2DM患者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1.225,P =0.021)、HbA1c(■=1.754,P =0.016)、Grx(■=1.556,P =0.009)均为其CA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血浆Grx与其CAS相关,提示Grx可能参与了CAS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MVC)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400例,按照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216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184例,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3水平检测;又根据25(OH)D3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伴维生素D缺乏组与不伴维生素D缺乏组,比较两组患者的MVC发生情况。结果 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184例合并大血管病变,216例仅为单纯T2DM患者,3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25(OH)D3浓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血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单纯T2DM组相对健康对照组血25(OH)D3水平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伴维生素D缺乏T2DM组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伴有维生素D缺乏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糖尿病病程、年龄、吸烟史、25(OH)D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年龄、吸烟史为糖尿病大血管的危险因素,血维生素D为保护性因素;T2DM患者血25(OH)D3水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呈明显负相关,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可能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硫氧还蛋白(Trx)、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诊断T2DM患者16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T2DM伴CAS组(CAS组,n=65例)和T2DM不伴CAS组(NCAS组,n=95例)。同时从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非糖尿病健康人群140例作为正常组。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收集其临床检验结果,包括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rx、TXNIP含量,采用胰岛素还原法检测血清Trx活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T2DM患者FPG、HbA1c、HOMA-IR、Trx、TXNIP水平升高,Trx活性下降(均P <0.05);T2DM患者CAS组较NCAS组年龄较大,FPG、HbA1c、SBP、Trx、TXNIP水平较高,Trx活性下降(均P <0.05);在T2DM患者中,Trx与HbA1c呈正相关,TXNIP与HbA1c、HOMA-IR呈正相关,Trx活性与TXNIP呈负相关(均P <0.05);在T2DM患者中,年龄、HbA1c、Trx、TXNIP及Trx活性为合并CAS的影响因素,其中年龄(■=1.134,P =0.032)、HbA1c(■=1.275,P =0.021)、Trx(■=1.532,P =0.015)、TXNIP(■=1.731,P = 0.005)为CA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Trx活性(■=0.507,P =0.002)为CAS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血清Trx、TXNIP、Trx活性与其CAS相关,提示Trx系统可能参与了CAS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208例高血压患者身高、体质量、血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OH)D、尿酸(UA)水平检查,分析25(OH)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无斑块组、颈动脉小斑块组、颈动脉中大斑块组中,25(OH)D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 25(OH)D在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丽  杨丽  张露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3,39(3):16-19+26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的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81例的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及血尿酸及颈动脉超声结果等数据。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CAS)51例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CAS)30例。结果:CAS组的年龄、血肌酐、血尿酸比NCAS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UA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尿酸或高年龄水平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2CRP)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2DM患者60例,分为糖尿病斑块组30例(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见斑块)和糖尿病非斑块组30例(超声检查颈内动脉未见斑块),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2CRP。结果:糖尿病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FPG、HbAlc、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的hs2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hs2CRP水平高于非斑块组,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s2CRP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在老年T2DM颈动脉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凌雁  游诗瑶  宁捷 《河北医学》2022,28(2):254-25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234例T2DM患者为T2DM组,根据是否CAS分为CAS组(n=68)和无CAS组(n=166),另选取同期78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T2DM患者临床资料,酶联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T2DM患者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与T2DM患者CAS的关系,ROC曲线分析二者对T2DM患者CAS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升高(P<0.05);与非CAS组比较,CAS组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亦升高(P<0.05).T2DM患者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576、0.630,P均<0.05).Ficolin-3(OR=1.196,95%CI:1.104~1.295)、AD-AM10(OR=2.896,95%CI:1.497~4.602)是T2DM患者CAS独立影响因素(P<0.05).Ficolin-3联合ADAM10预测T2DM患者CAS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Ficolin-3、ADAM10预测(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Ficolin-3、ADAM10水平升高,为CAS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T2DM患者CAS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46-50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T2DM)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K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T2DM 患者432 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定义蛋白尿水平,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CR<30 mg/g)、微量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和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分析25(OH)D 与UACR 的关系。结果 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的25(OH)D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呈下降趋势。Pearson 相关性研究性显示25(OH)D 水平与患者UACR、年龄、收缩压(SBP)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钙(SCa)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5(OH)D 不足组的蛋白尿发生风险较25(OH)D 正常组增加57%[OR 值1.57,95%CI(1.29~2.11),P=0.002],25(OH)D 缺乏组的蛋白尿发生风险较25(OH)D 正常组增加99%[OR 值1.99,95%CI(1.18~2.32),P=0.004];同时,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血尿酸(SUA)是T2DM 患者蛋白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25(OH)D 与T2DM 患者的蛋白尿发生相关,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