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测定133例T2DM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发现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较尿蛋白正常患者Hp感染率升高,提示Hp感染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骨和股骨区的骨密度,同时用超声探测双下肢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等情况。结果无血管病变组33例,轻中度血管病变组65例,重度血管病变组50例,三组间骨密度值依次降低(P<0.05或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体质指数、下肢血管病变积分为决定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0、0.52及1.87)。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测定45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及19例健康对照者(CON)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17例)与无视网膜病变(NDR)组(28例),比较各组间血浆总Hcy的水平;再将17例DR组分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9例)和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8例),比较两组间血浆总Hcy的水平.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DR组的血浆总Hcy水平高于NDR组及CON组(P<0.01),NDR与CON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在DR组,PDR组的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BDR组(P<0.01),以正常对照组的血浆Hcy均数+2个标准差作为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PDR组高Hcy血症的发生率高于BDR组(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视网膜病变者血浆总Hcy水平升高,其中PDR组的血浆总Hcy又高于BDR组.血浆总Hcy水平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改善糖尿病肾病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1型糖尿病(DM)模型,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柠檬酸盐缓冲液,成模后按照分组以100μg/(kg·d)的剂量给予FGF21。干预4个月后留取24h尿样检测各组小鼠肾功能后,处死小鼠后收集血清及组织,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纤维化情况同时检测肾脏纤维化指标蛋白含量变化、与肾脏纤维化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 糖尿病成模后4个月小鼠组织学检测显示,与非糖尿病小鼠比较,肾小球和肾小管中出现明显的胶原蛋白累积诱导纤维化。同时肾脏中多种纤维化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内堆积程度显著增加,诱导细胞外基质堆积的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也显著增强。FGF21给予干预后,上述过程均得以改善。结论 FGF21干预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降低细胞外基质在肾内堆积,从而改善最终环节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纤维化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VFT)在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6例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用B超测量VFT,其中45例男性和36例女性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分析B超测量VFT和CT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FA)、腰围(WC)、体质指数(BMI)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接收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FT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佳截断点.结果 VFT、WC、BMI与VFA均呈正相关(P<0.01);VFT与VFA的相关系数WCBMI.男性VFT为55 cm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敏感度为0.79,特异度为0.77,曲线下面积为0.84(P<0.01);女性VFT为42 cm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敏感度为0.81,特异度为0.75,曲线下面积为0.86(P<0.01).结论 B超测量VFT是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的可靠指标,可代替WC用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IgG亚类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血管病变和感染后的体液免疫状态。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及高亲和力的IgG亚类多克降抗体,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 血清IgG水平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分别P〈0.05和〈0.01),并以IgG1下降为主;血清IgG、IgA水平感染组比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IgG亚类及IgM水平感染组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苗  卢学勉  杨虹  叶成夫  杨士桂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280-1282,128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下肢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24名健康对照者Hp感染率。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血管检查结果,分为无血管病变组71例、轻中度血管病变组32例、重度血管病变组28例,比较三组间的Hp感染率。并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因变量,Hp感染及已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率为49.6%,高于健康对照组(20.8%,〈0.05)。重度血管病变组Hp感染率89.3%(25/28),轻中度血管病变组Hp感染率56.3%(18/32),无血管病变组Hp感染率30.0%(22/71),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p感染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率升高,Hp感染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正位腰椎L_(1~4)及左股骨颈骨密度,并根据骨密度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并发骨质疏松症组和无骨质疏松症组,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收集三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指数等资料.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与无骨质疏松症组比较年龄、绝经年限、病程及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骨质疏松症组和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症组正位腰椎L_(1~4)、左股骨颈骨密度下降(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P<0.01),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正位腰椎L_(1~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病程、绝经年限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体质指数存在一定的联系,低骨密度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并发低血钾3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并发低血钾报道以往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而对非DKA并发低血钾易忽视。本文将我院近 2年住院的 35例报告如下 ,并对其产生的机制及处理原则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患者 35例 ,男 10例 ,女 2 5例 ,年龄 2 3~ 84岁 ,6 5岁以上 2 2例 (6 2 .9% )。糖尿病病程 :3天初诊的 1例 ,3个月 1例 ,半年至 2 0年 33例。 1型糖尿病 2例 ,2型糖尿病33例 ,DKA 2例 ,合并妊娠 1例 ,合并肺癌 1例 ,使用胰岛素 4例 ,1例≥ 6 0U/d 10年 ,1例≥ 5 0U/d半年。单纯口服降糖药(磺脲类或合用其它降糖药 ) 30例 ,从未服药 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对评估国人腹型肥胖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B超测量116例男性、84例女性腹内脂肪厚度(visceral fat thickness,VFT),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并测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析VFA、VFT、腰围、BMI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与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间的相关性.结果 VFT、VFA、腰围、BMI之间呈正相关(P<0.01),VFT与VFA的相关性(男r=0.81,女r=0.76)最强,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FT为影响VFA的主要因素(R2=0.57,P<0.01);经校正年龄、性别后VFA、VFT、腰围与HOMA-IR、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呈正相关,相关性VFA>VFT>腰围.结论 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是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的可靠方法,对国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